开启新周期,中国汽车的「力与势」

文 / 七公

出品 / 节点商业组

2023上海车展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作为年内首个A级汽车大展,也是中国最权威、国际上最具影响力汽车大展之一,上海车展无疑充满吸引力和想象力。而今年的上海车展与历届车展相比更是不同于往。

今年上海车展,是中国汽车价格战之下拉开的车展,上海车展整体释放的信息,也将预示着未来汽车新的变革趋势。

车展当中,新能源毋庸置疑的成为车展的主旋律,几乎各个品牌都在围绕“智能与新能源”进行发力,相比之下油车则更显黯淡失色。此外,今年上海车展当中,豪华品牌所倡导的核心价值,也成为燃油时代继续维持体面的存在,而在新能源时代产品力上已无法博起受众眼球。更让人意外的则是,曾令外资品牌展商不屑一顾的中国汽车,在智能化、新能源的大势之下,更显焦虑。当然,十年前曾令人津津乐道的美系、韩系、法系时至今日,已经是陪衬的存在。

2023年的车展,从“卷”开始,到未来“卷”的持续,中国品牌与外国品牌未来孰胜孰弱?中国汽车品牌层出不穷,透过车展将能看到怎样的迷局?未来都在写意“智能与新能源”的时代,其背后又有怎样的逻辑?

今天,透过上海车展节点财经带您一同追猎汽车新时代的“力与势”。

中外车企对比 未来孰胜孰弱?

今年上海车展最为引人注意的是,德系三巨头奔驰、宝马、大众全球首席执行官均来到上海车展。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在车展当中对外表示“中国是未来所在”,而宝马大中华区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在其“创想未来之夜”则全程用中文致辞,并称宝马“家在中国”。

而在宝马今年重点展示的产品当中,无论是BMW、MINI、Motorrad还是劳斯莱斯无一例外的都以电动化作为主题内容。再看宝马的新品,如纯电动BMW i7 M70L、插电式混合动力的BMW XM Label Red限量版以及国产创新纯电动BMW iX1,在燃油车时代宝马对驾驶的畅享乐趣,在新能源时代却缺乏新意,无法再吊起媒体们的胃口和眼球。

当然,与宝马近乎相似的是,无论是奔驰还是大众,虽然持续再强化新能源的品牌价值,但无论是奔驰的EQ、奥迪的e-tron,或是大众的ID,远未达到其既定预期,也在新能源时代,很难激发起受众对豪华品牌的联想。

曾经盛极一时的德系车企,为何在新能源时代却不再被市场所追捧?

就在前不久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表示:“2022年在电动车领域,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84.7%,合资品牌只有5%。而且这个份额不仅仅是在低价位市场,20-30万元的电动车市场中,自主品牌占比达到66%,20-30万元的电动车市场中,自主品牌占比达到66%,在30-40万元的市场中占47.6%。

实际上,无论从销量还是车展现象,外资车企出现这一局面,不是开始而是历经两年的发展所展现的结果。还记得长城汽车董事长曾经在2020年振聋发聩的反问“长城汽车能否活过明年?”。长城汽车所发出的声音,既是长城汽车的危机感,也同样是中国车企的危机感。而在2021年,魏建军再次表示,未来五年是汽车产业格局重塑的关键五年,是中国汽车领跑新赛道的唯一的一次机会。所以从2020年到2022年,中国车企响应速度明显快于外资车企。

在车展当中,中国汽车品牌牟足了劲儿来展现自我,而这种展示,不是形象的外在展现,更深层次的是技术的加持,由表及里的技术实力凸显。比如,新势力展台,以及吉利极氪、领克等中国车企展台,无论是产品的个性化展现还是超前的设计理念,让参展嘉宾们趋之若鹜的去体验与围观。

而今年长城汽车则继续携五大品牌参展,从新能源越野品类坦克、到高端智能混动品类魏牌,再到新能源皮卡品类长城炮,女性纯电品类欧拉,以及时尚潮流新能源品类哈弗,每一个品牌都折射着不同的价值感知,而每一个品牌都有其独特的内在属性。而在这五大品类之下,长城汽车更是凭借技术实力,将五大品牌进行了区隔。

比如,哈弗枭龙MAX首搭智能四驱电混技术Hi-4,开启了全民电四驱时代;魏牌凭借强大的自动驾驶性能,为用户带来了全方位的自由驾车体验;欧拉则深耕女性赛道,推出了最新“暖科技”1080°女性安全架构,实现了对女性用户的全方位呵护;而坦克作为硬派越野,得益于越野超级混动架构Hi4-T加持,赋予了产品更多纵情越野的底气与实力;长城皮卡则推出了中国首个6X6超级越野平台,其“3轴6驱5把锁”硬核实力,让长城汽车有了独步中国皮卡市场的强大底气。

通过长城汽车的技术创新与品类创新,也折射出,中国汽车已经脱胎于表象,由深层的造车逻辑出发,造车技术打造,到产品品类创新,形成了不同品牌的价值区隔、技术区隔,以及人群区隔。所以说,中国汽车不仅在新能源技术领域实现了超越,也更懂市场,更懂得未来的适应性。未来,中外车企对比未来孰胜孰弱?显然在这一点,以长城汽车为代表的中国汽车已经先行一步。

品牌混战之下 揭开中国汽车品牌的迷局

当然,与外资品牌相比,中国汽车品牌真的是全面碾压了吗?

实际上,在车展当中,尽管中国汽车品牌层出不穷,各种显眼的配置吸睛夺目。超乎想象的科技感营造,以及时尚前卫的设计,让很多人以为中国汽车真的实现了质的超越。但是深究其内在肌理实则不然。

在新能源时代,外观更前沿更前卫的设计,内饰则贯穿的LED屏,各种配置的堆砌,让人眼花缭乱,显而易见的地方极尽可能的彰显自身超乎寻常的科技感。

但对中国汽车企业而言,新能源、智能化的建设总体而言共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合作联合式发展;第二种模式是收购整合式发展;第三种模式则是垂直整合式发展。

第一种模式,合作联合式发展,这是目前中国车企80%都在采用的形式,比如赛力斯与华为合作,所打造的问界;上汽与阿里巴巴合作打造的智己等。这些企业优势在于充分发挥科技企业与造车企业的经验,实现优势互补。但不足之处在于,产品有些同质化,主要是品牌间的背书提升自身影响力。

第二种模式,收购整合式发展,目前部分企业擅于采用方式,在企业进行发展中,需要技术上的补充,通过收购方式获得自身技术补充。优势在于让企业快速获得技术上的短板,但不足在于,很多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企业,甚至特定技术领域,并非通过资金就可以买到。即便买到后,还需要与企业内部进行融合,也存在一定过程。

第三种模式,垂直整合式发展,目前在业界只有长城汽车等极少数车企进行垂直整合式发展路线,即通过自身研发投入,对汽车的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全面布局。在传统燃油车领域,长城汽车便拥有从底盘设计,发动机及变速箱动力总成的全面布局。而在新能源时代,长城汽车更是构建了业内领先的“光伏+分布式储能+集中式储能”的能源体系,完成了”太阳能-电池-氢能-车用动力”的全价值链布局。在智能驾驶技术,长城汽车具备了从感知硬件到计算平台的全域自研能力。长城汽车的这种模式优势,均衡发展,更垂直,更专注,不存在核心短板,同时也能够灵活适应竞争趋势,保持竞争优势护城河。但不足在于,需要企业庞大的资金投入进行持续性研发,同时也需要十年、二十年以上的技术积累和试错,所以投入成本极高。

对于长城汽车的模式,业界曾评价,长城汽车是中国唯一、世界唯二,完成了能源、智能化两大领域扁平化、网络化、去中心化全产业链布局的企业。在新能源领域,长城汽车构建了业内领先的“光伏+分布式储能+集中式储能”的能源体系,完成了”太阳能-电池-氢能-车用动力”的全价值链布局;针对智能驾驶技术,长城汽车具备了从感知硬件到计算平台的全域自研能力。其中,在自动驾驶算法领域,长城汽车完成了中国首个量产落地的城市NOH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中国首个自动驾驶数据智能体系、全球量产能效比最高之一的自动驾驶计算平台、打造全球首个自动驾驶认知大模型DriveGPT,这一系列实打实的成绩,在中国车企中可谓罕有。

也正是长城汽车的垂直整合式布局,让汽车内卷时代,让长城汽车拥有利益让渡的底气。即,全产业链布局实现了相对更低成本的制造,利益让渡,实现更具价值力、更出色的产品优势,也让长城汽车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此外,长城汽车在新能源、自动驾驶、氢能及钙钛矿领域的持续投入,也让其成为独角兽企业的超级母体。如电池超级独角兽——蜂巢能源、中国首家规模量产的自动驾驶独角兽——毫末智行、氢能独角兽——未势能源、中国钙钛矿光伏领域的独角兽——极电光能等均进行了多伦融资并开启IPO之路。

通过以上模式来看,在中国汽车品牌混战之下,以及汽车企业内卷时代,谁才能保持定力?通过汽车发展模式来看,孰轻孰重,孰胜孰弱不言自明。

剥开“智能与新能源”时代背后的逻辑

在上海车展当中,“智能与新能源”是绝大多数车企都绕不开的主题,那么什么才是“智能新能源”,智能新能源又是怎样的逻辑体系?

传统汽车是线性化发展路线,近百年来,以机械动能为核心,进行不断升级与换代,而且进化非常缓慢。传统车企的性价比提升主要来自于效率的转换,遵从能量转换的定律,哪怕提升1%,无论降成本还是提升效率,都相对比较缓慢。

在新能源时代则是非线性化路线,即以“电动化、智能化”为核心的进化路线。每隔十几个月,就会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实现性能翻倍。这种进化,无疑使得汽车也进入了“摩尔定律”当中。

因此,在未来汽车竞争中,将是“新能源”与“智能化”的同步加速赛,汽车迭代与更新的速度将异常之快。过去几年汽车一直关在新能源的发展,可以说新能源只是上半场,真正决定未来赛道的则是下半场,汽车智能化间的竞争。

提及智能新能源,很多车企堆砌“人机交互,甚至汽车投影”等各种科技配置,便以智能为噱头,引发关注,实际上这是堆科技,而非真的做“智能”真正的智能汽车是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装置,并融合各种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实现车与车、路、人、云端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智能决策、复杂环境感知、协同控制等功能,可实现安全、舒适、高效、节能行驶,并最终实现部分或全部替代人来操作的全新出行工具。

在新的变革当中,汽车企业,不仅需要汇聚更多汽车工程人员,而且还需要吸纳智能化领域的工程师,进行智能技术全面布局,同时还要在汽车不断更新迭代中,持续在赛道中进行起跑,这种全新赛道,无疑会让更多传统思维的车企被淘汰出局。

综上,可以预见,真正通过全新造车思维,掌握造车逻辑,且具有垂直整合能力全栈自研能力的车企愈发稀缺。那么未来谁可以掌握“智能新能源”时代的密码?

得益于长城汽车的持续性研发投入,与企业的全面战略转型,让长城汽车无疑更具先发优势。

据2022年长城汽车财报显示,2022年长城汽车研发投入总额达到了121.81亿元,同比增长34.34%。而在A股1366家上市公司对外披露了2022年年报显示,1261家上市公司对外披露了研发支出情况,其中研发费用超过100亿元的企业仅有20家,长城汽车与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交建、中国移动、中兴通讯等企业站在同一梯队,成为中国A股市场研发投入最前列的企业之一,更是少有的民企之一。

除了持续研发投入外,良好的企业经营表现,也让长城汽车拥有充足的研发弹药,形成可持续、良性的企业发展闭环。2023年,长城汽车年营业总收入为1373.4亿元,同比增长0.6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2.66亿元,同比增长22.9%,单车平均售价、毛利率分别达到12.94万元、19.37%,同比增长2.29万元和3.21个百分点。

通过以上经营数据可以看到,在产业变革时代,长城汽车不吝研发投入,以及稳健的发展态势,清晰的战略布局,及时适应新的变革趋势,让长城汽车在高度竞争的舞台中,让业内对长城汽车保持持续性看好。而在上海车展当中展现的新品,在2023年长城汽车也会再一次“深蹲起跳”

2023年上海车展在内卷中开始,也在内卷中即将闭幕。而汽车生死之战依然会持续,这是竞争时代的必然。也许未来的车展不会百花齐放,但一定会异彩纷呈,未来的汽车竞争,必将由百家争鸣到新的寡头林立,而在未来汽车寡头当中必将有中国汽车身影。

节点财经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节点财经不对因使用本文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标签: 财经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     京ICP证151088号
京网文【2018】236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