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出海,中国电商“围殴”亚马逊?

文:互联网江湖 作者:刘致呈

国内“双十一”各家收官冲刺正酣,海外“战火”又重燃。

淘宝把“1元秒杀”和“0门槛包邮”搬到海外,速卖通启动“超级品牌出海计划”,用商家在亚马逊一半的成本,在重点市场实现更高的成交。

Temu则把“黑五”大促时间拉长至51天,核心爆品直接打8折,潜力商品85折;SHEIN方面,巴西站提前开启大促,80万件商品最高折扣达90%。TikTok Shop也通过“大额货补、秒杀坑位”等资源投入,撬动优质达人卖货。

这个“双十一”,电商出海依然能获得不错的增量。

数据也表明这一点: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24年跨境电商总额约 2.71 万亿元,同比增长 14%,比当年货物贸易增速高9个百分点。

今年下半年,中美关税谈判有了定数,双方暂停加征更高“对等关税”的政策延长一年,电商出海也有了更多确定性。

接下来,怎么把这个确定性最大程度地变现?

答:阿里靠体系,SHEIN、Temu靠供应链。

速卖通:体系能力开辟“第二战场”

今年的跨境电商大促,不仅有“黑五”,也有“双十一”。

“双十一”期间,淘宝数次在港澳台地区、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启动,并以五种不同的语言版本面向全球消费者。

“黑五”之外,阿里在海外开辟大促“第二战场”。

电商出海这件事儿,阿里的思路是,以速卖通为核心,在全球抢夺头部品牌商家,从亚马逊手里“抢蛋糕”。

过去,亚马逊一直是中国商家出海的首选,也是品牌商家一贯的经营主阵地。而现在,靠着自身的体系能力,阿里想要把这个“主阵地”抢回来。

速卖通把目标定这么高,也是因为在电商出海的玩家里,阿里是唯一有能力给品牌商家提供支付、物流等一整套规模化的交易能力体系的平台。

去年11月下旬,阿里整合国内与海外电商,国内电商业务与国际业务开启强协同。从那时候起,出海业务真正提速了。

为此,阿里海外电商业务做了两个重要动作:

1:菜鸟国际电商物流与速卖通团队进一步融合;

2:出海包邮品类进一步扩大,从服饰扩展到全品类。

团队融合,自然是为了“双十一”出海这场仗。蒋凡擅长打仗,特别是打有把握的仗。

首先,“双十一”出海,其实也是“品牌心智”出海,在东南亚、澳洲等华人影响力比较大的市场,自家招牌比“黑五”更有价值。

其次,包邮这个动作,更像是一个“战略级”的动作。

今年9月,速卖通在首页显著位置上线 Brand+ 专区,在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在内的核心国家,实现包邮。

这一动作,让人想起了二十年前中国电商行业的“江浙沪”包邮。从“江浙沪包邮”,再到后来的“全国包邮”。阿里在电商市场的份额一路高歌猛进。

包邮这件事儿,看似是个小动作,但,“包邮”的达成率,某种意义上也是“市场渗透率”。此前拼多多,花大力气做“新疆包邮”也是这个逻辑。

从包邮这个事儿来看,在海外,速卖通似乎正在复制多年前阿里电商在国内的那套打法:靠经营能力,把电商行业的基础设施搭起来,然后去做品牌供给的增量。

为此,淘宝为国内想要出海商家提供了“一键签约”的轻量化出海解决方案。

蒋凡要把当年做淘宝、天猫的成功,在海外市场复制一遍。

这种复制,是有成功的可能的。

今年上半年,速卖通平台入驻品牌数量同比增长70%,超过500个品牌实现销售额翻倍,2000多个品牌通过平台成功进入新国家市场。

商家数量增长原因不难猜。

一方面,国内市场蛋糕就这么大,海外市场对国内品牌来说很有吸引力,阿里做好物流、支付等基础设施,降低了品牌商家出海的门槛,国内强大的供应链体系,也就有了一个完整的线上“出海口”。

另一方面,速卖通对标亚马逊,就需要拿阿里最核心的体系化的供给能力来“打天下”,面对亚马逊的本土优势,只有把品牌供给做得更丰富,速卖通才有亚马逊对标的差异化心智。

过去的经验表明,在一些细分市场,以供给打天下的战略其实已经有了效果。比如,速卖通在韩国市场,曾经推出一个本地频道,从美妆、数码品类逐渐扩展到汽车配件等品类。

问题是,出海是一场持久战。

接下来,怎么持续投入基础设施、通过有效的成本控制来提升利润空间,这恐怕是速卖通最终能否赢下亚马逊的关键。

SHEIN、TEMU出海:低价“无招胜有招”

眼下让亚马逊感到头疼的,不是速卖通来抢“基本盘”,而是如何在SHEIN、TEMU的夹缝中求增量。

2023年,亚马逊 CEO 安迪·贾西在被问到如何看待 Temu 和 SHEIN 的竞争时,他说,他对亚马逊提供的广泛选择、价格以及交付速度感到非常满意。

然后,一年之后,亚马逊低价商城上线。

亚马逊Haul 低价平台商家的商品价格均在 20 美元以下,明显对标SHEIN 、TEMU,但在低价这件事上,亚马逊恐怕很难与SHEIN、TEMU正面竞争。

原因在于,SHEIN、TEMU都有改变行业成本结构的能力。

先来说SHEIN。

SHEIN能成功,不仅在于许仰天敢于自己承担风险积极给供应商结款,更在于他抓住了中国供应链能力的内核:效率。

与阿里很相似的一点是,SHEIN之所以强,也是强在商业模式。

阿里做电商基础设施、做品类供给,商业模式核心逻辑在于:完善的物流、支付设施,从根本上降低了“人货”匹配的成本,进而彻底改变了“卖货”这件事儿的成本结构。

改变成本结构这事儿,往往能带来巨大的增量。

马斯克改变了造车的成本结构,结果就是特斯拉登顶车企市值第一,英伟达改变了AI计算的成本结构,于是市值突破4.8万亿美元。

SHEIN“小单快返”模式的精髓在于,背靠广州的供应链,平台能够以产定销,进而改变了服装这个品类的成本结构。

举个例子,在传统服装品牌的构成里,库存和渠道成本占比往往能达到40%左右,而SHEIN的成本结构里,库存损耗+渠道费用占比不超过10%。

剩下的成本中,除了需要加大营销投入,以及物流成本支出,最终的利润约为20%,传统模式下,服装生意的利润只有约5%。

什么意思呢?

SHEIN解决了LVHM这样的行业巨头都无法解决的库存问题。

也正因此,至少在时尚服装这个电商最核心的领域,SHEIN有绝对的成本优势。这样的优势,不是搭建一个低价商场就能抹平的。

今天的一级市场已经看到SHEIN的价值,天眼查APP融资信息显示:G+轮融资时,希音估值已经达660亿美元。

虽然SHEIN改变了服装这个品类的成本结构,但单一品类的增长天花板最终是有限的。

唯品会等国内垂类电商的结局似乎已经表明,即便是单一品类的成本结构做到了极致,也不如综合品类电商的成本低。

原因在于,全品类的电商生意,更容易通过不同毛利率的组合,做到更低的总和成本。

举个例子,你开一家超市,卖1.5元的鸡蛋,也卖5元一瓶的饮料,鸡蛋毛利率低,但饮料毛利率高,从而平摊更多的房租成本。

在海外市场,同样如此。

与SHEIN相似,以低价为核心的Temu,第一大品类也是服装。但对于Temu而言,服装这个品类的增长只是开始。

Temu与SHEIN最大的一点不同是,Temu做的是全品类。

也就是说,虽然理论上大家都是用供应链能力来做低价,但Temu增长的上限可能会更高一些。

另外,Temu的增长,不仅强在模式,也强在团队的能力。

拼多多团队的能力是互联网商业里公认的第一梯队,这意味着,所有被市场验证过的成功商业模式,Temu有能力很快复制。

SHEIN“小单快返”模式对亚马逊来说可能算得上“壁垒”,但对于供应链品类更多、规模更大的Temu而言,可能并不是。

从这个角度来看,决定SHEIN未来上限的,可能还是在于能不能把柔性生产在服装品类的成功,复制到其他领域。

目前,SHEIN正在通过引入第三方品牌、合作开发新技术和推出专项计划等方式拓展品类,覆盖家用电器、智能家居、运动服饰、户外服装等多个领域。

接下来,平台化战略能否顺利落地,颇为关键。

写在最后:

出海,是历史出给中国电商产业的一道必选题。

中国电商“双十一”出海的背后,是“全品类供应链”的能力,是数字化物流、智能化生产代表的顶尖效率。

新的产业能力之下,这道必选题会不会有更多解法?我们静候答案。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双十一”出海,中国电商“围殴”亚马逊?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