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政策密集出台,快电助力充电桩行业破局突围

今年10月,适逢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一周年。《规划》推出一年来,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保有量呈现大幅增长态势,特别是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一路高歌猛进,成为新能源大潮下的一大“风口”。

利好政策不断 充电桩新基建进展迅速

通过梳理新能源相关产业政策可以看到,国家对于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愈加重视。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首次提出对充电桩的建设;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此后,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补贴政策由补贴新能源汽车改为补贴充电基础设施。

2020年5月,充电桩建设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列为“新基建”项目之一。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指出,“推动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科学布局、加快建设,对作为公共设施的充电桩建设给予财政支持。”

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26日,《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发布,两个政策从碳中和“1+N”顶层设计落实到具体行动,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目标部署重大举措,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快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和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方案》提出,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积极扩大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

国家政策的持续推动为充电桩行业发展注入了重要驱动力。目前,全国31省市中,已有29个省市明确了对充电桩行业的积极推动政策。地方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也在陆续出台,充电桩将步入大规模“安装期”。

各地的规划也明确了具体量化指标,广东、山东和北京提出了至2022年的充电桩建设数量目标,江西提出要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全覆盖;贵州和安徽对2023年的累计充电桩数量做出了规划。此外,湖南计划到2025年充电设施保有量超40万个,而上海的目标是到2025年底新建20万个充电桩。

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截至2021年9月底,累计建成各类充电桩基础设施222.3万台,同比增长56.8%;其中公共充电桩104.4万台,同比增长72.3%,已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充电设施网络。根据某证券机构分析称,预计2020年-2025年累计市场空间超千亿元,未来十年充电桩市场总投资额近万亿元。

充电桩行业“长跑型”选手受青睐

在充电桩建设高速发展的同时,充电桩利用率低、运营商盈利难、充电体验差等弊端开始显现。前不久,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兼技术部部长王耀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充电桩整体利用率较低,行业平均利用率在3%-5%左右。而有媒体报道,充电桩企业从2017年的300多家减少至2019年的100家左右。前期投入后发现利用率低、运营成本高、盈利困难等,是导致众多企业退出充电桩行业的重要因素。

经过前期的大浪淘沙,充电桩行业目前剩余的企业都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属于“长跑型”选手,这些企业也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今年5月,星星充电获得B轮融资;6月,云快充完成B1轮融资;8月能链完成招商局资本领投的E轮20亿人民币战略融资,其旗下第三方充换电服务商——快电,正通过互联互通,为充电桩运营模式与生态建设提供新思路。

随着行业发展,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充电桩行业远非建桩那么简单,充电桩生意也非一锤子买卖,其背后潜藏着一个巨大的充电生态网络。快电的核心逻辑是用数字化技术和服务创新解决行业痛点,同时搭建充电运营生态,以综合服务能力赋能运营商。

对于不少充电场站来说,位置相对隐蔽,很多充电站建在停车站里,一旦车位紧张,极易被油车占位,造成车主找不到充电桩或即使找到了也不能充电的情况。另外由于运营不佳导致坏桩频发,使充电成为一件“撞大运”的事情。

对此,快电尽可能多地覆盖各类品牌充电运营商,让车主省时、省心、省力地找到附近的充电场站和可用的充电设备。同时,针对“坏桩”痛点,快电的线下团队定期对充电场站进行实地巡检,核查充电桩使用情况,保障车主良好的充电体验。

一般来说,新能源汽车快充的平均时长为40分钟左右,司机在充电的同时可能会有吃饭、休息等需求。而这40分钟正是运营商提升用户黏性、提高消费频次、改善用户体验的关键节点。基于此,快电推出增值服务——“快电优选”,在充电场站增设共享按摩椅、共享街机、共享无人售货柜等设备,以及便利购物、车辆保养等服务业态,帮助合作运营商打造充电场景下的多元生态,开拓新的消费场景,助力其经营能力提升。

快电通过一系列布局,不仅有效改善供需双方错配的现象,为充电场站引流、增强车主黏性,还是一次对充电桩服务生态的全面革新,为产业发展破除前行“盲区”,已成为充电桩行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声明:本站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