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云一体数据闭环趋势与智能汽车架构逻辑解析

一、从技术思维到第一性原理的认知升级

当前,行业内各类概念不断涌现,如车云一体、SOV、敏捷开发等,这些新名词在认知层面带来干扰。工程师需要掌握的是本质内容,而非单纯的技术知识。

1-3年经验的工程师若能在某一技术领域深耕并取得成绩,基本可满足工作要求。但在2年后,尤其是在智能汽车领域,工程师将面临更多系统层面的问题,例如安全设计中的ISO 26262标准。

真正能贯穿所有业务线的功能安全工程师极为稀缺。资深工程师需打通各环节的关联,以确保产品概念的完整性。目前,这样的工程师数量较少,导致许多安全设计或敏捷体制设计呈现割裂状态,难以发挥实效。

从产品维度出发的知识体系比技术思维更重要,也更稀缺。这类知识难以在学校习得,多靠1-3年的工作经验积累。

从技术思维过渡到产品思维后,新的问题随之出现。以安全与敏捷为例,二者冲突显著。互联网行业强调敏捷,追求快速迭代,而在汽车工业中,传统GVDP流程下,一款车的推出往往需要2年至1.8年,如今却缩短至8个月或1年。

智能汽车既需敏捷又需安全,这类矛盾需在更高层面解决。产品思维在各技术维度上也可能存在矛盾,使得智能汽车开发变得复杂。

这就需要运用第一性原理。当遇到非A即B的矛盾问题时,多数情况下需提升思考维度,以实现矛盾的统一。若仍有矛盾,则继续提升维度,直至触及本质,即第一性原理。

掌握本质后,面对各种繁杂的概念,能快速认知其内涵。唯有思考本质,才能加快认知世界的节奏,为自身发展留出准备时间。

二、智能汽车的第一性原理与系统架构逻辑

智能汽车的第一性原理是打造智能体。传统汽车被视为可靠的机械产品,车企的目标是将其打造成符合客户预期、顺手好用的工具。

但大约从2004年起,互联网思维开始融入车企。特斯拉的颠覆性在于从机器人的角度看待汽车制造,核心是做机器人。

汽车行业正逐步构建智能体的“身体”。机械产品为保证可靠性和质量,多采用离散型设计,而从智能体角度,“身体”是有机整体,各部分关联紧密。

当前,控制器正从离散化向域控制器演进,芯片也在不断整合,旨在降低计算单元间的功耗,为软件运行提供更大自由度,以推动汽车向真正的智能体发展。

建议将汽车思维和互联网思维分开考量,不相互混淆。最终,需明确这两种思维在智能化产品开发中各自的角色。

今天我们探讨的是车云闭环链路。无论哪节课,我基本都会展示这张图。我们正在打造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智能体,而人类是智能体的最佳典范。

左边这张图从人类角度出发,蕴含了解剖学、生物学、认知学等概念;右边则是智能驾驶软件的基本运行结构,二者可按同一框架梳理。

今天所讲内容与这张图关联紧密。左边图中的“内景”,类似道教所说的内心世界,包含对外部世界规律的理解和内心记忆。

整个智能驾驶系统或人工智能系统,实则是在构建一个内心世界模型,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外部世界包含信息和能量,人类与汽车皆是如此。

智能驾驶系统的架构设计需同时解决对内和对外的问题,以形成完整架构。关于自我意识,虽难以准确定义,但可理解为脑内电信号的传递与存储。

从汽车行业视角看,传统车端软件架构的存在感较弱,占比不足10%。但在智能系统中,情况有所反转,云端软件架构将成为重点,其开发量可能占90%以上。

内部模型中的差异识别,或称为差异编码理论,虽对大脑的研究尚未完全明确,但我个人认可这一说法。

行为闭环具有高频实施的特点。不同的感知、融合、预测和规控模型会在10毫秒至1秒内运行,以保障系统的正常工作。

在此,重点谈谈预测的重要性。首先,需明确传感器存在延时这一事实,即使看似实时传输的相机、雷达数据,也存在延迟。

预测的另一作用是差异识别。驱动人们前进的并非虚无缥缈的信仰,而是差异识别。差异识别则是在决策反馈过程中,发现预测结果与实际感知存在偏差。

第三个过程是云端训练,核心是差异消减。即根据获取的信息,调整大脑中的世界模型,这一模型更多存在于云端。

智能体正是在与不确定环境的对抗中不断成长。传统车企也存在类似的闭环,如工程师根据用户反馈进行调整,但这一过程依赖人工,并非机器自主完成。

抖音的成瘾性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身处的不确定环境中,除客观世界外,还存在其他智能体,如抖音。

从赛博朋克的视角来看,这并非好事。生物与智能体之间存在博弈和对抗,而客观世界的教育具有强制性,人们需根据客观事实调整自身。

但在被电子设备屏蔽后,人们面对的可能是不那么客观的世界,如抖音、元宇宙等。这些智能体并非教育人们,而是迎合人们,以降低大脑的功耗,使人获得愉悦感。

三、智能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与模式革新

后续我们接触的各类概念,都可从这张图引申,回归到打造机器人这一第一性原理。所有技术都服务于提升智能体的性能。

以下总结行业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几大趋势。首要趋势是削弱硬件研发制造对软件迭代的影响。要实现意识自由,需先保证“身体”自由。

整车电气化、精简化、平台化、生产自动化等,都是为了优化硬件,避免拖累软件迭代。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的硬件预埋,是为了方便用户后续扩展功能。

第二个趋势是软硬件协同开发思路的整体调整,这涉及人的因素。供应商与甲方的关系、行业标准、芯片选型、人才培养等都将发生变化。

第三,软件工具被视为与工程师同等重要的生产力。人工智能行业能提升生产力,在不增加人口的情况下创造“人口红利”。

数据驱动成为重要的开发方式,数据资产的保护力度加大。在车端软件无需过多人工开发时,数据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研发过程中对数据管道构建的重视程度提高。数据管道是信息流转的抽象概念,传统的数据流转依赖人工,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软件从1.0到2.0的转变是一大趋势。软件1.0以硬件流转为主,软件静止,依赖工程师的知识和规则算法,迭代效率受物理限制。

软件2.0则以软件与IP流转为主,硬件静止,依赖数据管道和数据资产,对工程师要求提高,机器迭代效率高,在工具层面软硬件耦合。

当下处于过渡阶段,即软件1.5,融合了两种模式。对于软硬件解耦与耦合的争议,需结合具体业务体系来看。

车云一体的业务逻辑构建,使得机器能自主处理一些简单问题,如分析司机的常规车速,类似抖音的自动化逻辑,且正逐步处理更复杂的业务。

车云闭环的基本逻辑是构建数据闭环,即机器人的闭环。车端软件中,深度学习模块占比增加,减少人为迭代;云端则实现自监督学习。

在时间维度上,软件迭代是人工开发与数据驱动模式的结合。初期功能多由人工开发规则算法,同时开发筛选器以发现差异。

随着发展,数据驱动型算法占比增加,筛选器的维度提升,人工开发代码减少,实现迭代。

闭环在智能体中无处不在,车云一体构建的是数据闭环,与传统车企的闭环相比,更直接、高效,能减少失真、错位和主观干扰。

传统车企的闭环链路长,反应迟缓,而现在的闭环更强调与用户直接挂钩,若能达到抖音对用户需求的响应程度,智能汽车的发展便较为成熟。

总结而言,车云一体化旨在构建高效的数据闭环,以第一性原理为指导,借鉴人类认知模型,推动软件从1.0向2.0转变,实现智能体的自主成长。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