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搜狐创始人、物理学博士张朝阳与物理学家徐一鸿展开对谈,探讨物理学发展史、理论统一及前沿探索。
张朝阳指出,2025年是狭义相对论120周年、广义相对论110周年、海森堡矩阵力学100周年,这些理论标志着人类对自然认知的重大革新。
徐一鸿梳理了物理学统一历程:牛顿统一天体与地面力学,麦克斯韦完成电磁统一,爱因斯坦通过相对论解决电磁与牛顿时空观的矛盾,并揭示时空与引力的关系。
量子力学领域,薛定谔波动方程与海森堡矩阵力学实质等价,构成量子力学主流框架。此后,狄拉克、费曼、施温格等将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统一,构建出量子场论。
徐一鸿表示,量子场论是人类最强大、最成功的理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将电磁、强、弱相互作用纳入统一框架,科学家仍在探索“大统一理论”。
关于理论发展的偶然性,徐一鸿提到麦克斯韦方程组蕴含规范对称性,但长期被忽视,赫维赛德甚至称其为“数学垃圾”。
张朝阳指出,规范对称性需从电标势和磁矢势角度理解,势虽无法直接测量,却是理解现代场论的关键。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发展中的经历也颇具偶然性。他1911年提出质量弯曲光线的猜想,1914年观测计划因一战搁置,1915年修正计算后得到爱丁顿团队的证实。
两人讨论了数学与物理的关系。徐一鸿认为,物理学家只需掌握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和群论即可,物理直觉往往比数学工具更重要。
张朝阳举例指出,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并不精通相关数学工具,盖尔曼凭借物理洞察力发现夸克。
不过,扎实的数学推导仍是理解物理的基础。徐一鸿强调,唯有动手计算方程,才能真正掌握物理这门“相互交织的整体”。
关于基础科学研究,徐一鸿认为科学问题的重要性需由年轻人判断,科学进步依靠青年一代推动。
张朝阳补充,基础研究应出于对自然的好奇,而非功利目的。他强调物理研究的核心价值在于推动人类认知边界。
针对AI是否能发展出物理直觉的问题,徐一鸿认为当前AI仅能处理已有数据,无法替代人类的探索性思维。张朝阳表示,前沿物理研究仍依赖人类直觉。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