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批复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

7月18日晚间,中国船舶发布公告称,公司吸收合并中国重工事项已获得中国证监会同意注册批复。这标志着中国造船工业史上规模最大的资本市场运作进入最后的收官阶段。

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合并后,存续公司的总资产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将成为资产规模、营收规模、手持船舶订单数均领跑全球的世界第一大旗舰型造船上市公司。

7月18日晚间,中国船舶发布公告称,公司吸收合并中国重工事项已获得中国证监会同意注册批复。批复主要内容包括:同意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新增30.53亿股股份吸收合并中国重工的注册申请。本次吸收合并应当严格按照报送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有关申请文件进行。批复有效期为12个月。

同日,中国船舶还披露了关联交易报告书,其中显示,本次交易的具体方式为,中国船舶以向中国重工全体换股股东发行 A 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中国船舶为吸收合并方,中国重工为被吸收合并方,即中国船舶向中国重工的全体换股股东发行A股股票,交换该等股东所持有的中国重工股票。

本次合并完成后,中国重工终止上市并注销法人资格,中国船舶将承继及承接中国重工的全部资产、负债、业务、人员、合同及其他一切权利与义务。中国船舶因本次换股吸收合并所发行的A股股票将申请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流通。

本次换股吸收合并中,中国船舶的换股价格按照定价基准日前120个交易日的股票交易均价确定为37.84 元/股。中国重工的换股价格按照定价基准日前120个交易日的股票交易均价确定为 5.05 元/股。中国重工与中国船舶的换股比例为1:0.1335,即每1股中国重工股票可以换得0.1335股中国船舶股票。

中国船舶拟购买资产的交易金额为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的成交金额为1151.5亿元。交易金额超过中国船舶、中国重工各自资产金额的50%,对两家公司均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合并后,存续公司的总资产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据中信证券介绍,“新”中国船舶将成为资产规模、营业收入规模、手持订单数均领跑全球的“世界一流造船业旗舰上市公司”。

有分析称,此次重大资产重组将充分发挥协同效应,中国船舶旗下江南造船、外高桥造船等企业,与中国重工的大连重工、武船重工等造船资产形成互补,军品、民品、海工装备三大板块实现全链条覆盖,高端船型的产能集中度显著提升,有望打破韩国在超大型集装箱船等领域的垄断。

本次重大资产重组项目还是A股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吸收合并和许可类重组审核和注册通过案例,被业内认为是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海科技”号召,落实中央财经委员会关于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将高端制造、海洋工程、防务装备等国家战略性产业力量集中化的重要实践。

二级市场方面,7月18日,中国船舶、中国重工股价均录得小幅上涨,分别报收34.08元/股、4.69元/股,总市值分别为1524亿元、1069亿元,合计总市值达2593亿元。

从业绩层面来看,中国船舶、中国重工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均录得大幅增长。

据中国船舶披露的业绩预告,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为28亿元至31亿元之间,同比增加98.25%至119.49%。中国船舶表示,报告期内交付的民品船舶价格同比提升,建造成本管控得当,营业毛利同比增加。

中国重工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为15亿元至18亿元之间,同比增长181.73%至238.08%。对于业绩预增原因,中国重工表示,报告期内,公司交付的民船产品数量大幅增加,营业收入相应增长,经营业绩同比明显提升。

总体来看,今年上半年,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预计净利润合计达43亿元至49亿元之间,同比增长约121%至152%。

有分析指出,中国重工与中国船舶业绩预喜的主要原因是,民船订单量价齐升,以及两家公司智能化改造、精益管理带来的效率提升,缩短建造周期,增加交付量。同时,钢材价格下降、集中采购降低成本,订单结构向高附加值船型倾斜,LNG船、超大型油轮(VLCC)等占比提升,绿色船舶技术落地带来溢价。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