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集团今日发布整改方案,互联网金融领域或将迎来监管风暴。
撰文 | 熊逾格
出品 | 支付百科
日前,银保监会等四部门再次约谈蚂蚁,并提出整改要求。种种迹象表明,去年IPO上市被中止后,蚂蚁逐渐迎来巨变。此次约谈后,蚂蚁公布的整改方案亦与此前部分传言不谋而合。
互联网金融的水池激起阵阵涟漪,蚂蚁集团被放到聚光灯下。监管手术刀每个细微动作,或都暗示着未来“金融科技公司”名头之下企业的命运。这次,蚂蚁集团不仅将第一个吃螃蟹,或还为后来者留下一份说明书。
01
监管两次开灯
在蚂蚁集团的整改问题上,监管曾两次“开灯”,针对蚂蚁集团业务问题抽丝剥茧。从监管信号看蚂蚁巨变,前后两次约谈整改要点的变化是一个不错的切入口。去年12月,银保监会等四家监管部门约谈蚂蚁,曾提出五项整改要求。昨日,四部门再次约谈蚂蚁,同样提出五项要求。
-蓝色为首次约谈要点,黄色为再次约谈要点-
「支付百科」整理前后两次约谈要点,发现监管措施遥相呼应,在具体细节上趋向明晰,或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聚焦支付竞争。在支付不正当竞争上,“支付方式的选择权”被明确提出,利用支付垄断地位推广花呗借呗的手段被禁止。
第二,规范个人征信。支付宝内芝麻信用等个人征信业务处在用户隐私数据前沿,监管提出”合法、最低、必要”作为收集个人信息的原则。
第三,改革金融业务。首先,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的要求促使蚂蚁在监管上整体趋向透明;其次,网络小贷新规等降低杠杆率的法规重要性得到强调;最后,基金等理财业务风险受到限制。
“科技是外衣,金融是底色”用来形容金融科技公司再合适不过,四部门针对蚂蚁的两次约谈要求,透露出蚂蚁触及监管边缘的真正核心。
02
蚂蚁忍痛下笔
今日早间,蚂蚁集团迅速针对约谈要求,推出《蚂蚁金服完成整改方案的研究和制定》列出几项整改计划。整改计划中的要点为:整体申设金融控股公司;申设个人征信公司;花呗借呗纳入消费金融公司等。
某种意义上,此方案亦为金融科技公司面对监管指明方向。蚂蚁集团交上的不仅是一份面对监管的答卷,更是一份留给后来者的生存法则。
这份生存法则,客观上着重在一个“拆”字,主观上则强调一个“管”字。
在“拆”上,蚂蚁集团将征信业务、消费信贷业务拆离,重组为金融控股公司。此前,业内曾传出蚂蚁集团转型金控,传闻引发业内人士发表看法。前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区负责人Eswar Prasad表示,重组后蚂蚁集团将难以洗牌子公司业务,转移金融风险到其他部门,利用监管套利掩盖新业务风险,展示出整体财务良好的状况。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蚂蚁集团公布的招股书显示,蚂蚁曾计划将资产管理、消费信贷业务单独拆分纳入一家金融控股子公司,避免整体受到严苛监管。而面对如今的监管要求,蚂蚁集团不得不整体申设为金融控股公司。
另一方面,花呗、借呗纳入消费金融公司的决定,则对蚂蚁来说并非坏事。此前,网络小贷新规发布使小贷公司受到愈发严苛的监管。联合放贷出资比例不低于30%,非标准化融资金额不得超过净资产一倍,诸多限制促使蚂蚁旗下花呗借呗亟需新出路。
最后,拆离征信业务,成立个人征信公司,可有效减少个人隐私数据的信息收集过程中与其他业务的接触面积,从而降低隐私泄露风险,遵循“合法、最低、必要”的监管原则。
总体来看,蚂蚁集团此次整改计划虽以拆分、重组为主,但并非为拆而拆,实际促使监管更加高效、合规,降低监管套利风险,主观上是为“管”。
据公开数据统计,蚂蚁集团旗下支付宝国内用户超10亿,截至2020年6月,其数字支付交易额超17万亿美元,无抵押短期贷款发放覆盖5亿用户。
从规模和成效来看,蚂蚁集团在我国金融科技领域具有独特代表性,监管选择其作为开头顺理成章。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针对此次约谈的谈话中,曾强调“公平监管”和“从业监管”两项原则,言下之意,互联网金融领域或将持续迎来监管风暴,日前京东数科撤回上市申请或是其中一例。
蚂蚁集团全面申设金融控股公司背后,我国金融科技企业发展之路正在趋向规范化。或许一段时间之后,蚂蚁写下的生存法则将成互联网金融领域发展的教科书。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