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他们上网能够绕开垃圾场?

文章经授权转自公众号:虎嗅APP(ID:huxiu_com)

“44ZB”——是在《世界经济论坛》指出的2020年整个数字世界的数据总量。这一数字,能装下357万个《微软飞行模拟器》(已知世界上最大的游戏),比目前可观测宇宙范围内的星星数量要多40倍。

在这个世界中,一个人的网络生活,就如漂浮在宇宙中的沙粒般渺小。互联网也终究不再是曾经只要敢于表达,就能成为15分钟明星的乌托邦,庸凡成为日常,个体的存在感也飘散如烟。

另一方面,这样庞杂的网络内容,也带来了获取信息时的失焦,浩如烟海的资讯中,我们往往找不到准确的信息,而由复杂算法构筑的“信息茧房”也常常禁锢着我们的视野广度和思考深度,让内容愈发浅薄化。

结果是,阅读、观看和表达的快感越来越多,但有用的知识和精准的观点越来越少。

这也是为何,同样对于高效获取信息,鼓励优质表达的虎嗅和领英,会决定联合发起一场有关“存在感”的访谈,我们想一同探究,在如今鱼龙混杂的互联网上,那些在自己领域依旧坚守内容价值,高效汲取信息,深耕有价值内容并持续输出的人,究竟怎么想,怎么做,又是怎样被世界清晰的看到。

他们来自不同行业,拥有不同的思考逻辑,但无一例外的,拨开了各自的“行业能见度”,并刷出了“精准的存在感”。

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信息平衡

张斯成:前阿里钉钉副总裁;生态合作战略投资专家

在钉钉的时候,我们提倡聚焦。工作时间就认真处理工作的信息流,生活中则可以有自己的个性。另一方面,工作与生活之间,也要取得平衡。

在我看来,人际之间的信息传达,无外乎两种关系: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就体现在微信这一类社交产品上,都是熟人间的往来。社会属性则主要是工作之中,会沉淀在钉钉这一类,专门用于工作社交的产品中。

而这两类之间的平衡点,体现在产品上,就像领英这样。我既不会在专心工作时看领英。而业余时间看,又不像很多内容是纯粹的娱乐,它还是能让我专注在一个我感兴趣的价值领域,让我学到一些知识,并听到很多理性辩论的声音。

所以当我自己在领英分享的一些东西的时候,也完全不是为了个人知名度或者找工作,只要有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交流,一起碰撞,就会感觉非常值得。

这三块阵地加起来,就构成了我比较完整的人际网络,以及互联网信息的摄入与输出。

信息爆炸已经进行了十多年时间,特别在中国近十年比较明显。很多时候,你所获得的信息或者被主动推送的信息,其实受到了过滤,而这个过滤是由系统帮你做的设定,这个设定不是你主动的,是被动的。这让信息的获取变得困难,因为算法客观上并不是特别智能化。

当然智能化会逐步影响我们,毕竟互联网就两大基础技术:在线化和智能化。现在很多事情都从线下搬到了线上,智能化也在升级。

但现在我还是喜欢主动的去寻找信息,比如在领英上,我会关注领域里比较积极的行业意见领袖,他们一般是行业精英,拥有很高的“透射系数”,能从宏观层面看到很多的东西,能将事情的本质勾勒出来。他们集体透射出了行业现状,这样我对行业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

我也喜欢主动参与互联网的表达和讨论。我理想中的互联网环境,应该充满理解包容,大家相互争辩,提供观点,去问诊,去探究。并且最终回归到根本价值,带来人类社会的进步。

人类历史上其实有这么一个时期,是最好的信息交流时间点。公元前7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西方产生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样的人,东方也有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

这是历史未解之谜,为什么这一段时间人类对于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变得鼓励创新,也能相互尊重呢?

对我们来说,今天还没有回到那样一个环境之中。不过互联网的出现后,我觉得某种程度上,终究会往那个方向走去。

跨越互联网世界的噪音

蒋亚萌:10年VC经验,阿尔法公社的创始合伙人;2019福布斯中国最佳创投人

我觉得无论什么时代,90%都是差的信息,10%是有价值的信息。但在过去,这10%的被印成了书进而传播,而90%差的信息消失在历史中。而现在,那90%也有了发声渠道,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互联网噪音很大。

从职业的角度来说,我需要的信息流动,要么和人相关,要么和产业和市场相关。

作为VC投资人,我70%的工作是在判断人和发掘优秀的创业者。他们可能来自国内、国外大的互联网公司或其他科技公司,或者是蛰伏于大学和实验室的科学家。

而我在领英上发内容,就是希望能准确地触达我的核心听众,分享有价值的信息。微信朋友圈也是一个渠道,但它的机制是熟人社区,无法影响不认识的人。况且,朋友圈的内容也很杂乱。

相比之下,领英上的噪音比较小。那些优秀的潜在创业者,他们更容易看到我的想法和观点。当他们有创业或者其他想法的时候,就会愿意找我聊。

另一方面,我在领英上,能看到拥有真实背景的创业者,发布的思考、动态和文章。与单纯的聊天相比,写出来的东西经过了更多思考,并通过广播机制呈现在大众面前,对于创业者自身的积累,和我们投资人的判断来说,都有很大帮助。

这是领英的一个独特优势,在领英上,我能精准地找到我的听众,持续地看到很多高质量的内容输出。相比之下,公众号也有好内容,但质量参差,噪音很大。领英因为实名制,信息验证成本减少,质量得以保证,有效而理性的声音,更容易被人听到。

量化数据的部分,我一直觉得现在一级市场的投资中,量化的东西太少。我有些同学在美国做二级市场,在量化基金工作。那里有很多科学家、物理学家,会从纯粹的数据中挖掘信息,来推测下一秒股票的变化并且获利。

这对一级市场私募投资并不完全适用,但有一部分可以借鉴。比如现在很多互联网创业项目,他们的用户获取、转化、销售、运营、社区都在线上,所有数据都存在,但VC投资人没有工具获取和分析这些数据。

所以我正在探索一件创新的事情,和数据科学家合作,设计一个量化工具,搜集和分析更多量化数据。

总之,互联网让信息变得更多,也产生了更多噪音。需要利用最有效的平台,打造创新的工具,突破性的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

拓展视野与链接的边界

楚学友:西贝餐饮有限公司副总裁;餐饮品牌营销、声誉与危机管理大咖

从我个人来说,在互联网上进行表达和交流,最希望的就是遇到知己,听到更多新鲜的、不同的声音,并和本领域的专业人士建立起联系。

但在国内的公共关系领域,恰好缺少视野的边界和链接。举个例子,在中国,如果你要找一个公关效果测量的方式和标准,会发现没有相关的中文书籍。我以前也尝试直接在亚马逊美国或英国站去寻找英文书籍,发现也很难搜到。

后来我是在使用领英时,搜到了公关测量领域几位专家写的文章和分享的动态,他们都是享誉品牌公关和营销领域的知名学者和领袖,有着独道的见解和深刻的行业认知。通过文章中的线索我能找到他们撰写的著作并获取更多的相关知识。同时,我还通过领英和他们取得了联系,成为好友。虽然他们几乎不在国内,但我都能通过领英看到和链接他们,这是我能感觉到的,最有价值的部分。

随着我积累的增加,我也开始在领英上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我输出信息和观点的原则是“有理有据”,能把有价值的内容带给有需要的人。

中国互联网有无数个平台和渠道,山头林立,而要在每个平台上,都成为前序列2%-3%的人,非常难。所以选择一个自己最合适的平台,在一个最擅长的专业领域和方向,做小一点,做深一点,是对自己,对他人都有意义的事。不仅能形成自己的精准标签,也能塑造自己的个人品牌,这也是我对一个平台行业能见度的评判标准。

对于我个人而言,在选择发声平台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在我擅长的专业方向上,平台中是否有足够大的人群基数,是否广泛被专业人士认可;我是否能通过持续输出优质的内容跻身头部用户里,或者被更多人看到。以上的几点,领英这个平台能基本的满足,所以我在这里的行业能见度就会高一些。

我以前是做电视的,在央视里,像《对话》和《经济半小时》栏目,相比综艺,收视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它面对的恰恰是企业家、企业界的精准群体,因此始终有很高的价值。

虽然可能娱乐化是大部分人的需要,包括我自己每一两个月也会刷一下抖音。但是对于真正对自己的专业领域和方向有追求的人,他自然会去寻找那个金字塔塔尖的部分。

互联网使获得信息和资讯的渠道和触点变得更多了,获取想要的东西,也变得越来越容易,多元化的需求都能满足。所以关键在于,你如何对待海量的信息,是用来消磨时间,还是用来做自己领域的研究,或者专业化的精进,两者的利弊显而易见。学会捕捉有用信息,学会转化优质信息,这也是我们必须在冗杂信息网络中独善其身的最佳方法论。

给懂的人,说对的事

王鹏:快手设计中心视觉创意总监;卡通艺术家、广告节评委

中国当下这个时代太需要好的审美、好的设计去引领大家往一个高纬度的生活美学方向走一走,那就需要设计师坚持内心对好设计的标准,以及做出正确的表达。

中国的设计相对国外来说,在时间维度上比国外要短,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品牌设计欧洲从十八世纪初就开始了,并在1960年代达到高潮。大陆现代意义上的品牌识别设计我印象里是2000年前后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开始,之前的品牌设计没有系统地受到国际现代主义的影响,所以只能算我们的本土化尝试,当然期间大陆有不少优秀的设计师做出了极其出色的作品,但与整个行业的水准是两回事。

实际上设计这个职业和其他行业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要先夯实基础,掌握理论和技能工具,然后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我觉得最好不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中国设计师”,而是要让自己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坦诚、直接地和全球的设计师交流。

我平时会在Behance,Pinterest这些网站看大量的设计作品,了解当下流行的设计趋势和设计语言。而在领英上,我也认识了许多人,比如有几个在IDEO工作的设计师朋友,大家在讨论设计问题时候都充满热情,他们在几个具体的设计case上都曾给予我很多中肯的建议。

所以互联网给我带来了更大的视野。在领英上,可以实时看到Landor Associates、Interbrand、W+K等世界最顶级的设计师发布的作品,甚至与他们取得联系,正因为有这些最棒的作品被不断创造出来,我们才有了更高的行业能见度,才不会迷失方向,才会在这个职业航道上笃定前行。

我自己也会在领英上发一些“飞机稿”,不代表公司立场。我只是单纯觉得设计有高低之分。工作中很少能纯粹地剥离出设计的独立效能,而“飞机稿”可以带来很多纯粹的反馈,这个设计能不能打动人,是一个非常客观直接的判断。

我记得姜文说过一段话,大概意思是他拍电影不是为了那99%看不懂的人,而是为了1%看得懂的人拍。我也希望在精力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做一点高纬度的东西,给真正在意设计的人做真挚和努力地表达。

拨开庞杂,提高“行业能见度”

陈怡静:LinkedIn(领英)产品运营及用户增长总监;10+年互联网运营经验

对于信息,价值感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管是我看了什么八卦内容,还是我问今天天气是多少度,我们都是希望获得有价值,对我有帮助的信息,让我更了解身处的环境到底是什么样。

而放到行业、职业这个语境下,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就是怎么样能够获得商业机会。领英从一开始也是为了连接这种价值而存在。

如果一个人他不是猎头、商贸、销售这种天生就要主动去寻找机会的职位,可能很多都没有一个意识,或者说不知道怎么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商业机会。领英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能够让你精准的找到自己行业内的一片区域,找到自己感兴趣话题,去进行讨论,求教,验证自己的观点,并认识更多相关的人。进而能够清晰的认知自己所处的环境究竟是怎样,未来又该怎么走。

这个过程中获得的,有价值感的信息,就带来了很高的行业能见度,让你明白自己的定位。

在领英上,大家愿意发出有价值的内容,基本源自两大动力:

一个,这里的生态环境,跟工作、职业、行业直接相关,背景实名,都是真实的行业人,相对纯粹和可靠。

另一个,因为纯粹,所以在这里能够得到有价值的正反馈。即使是讨论一些行业八卦,也能延展出一些深度的东西。

与网红式的“出名”相比,在领英得到的那份“精准的存在感”,可能是更具有价值的部分,这个社区里你认识的人,都可能在现实的商业世界中跟你有所关联,他们不是为了博取关注和流量,而是在每个细分领域,寻找与明确受众群的链接,会为你带来很多潜在的,属于自己的商业机会。

在美国,领英有三个明确的价值点:有价值的人,有价值的信息,有价值的工作机会。我们用产品充当了这个纽带,打造了一个行业能见度很高的环境。

但在中文互联网中,这些需求没有很好的被满足,这也是领英中国正在努力的方向。

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

由这一系列的访谈可知,对于信息,我们正处在一个最好,也最坏的时代。

互联网打破了信息不对称,无论严肃与娱乐,我们都可以通过键盘与触屏,使信息唾手可得,使自己所想可以立即发布到网络上。

但庞杂的信息也正带来信息的失焦,当海量的内容迎面撞来,可能反而不知道,自己该看什么,该说什么,又如何理解自己在整个数字世界的存在。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媒介与技术的拓展,影响着我们思维和行动的尺度。但幸运的是,在一个可以广泛选择的如今,我们还可以在数字世界中,主动控制自己的信息边界,主动选择这个时代是最好,还是最坏。

本文中行业人,说出了自己的存在意义,自己对于信息的理解和控制方法。而更多的讨论,也正在蔓延。而我们也想知道,正在阅读本文的你,是否也有一套自己的思维,来去面对那片一望无际的信息之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聊聊。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标签: 互联网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     京ICP证151088号
京网文【2018】236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