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共享单车不再“被偷走”

文章经授权转自公众号:虎嗅APP(ID:huxiu_com)作者: 钱德虎

从共享单车这项事物诞生开始,偷车的阴影从未真正消失,单车到电动车,从偷车到偷电瓶,成为黑产一门致富生意。

而当共享单车稳定到如今哈啰、美团与青桔三家,技术手段让偷车变少,但对普通用户来说,共享单车“被偷走”的体验仍很多。

打不开的车锁,转不动的轮胎以及消失的车座,对共享单车运营方来说意味着损坏率上升、运营效率下降与收益的降低,而对骑车人来说,可能意味着迟到、赶不回家的人生崩溃时刻。

被“偷走”的共享单车即是被偷走的时间,它带来生活的不便,也带来对共享单车品牌的不信任与偏见。

时光荏苒中,从商业到平民,我们都想抹去“被偷走”的阴影。

共享单车的复杂“命门”

“你是出行领域的技术运营商,你必须要做到便捷、安全,有序。”哈啰出行首席数据智能科学家刘行亮在跟虎嗅讲共享单车运营时,提到的三个核心。

而从用户视角来看,这也是人们对于种种不便时,最大的三个担心。

便捷上的缺失是在需要时没有车用,这可能是因为运营调度的不及时,让停车点出现了空缺。也可能是因为锁或者车上的部件损坏而未及时修复,车虽在却骑不了。

而安全层面的隐忧则在于,车体的老化,刹车的失灵,都可能造成道路上的交通事故。

无序更为常见,共享单车,尤其是在高峰期,无论是个人不遵守规则,还是车太多停不进去,似乎从来没有能够整整齐齐的摆放在停车区域中。

这些被人们诟病的日常,经常指向的是共享单车运营商为了逐利而不作为。但其实对运营商来说,这又何尝是一件好事。

每次无车可用窘境,其实也就意味着一个客户的流失,以及每辆车一次盈利的流失,长远来看,甚至可能意味着对品牌信心的丧失,以及永久的流失。这也间接造成共享单车一度只能靠押金的金融盈利的诡异情况。

不安全的后果更为严重,轻则是用户的投诉,带来客服的压力。重则是交通事故,连带着赔偿和企业声誉的损害。

胡乱摆放看起来是商业服务占了公共空间的便宜,以及个人素质问题。但每当有关部门开始重视城市道路的治理,却一定会首先问责运营商。

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就成为如今共享单车的“命门”:怎样让社会各方,相信共享单车,及衍生的共享电动车,是一个稳定可信的城市交通工具。

而解决问题的方式,只可能指向一个方向:用软硬件技术为底座,解决从制造到运营的一系列问题。

但这又谈何容易。

如今已经成为共享单车标配的智能锁及定位芯片,或许可以遏制偷车行为。但车锁,以及车上的各处零件,依然是风吹日晒中的损耗品。每当运营没有及时排查,开锁速度下降以及无法开锁,还有零部件的故障,都难以避免。

道路安全的问题就更难一些。两轮车并不如汽车一样有外部保护和对司机的管理,而非机动车道又往往充满着混乱无序,即使车本身没有问题,交通事故却依旧可能发生。

有序的停车与摆放,更是超越了技术问题。需要监督手段、合理的道路区域规划以及公众的默契集合作用才能有圆满效果。

复杂,就是共享两轮车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所必然面对的境况。任何单一的手段,都很难在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面前起作用。其很类似于许多互联网公司所面临的“解耦”难题,怎样合理的拆分,将复杂的问题一个个拆分出来,依次解决并连成系统的解决方案,是所有运营商在宏观技术管理的困境。

这也是为什么,哈啰要在宏观的技术管理上,去提出“全生命周期”的理念,以及在具体实施场景上,去构建两轮出行智能交通的体系。

过去的方式确认行不通了,要想“解耦”,首先要走到问题的深处。

面向全生命周期的精益管理

把问题进一步抽丝剥茧,去细究这份复杂性,以及难度,就可以看到,无论问题出在产品端、运营端,都是结构性的问题,以哈啰为例:

在运营端,作为一个“重体力”互联网项目,每个区域的运营人员,在过去都是依靠自身的经验,来完成自行车的调度,以及停车区的摆放。人的判断有一定的灵活性,却不可避免的信息不对称,天气、人流的变化之中,难免出现调度不及时,带来了乱停车来不及规整的问题。而维修总有时间差,也同时带来产品端体验的不佳。

这是哈啰出行自主研发的一套如今在行业领先的智慧系统“哈啰大脑”,运营或许不可避免的依然要靠人,但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广泛普及的当下,智能的辅助,去打通地图、天气数据,给运营人员以数据的预判再工作,几乎是提高效率的唯一办法。

运维人员通过“哈啰大脑”进行智慧车辆调度

除了解决调度问题,哈啰大脑也同时连接着城市的道路。比如在停车这件事上,配合如今车辆高精度定位,衍生出高精度电子围栏,以及“T位停车”技术,前者将共享单车的定位精度从10米提升到1米以内,后者则可以探测车辆是否与路面方向保持垂直。系统可以通过车辆的车灯以及语音,提示用户合规停放。车灯与语音提示,也同样能够在用户骑车摔倒时提供警报,避免二次伤害,同时也可以提示运营人员维修的查缺补漏,将“有序”从一个美好的愿景,变成了行业解决方案。

同时用户的文明,并非空中楼阁,也同样靠技术推动的体系进步来约束。哈啰出行利用用户行为及车辆运营等数据进行机器学习建模,识别用户暴力骑车、违规停车、私占车辆等不良行为,并通过“用户驾照分”产品来对其用车进行约束。同时能对“驾照分”高的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便是致力建设一套出行信用体系,来实现整个社会文明用车程度。

从运营中带来的海量数据,也通过哈啰大脑,传递到共享单车的最上游:设计与制造端,付诸于整车的设计之中。今天 “智能车锁”的定义从最初的双向通信锁,发展到今天能够OTA无线升级的最新智能锁,显性的好处是功耗更低,使得锁在全路况、-30度~60度的工作环境都可以使用。因此哈啰的车辆可以最北到哈尔滨、南至海口进行投放。今年哈啰智能锁又使用了4G Cat.1的通信技术,更高的开锁成功率,更快的开锁时间,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体验。

类似的车辆设计体验在共享单车的各个部件中都存在,比如座椅使用吸水性不高,但又不影响舒适度的海绵座椅,解决很多人雨后骑车的舒适度,以及采用了特殊涂层,方便运营人员来清理经常出现在车身上的小广告等等。

哈啰证明了,这些在过去只能用一句“没办法”来应对的不规则的问题,在智能化时代有IoT-大数据-AI这条标准解决路径的情况下,是可以被解决的。刘行亮向我们拆解了共享单车智能时代这条解决方案的底层逻辑:

在设计和制造时,就要考虑运营要求,比如车锁、车上的传感器以及电动车上的电瓶,都需要实时的显示其寿命状况,哈啰大脑则会通过算法判断其是否需要运营人员介入,由AI自动化的发出指令。

而运营的状况,同样需要反哺到下一代的产品开发,以及整个两轮车的发展战略之中。一方面,哈啰大脑数据向上游的单车制造商、加工厂以及车锁等零件商开放,使其在生产中有据可依。

另一方面,数据之外,哈啰自身在管理上也极端重视对一线运维的了解。哈啰出行副总裁任亮亮曾经提到,公司任何岗位都需要体验运维工作,干找车和搬车的累活,这其中也包括产品的设计研发人员。而运维人员也可以随时将遇到的问题通过内部平台上报给公司。

“真正贯通的渠道是运维一线收集到的问题,应该有一个畅通的渠道可以到研发端,研发端再拉通业务一起看,这些东西怎么优化。”

在人和数字的贯通之中,传统工业的“精益生产”理念,通过数据赋予了共享单车工业新的可能性,刘行亮表示,哈啰大脑正在致力于和生产制造端打通,实现全生命周期的自动化,面向共享单车工业的“柔性制造”已经呈现雏形。

而随着整个共享单车,乃至两轮车的生产、制造流程,被大数据连通,并随AI的发展变得更加聪明,也徐徐揭开了智能交通的B面——四轮车以外的智慧交通。

智慧交通的B面

“要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

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国家领导人的这一番寄语,也正是整个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缩影。

随着“精细化运营”等面向生产效率,而不是单纯扩大规模等理念愈发在互联网行业中流行,在流量红利见顶的当下,诸如哈啰出行“全生命周期精益化管理”的方案,将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智能化革命的数字升级之中。互联网新经济的作用,也从曾经完全的“在线”,延展到日常生活的底层。

比如,共享单车,也要考虑整个智慧交通的升级。

通常说到智慧交通,往往指的都是汽车的无人驾驶,加上车联网带来的车路协同。我们几乎忘记了,路上还有非机动车道,还有单车和电瓶车,他们同样有行路权。

相比于较为容易统一标准与规格的四轮车,两轮车所在道路,速度较慢,但也更加鱼龙混杂,与人行道更近,也往往和生命安全更为相关。

上海联通物联网研究院与哈啰出行共同发布的《共享单车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演进及其生态价值》白皮书中显示,目前中国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近4亿辆、电动自行车近3亿辆,堪称“国民出行工具”,按目前共享两轮行业发展速度及中国总人口需求评估,共享单车未来总数预计达到3000万辆。

这也意味着,这是未来交通不能忽视的一块领域,而相对统一,有固定运营方的共享单车,相对容易形成共识,也成为了智慧交通“B面”的绝佳切入点。

从2018年成立以来,哈啰单车就持续和政府部门合作,推动了警员的骑行巡逻、骑行时的动态导航以及提醒,智能停车解决方案等一系列体系的形成,并且已经开始和部分城市共同建设慢行交通系统。

如在上海,哈啰出行就与宝山区政府推出了“吴淞滨江·文化四季”项目,车辆基于宝山滨江示范区专门定制,不仅车身融入文化元素,而且融入了哈啰最新的技术。道路规划同样为自行车定制,配备电子围栏、蓝牙道钉等技术,用户仅能在规定的停车点内按秩序停车,而在停车点的规划,又能与当地的旅游景点、商业增值服务融合。而这一套思路,不仅带来有序的交通,也在促进城市文化和经济的并行发展。

上海首个规范定点停车管理示范区在宝山滨江上线

同时,两轮车带动的智慧交通,也正在带动国内产业发展作为物联网技术应用规模最大的行业,共享单车行业在定位、物联网传感器、通讯、物联网相关的云服务等方面显著带动着物联网上游生产制造领域的发展,每年带动物联网相关产业产值上百亿元。

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显现,推动着共享出行行业,从一个交通工具的问题,上升为交通乃至城市规划问题。当其融入城市,车辆及背后的科技成为交通的基础设施工具,一方面带来了共享出行行业的破局,使其拥有更好的盈利状况与未来故事。

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曾经“偷走”共享单车良好体验的种种,终于得到解决。

我们终于越来越接近,共享出行本来的意义。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标签: 共享单车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     京ICP证151088号
京网文【2018】236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