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出售荣耀,是双赢也是多赢?

近日华为出售荣耀品牌终于落实,收购方是荣耀的相关供应链、渠道、经销商共同组成的,总共有四十家,属于是联合收购行为。此次出售传言从9月份被人提及,后来10月份又有消息曝出,但一直未得到证实,如今华为联合四十家渠道供应商联合发表声明,意味着荣耀卖身既成事实,对于华为和荣耀来说此后再无股权利益的关联。

其实,荣耀自成立一来,也一直都是独立运营的子品牌,它虽然一直都在使用华为的技术和产品配件,但是在品牌影响力上也十分强势。在华为被针对之后,荣耀品牌也连带受损,特别是其渠道供应商的产品也受到了特别巨大的影响。所以,荣耀想要活下去,就要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而华为出售荣耀,对于双方来说,都平添了更多的可能性,是最好的选择。

华为获得资金补充,减轻业务压力

华为因为受到美国打压,今年囤积的麒麟9000芯片可能只够自家旗舰机型搭载,也就是说此前荣耀数字系列旗舰机型很可能不会再搭载麒麟的高端芯片,而一旦这样的事情发生,那么荣耀要想继续发展下去就要解决芯片的问题,因此选择与高通和联发科合作就是最好的选择,前提是它必须在禁令之外,对美来说不存在威胁,从华为剥离就是一种较好的方案。华为自身局限颇多,出售荣耀之后会获得大量的资金,这笔资金无论是用于新产品线的研发,还是芯片制造,都能进一步缓解外部压力,提升自身实力。

此前有分析师认为,荣耀此次的出售价格可能是在1000亿元左右,而近日也有媒体表示真正的价格将远超预期,很可能达到4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可能达到2600多亿元,这么一大笔的资金,对于华为来说“真的很香”。

当然了,如果荣耀继续保留在华为的手中,它很可能在供应链上出现问题,并导致其关联的渠道供应商失去大量的产品订单,企业从此一蹶不振,甚至于退出市场也不是不可能。对于华为本身来说,出售荣耀也是无可奈何的,毕竟在华为整体战略布局中,荣耀主要是在中低端机型市场的定位,并占到了华为手机总销量的34%以上,是华为智能硬件业务产业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与其将荣耀掌控在手里处处掣肘,不如放开它,反而还能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而独立之后的荣耀只是占股份额分给了渠道供应商,掌控权还是在荣耀团队的手里,这样还能更好地将荣耀和渠道商们粘合在一起,提高运营效率。此外华为还有高层进入荣耀,为之后和华为进行业务分割做准备。也就是说,除了占股的问题外,荣耀被华为出售之后,在运营端与此前相比并没有什么区别。

荣耀独立是必然

华为在2011年成立了荣耀品牌,并于2013年正式推出,在这7年里,它一直都是作为华为的补充业务来运营的,产品也是定位于中低端机型市场,主要的竞争对手是小米、OV、一加、魅族等中低端定位的智能手机市场品牌产品,而从荣耀这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它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并且在智能硬件市场的道路上越走越好,得到了市场和用户的一致认可。

后来,荣耀的产品定位逐渐提升,有很多产品与华为手机是重叠了的。当时任正非就表示,只要是能赚钱,就支持荣耀做下去。现在,荣耀除了智能手机业务,还推出了智能电视、智能手表、笔记本电脑、平板等多种产品,在业务产品的延展性上,表现得十分出色。如果没有华为的品牌支持,荣耀能走到怎样的地步,也同样令人期待。

其实,早在几年前,荣耀就有了独立出去的实力,当时红米品牌、魅蓝品牌纷纷独立出去,但是他们与自家企业还是有着利益关系的。现如今荣耀被出售之后,只能是自己去进行运营,没有了华为这棵大树,荣耀能否继续保持产品和市场优势?这也是最考验荣耀的地方,华为已经到了该放手的时候了,这个选择虽然无奈,但却是最正确的。

是双赢,也是多赢?

如果荣耀还是在华为旗下,它将无法使用其他芯片供应商的产品,产品会在多方面受到限制。而华为的芯片、配件的存储量本就有限,到时候荣耀能否分到足够的资源,还是一个未知数。当然了,荣耀之后没有了华为的品牌和技术加成,还能有以前那么好的市场表现吗?禁令会放过荣耀吗?这些也都还存在着变数。

但是,在这场业务售卖案背后,华为获得了一定的喘息时间,荣耀也有了多种可能,它的自主性更高了。除此之外与荣耀相关联的各个渠道和供应商也看到了新的希望,而对于国内的市场和用户来说,也多是希望华为和荣耀能够继续走下去。这既是双赢,也是多赢。

笔者认为华为出售荣耀之后,很可能还会将其他业务进行剥离,以为其主营的通讯和智能手机业务赢得更多的可运作空间。而对于华为来说,当然也可以借此机会来搭建鸿蒙生态,并抽出手来在核心的芯片和系统业务上进行投入建设,一切都还有机会。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标签: 荣耀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     京ICP证151088号
京网文【2018】236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