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转向”

对于电商转型,这家有着接近八十年历史的家居品牌保持了最为谨慎的态度。进入中国市场二十余年,宜家一直以自己的“北欧简约”风行走在中国市场上。这二十年间先是互联网的红利,紧接着是移动互联网风口,但宜家一个也没有主动拥抱任何一个风口。直到2018年宜家才姗姗来迟的与腾讯合作上线快闪店,开始“触网”。同年末上线宜家网上商城。

不仅是在中国市场,在最早试行电商业务的欧洲市场上也是2012年才开始着手准备电商业务的。但直到2016年宜家电商收入占据全年总营收的占比都不及10%。在中国市场上,2019年正式开展的宜家线上业效果并不明显,宜家在中国营收增速动能减弱的趋驶并没有得到改变。此次与天猫合作也是宜家首次与第三方的电商平台的合作开发线上渠道。

宜家天猫店目前上线了宜家中国市场区40%左右的商品种类,主要集中在方便线上快递邮寄的小件商品。和历史谨慎的态度是一样的,宜家天猫店第一步仍然没有放开到全国区域,目前只服务传统的江浙沪包邮区。

宜家是不是太过于谨慎了

宜家的谨慎不仅表现在电商转型上,同样在产品风格和企业经营策略上,宜家多年以来一直表现出极其稳定的特点,宜家在国内目前有33家店,80%以上的店铺选址都在郊区,外观看起来总像一个蓝色的大盒子,进入宜家店内,随意体验的那种感觉是在任何一家品牌体验店感受不到的,迷宫一样的商品陈设,让你总是有入口,找不到出口感觉。对于此,记得罗永浩曾今还在微博上吐槽宜家的设计不符合消防要求。极简的北欧产品风,无论在什么的场景下,似乎一眼就能看出是宜家的商品。

这些特点就像设定好的程序一样,一片又一遍的在每一座新的城市循环一遍。如果说许多商业是在靠不断的变化创新求生存的话,而宜家依赖的却是这些长久不变的基因。因此对于这家极具历史的企业来说,谨慎的走好每一步成了它致胜的法宝。

电商转型,宜家“晚了”

电商转型似乎是宜家发展壮大之后面临的最大的一个选择题,2008年在宜家的内部首次提出线上化新渠道开拓的建议,但被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否决,他认为线上渠道开通后会影响宜家一直以来形成的体验式消费场景,同时还会出现线上线下互相对立的情况。

英格瓦·坎普拉德的担心并不是全无道理,苏宁当年在线上线下一体化转型时也经历过这样一个艰难的时段,更何况宜家相比苏宁是更难的家居类产品。自此宜家线上化就被搁置了下来,虽然宜家决策如此,但用户对于宜家线上化的需求依然是有的,这些年游荡在淘宝等各大电商平台的代购们不知从宜家伪电商赚取了多少利润,这些市场情况宜家都能看到,但是直到自己业绩增速出现了下滑,宜家才不得不选择转型电商。

每年的双十一榜单上,我们会看到有成交几十亿的家居品牌,但这其中没有宜家,甚至一些家居品牌正是乘着电商的东风发展起来的,宜家似乎才开始意识到自己落后了,至于现在宜家转型是不是真的晚了,这个似乎还无法得出结论,因为线上渠道最终是否真的适合宜家还没有被证实,这一家极具特色的家居品牌现在主动卷入到激烈的线上竞争中,未必对它真的有帮助。

国内市场,没有看到宜家转型的“诚心”

宜家首次上线就覆盖了“包邮区”,但宜家对它们并不包邮,被国内电商惯坏的中国人能接受宜家几十上百的邮费吗?现在线上的消费体验已经远不是多年前电商刚起步的时候了。宜家还需更进一步向国内的家居品牌和电商平台学习或许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特别声明:本文为DoNews签约作者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转载请联系DoNews专栏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标签: 标签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     京ICP证151088号
京网文【2018】236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