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呼吁竞争者,我不该承受一切

近日的“滴滴司机性侵”事件最终以牟利者直播最终成为一场有惊无险的“闹剧”而结束,随后滴滴也将涉黄的直播平台——星恋直播和涉黄表演者起诉到了法院。这事件开始发酵之时,柳青和滴滴网约车公司总裁陈熙在向外的声明的中就不同程度的表明,滴滴司机不是犯罪的代名词,如果是一场自导自演的“黄播剧”,那么将绝对和犯罪份子斗争到底。

滴滴的品牌危机

此次事件从在网上传播开始,到公安正式破案,以及滴滴起诉直播平台和表演者。事件的影响力并没有像过去的2018年那两起事件影响力那么大。其中除了公安快速的破案,其它热点事件的聚集也给此次事件流出了足够大的余地。但是与前两次不同的是,此次的事件是虚假的,但现在的滴滴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品牌危机。

柳青和滴滴官方的发言中,都表达了两方面的含义。也即事情真实,滴滴愿意承担一切的处罚责任,如果事件不真实,难么舆论不应该讨伐上百万的滴滴司机和滴滴平台。第二层态度的出现,是滴滴和滴滴管理者在这种事件中表现出来的新方向。

不可否认的是,滴滴平台、司机、乘客的交易关系链中,舆论的认知、媒体的导向基本都遵循了乘客是弱者、平台监管不利、司机是坏人这样的角色顺序安排。目前这样的认知体系,在很多人心中都已经沉淀了下来。“他们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别人的父母、子女、爱人,是家庭的希望和支柱。”对司机这样的认识已经不是舆论认知潜意识的第一反应了。滴滴司机这样一个名词到底有没有被污名化还很难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标签、定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份简单谋生工作的定义范畴。许多新司机在加入这个行业前,都已经将这种思考前置化了。滴滴司机的标签化、认知偏移化是从2018年顺风车时间开始的吗?笔者认为并不是,滴滴司机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的变化代表了滴滴企业品牌的变化。

笔者认为当年顺风车时间是滴滴品牌发生变化的一个事件性反映,但它绝对不是从那时才开始发生变化的。如履薄冰的滴滴从打败对手的那一刻就已经慢慢的开始了。

滴滴呼吁竞争者

能兼并快嘀,赶走uber的滴滴绝对曾经没有想到自己的最大的障碍远不是竞争对手,而是人性之恶,陈熙坦言“再完备的安全措施,也不可能100%杜绝极端恶性案件的发生,”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正是滴滴不可承受之痛。我们试想,我们有了公安局最为完备的管理体系和最为严格的处罚措施,就会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在滴滴的身上,舆论和消费者却不这样认知,一旦有新的恶性事件的发生,那么滴滴就有这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还会有大量的抨击性声音出现,这才是滴滴不可承受的痛。

今天的滴滴在平台性自营网约车领域已经没有竞争对手,哪些不断涌现出的新竞争对手也都是通过曲线的聚合平台方式在争夺市场,没有竞争者能与滴滴正面相抗衡。

这从一定成程度上决定,滴滴面对的是整个行业的痛,滴滴就已经能代表整个网约车。对于现在的滴滴来说,笔者认为,也许有那么一两个同等体量的竞争者或许会好于现在的情况,至少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对于网约车的评价才有了参照的对象,舆论的声音也会从讨伐滴滴的角度转换成为新竞争者和滴滴孰优孰略的正常商业轨道上来。但这样的竞争环境并不是滴滴一家就能实现的。

改变滴滴单一网约车的业务形象,成了滴滴努力的新方向,今年以来滴滴在货运、旅游、社区电商等多个领域都有发力的迹象,滴滴正在改变与舆论相对抗的话语环境。

特别声明:本文为DoNews签约作者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转载请联系DoNews专栏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标签: 滴滴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     京ICP证151088号
京网文【2018】236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