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的“降维战争”

文章经授权转自公众号:鹿鸣财经(ID:luminglab)作者: 鹿鸣财经

十二年投入,阿里云首次实现了盈亏平衡。

2月2日,阿里巴巴集团发布Q3财报,阿里云营收达161亿元,调整后EBITA盈利2400万元。

这一消息对于阿里自身,乃至整个行业而言,无疑是振奋人心的,这意味着庞大的中国市场生长出了足以和海外云巨头抗衡的力量。

据Gartner报告显示,2021年,排名前三的公共云提供商将发生改组,阿里云将取代Google Cloud,成为全球公共云基础设施市场收入的第三名,仅次于亚马逊AWS和微软Azure。

回顾过去10年,几乎所有超级App都诞生在云上,人工智能、移动协同等技术在云上得到极大普及,云成为时代载体和数字化发展标志。2014年云计算刚刚成熟之时,一大批中小互联网企业接连兴起,其诞生的前提正是在于云大大降低了的创业成本。

潮流涌动,随着数字化的概念普及,许多传统行业也意识到背后隐含的价值,但却无法把握数字化的方向,这其中无疑存在着供需双方的巨大鸿沟。

亚马逊AWS曾有一道标语,“今日的创新就是明日的标配”。这句话恰恰也是阿里云走向下一个阶段的注脚,观察到新兴需求的阿里云,正在不断降低云的使用门槛,让不懂代码的业务人员也能利用云的价值,参与数字经济的竞争。

降维打击,出自刘慈欣的《三体》一书,是指三体星人使用“二向箔”将太阳系由三维空间降至二维空间的一种攻击方式。首度盈利的阿里云,实际上已经开启了对自身的“降维战争”,搭起一座从专业人员到普罗大众的桥梁,把云技术给到更多的用户。

十二年棋局,迎来首度盈利

关于云计算研发的难度,知乎上有一个有趣的提问,

“阿里云自称艰苦研发了十年,投入无数人力物力财力,工程师拼命填出来的飞天,然而为什么近些年,各家云厂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好像非常容易?”

一位云计算工程师解释道,阿里云放弃了在开源系统基础上开发,而选择全部底层开发,其他家都是在OpenStack基础上开发而来,初级产品看起来也许很容易实现,但是后面的差距会越来越大的。

选择做深基础让阿里云隐隐蛰伏十二年,业务初创时,很多人不明白,阿里云集结了国内最精锐的技术人员,居然年年业绩不合格,因此招致了巨大的非议。

一些阿里人中途转岗到天猫、淘宝、支付宝等看似更有前景的部门,还有些人离开了队伍,最后以高达80%的离职率为代价,换来了阿里云自研的云操作系统飞天的上线。

云操作系统飞天奠定了阿里云业务拓展的基础。通俗点说,使用开源系统的厂商,必须等开源系统更新了技术,才能进一步实现某些功能,很多时候即使有想法,也不见得能实现,因为底层不支持。

而从底层做起,想实现什么功能都可以自己解决,实在解决不了也可以去参考同行怎么解决,只要有思路就有超越的可能。

经过多年技术攻坚,阿里云攻克下多个关键核心技术,如自研云原生数据库PolarDB、自研高性能AI推理芯片、连续多年扛下世界最大流量洪峰等。

目前,阿里云拥有200多款云计算产品,覆盖云计算、数据库、人工智能、芯片、物联网、协同办公等多个领域,仅2020年就发布了500多次更新和1000多个新功能。

在人才储备上,阿里巴巴10多万员工中6万以上是科学家和工程师,研发人员占比国内第一,30多位合伙人中有1/3是技术出身,他们构成了一家科技公司的技术底座。

去年投资者日上,阿里巴巴集团CFO武卫表示,近几年,阿里每年在技术和研发上的投入都超过1000亿元。据普华永道数据,在全球1000家上市企业的研发支出排行榜上,阿里更是连续3年蝉联中国第一。

技术和人才上的高强度投入让阿里云在面对激烈竞争时更加灵活,能够抓住市场需求爆发而释放的红利。

事实上,云计算市场规模经济的特点相当显著,市场份额上的差距决定了在竞争中的优势。得益于国内市场的稳固地位,阿里云虽然在近几年多次降价,但收入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如下表所示,2015Q1-2020Q3增速始终维持在60%以上。

根据Q3财报透露的数据,阿里云将持续投入技术研发,以帮助客户进行数字化转型和业务增长。值得注意的是,与此前攻坚技术底层的战略相比,阿里云的下一阶段,是试图在云计算的战火中,构建差异化的优势。

去年9月,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宣布阿里云进入2.0时代,为飞天云这个“超级计算机”,装上一个数字原生操作系统,就像Windows让电脑走进千家万户一样,升级后的云让人类和云计算的交互更加容易,让云能够普及到更多企业、更多人。

更进一步说,阿里云1.0时期,云像是一个“DOS系统的计算机”,需要掌握一套复杂的代码指令来运行。在2.0时代,云的基础设施与数字原生操作系统相互协同,云正在演变成一个“Windows系统的计算机”,降低企业及用户的用云门槛。

在阿里的设想当中,承担操作系统的角色之一是用户数已突破4亿的钉钉,其用户包括企业、学校在内的各类组织数超过1700万。张建锋曾表示,“钉钉不仅仅是一个沟通工具,新钉钉的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好的企业协同办公和应用开发平台,让所有业务环节的微小创新变得更容易,让进步发生。”

从1.0到2.0,是阿里云未来打开盈利空间的关键所在。

云钉一体,搭起增量桥梁

开放与共享一直是阿里发展轨迹中的关键词。

要理解阿里云的未来形态和竞争优势,同样离不开这两个词。阿里战略顾问曾鸣在《智能战略》一书写道,

“在过去的几年里,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努力,阿里巴巴已将其所有业务的计算工作都转移到了同一个云计算基础设施上。这项成就不仅可以为公司每年节省数百万美元,也让新业务启动支持变得更加容易。系统、软件和业务知识,现在都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共享。”

这一理念切中了云计算未来的核心价值——学习和实验在整个云系统中进行尝试、应用和调整。阿里云发展早期,这条价值链最初是在阿里内部体系中运转并逐渐演变,以此点亮了多棵科技树,为阿里系的兄弟公司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早在2017年,蚂蚁集团CEO胡晓明就曾作出判断,“未来云计算2.0的典型特征是以数据为驱动、以智能为驱动,来为IT提升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从1.0到2.0升级起码仍有三年时间。越来越多的数据往云上迁移,图片、视频、语音类数据开始产生价值,当这个时间到来时,2.0就全面爆发了。”

时隔四年,仅是用云计算解决助企业节省开支、处理高并发需求已经是基本操作,如何帮助企业智能化转型才是高附加值的业务所在。对于阿里来说,数据沉淀产生价值,进而实现业务智能化的逻辑已在钉钉的生态上跑通。

从市场角度来看,钉钉跟阿里云的大部分客户和生态都大抵相似,如公众号乱翻书所言,“阿里云对开发者以外的用户可能感知没有那么强烈,但是钉钉上的业务应用是用户都明确每天在用的,钉钉就是要把阿里云和业务应用连起来,发挥云的最大的价值。”

云钉一体的转型逻辑更来自于市场需求的反馈。咨询公司Gartner的数据显示,2021年对于应用开发的需求将达到所有IT公司开发能力的5倍。这是企业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之后,共同面对的一个尴尬局面,越来越多的业务需求远远超过IT开发能力,他们需要完成的项目似乎永无止境。

面对这一巨大的供需缺口,低代码、无代码开发几乎是唯一解决方案。所谓低代码开发,即无需编码或只需少量代码就可以快速生成应用程序,在钉钉,企业的应用开发通过“拖拉拽”的方式即可完成。

通过在云钉一体方向上不断加码,钉钉升级至“企业协同办公+应用开发平台”,让云变得“更厚”,也更加易用。即使是非技术人员,也可以在钉钉上用低代码开发应用,从而调用云的能力。“我们希望软件不要直接在云上开发,而是通过钉钉这样的应用平台来开发,开发的方式就是低代码和无代码。这样不同的企业应用就可以连接起来,实现数据的互通。”

在钉钉6.0新版本中,低代码开发工具宜搭会与钉钉深度融合,升级为钉钉宜搭。过去3年,阿里已通过宜搭构建了1.27万个应用,其中绝大部分是由HR、财务等不具备开发经验的岗位员工搭建。

与此同时,钉钉还开放了底层能力和1300个API接口。钉钉群聊、智能人事、客户管理等基础产品接口正式对外开放,合作伙伴与客户能将自身业务应用,更深度融合到钉钉群、工作台等主要场景中,新版本开放接口的数量超出以往总和。

数据显示,钉钉开放平台入驻的开发者超27万,开发者服务的企业组织数超过640万家。整个钉钉平台长出的“钉应用”超70万个。

随着云的使用者正在变得更广泛,行业上从互联网扩展到传统企业,使用者也从技术人员逐渐扩展到普通人群,阿里云和钉钉的融合将打开云市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领跑市场,做前路的探索者

经过疫情的洗礼,云计算厂商的发展可以说重重踩下了加速键,原本需要3到5年的数字化进程,将在未来1年内完成。

阿里的Q3财报显示,过去一年,阿里云持续高速增长,季度营收从2020财年第三季度迈入100亿大关后,迅速拉升至本季度的161亿元。受规模效益推动,阿里云不断贴近盈利点,最终在本季度迈入盈利周期。

根据IDC发布的《中国2020年上半年公有云市场报告》预测,2019-2024年中国公有云IaaS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0.1%。IDC指出,随着国内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中国的公有云IaaS有望得到进一步发展。

上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业务的高速增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疫情刺激下线上消费、学习、办公等业务需求激增,二是新基建加速了云数据中心的建设投资和开服进度,也推动了云技术在工业、金融等行业的融合应用,三是泛政府行业持续投资拉动了云服务在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领域的应用。

因此,阿里此前诸多的业务可能性也得以落地,在本财季,阿里云在政务、交通、学术、电力、零售等产业都有所突破。

12月,河南省郑州市正式宣布“城市大脑”升级至3.0级,涉及14个部门、118个应用场景全面上线运行,郑州市民只需使用“郑好办”APP,就能在线办理542项政务生活事项。阿里云为郑州城市大脑提供了技术支持。

这意味着,过去设想中的场景都已落为现实,儿童父母不必再使用纸质出生证明、疫苗防疫本;全城会变成一个“线上停车场”、市民将永远知道哪里有停车位;对1.3万多个企业主体实现在线防污治理;城区平峰时段道路数字治理测试,车辆通行效率提升15%。

与此同时,在阿里云最早的政务合作方浙江省上,11月份,全省2629个政务服务事项已接入浙江省和阿里云合作建设的“政务服务中台”,64%的事项已实现“一网通办”。

次月,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发布“危货运输智控平台”。该平台融合阿里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幅提升超速隐患的发现能力。目前,浙江省约1.8万名危货运输驾驶员申领了“安全码”,覆盖率达99%,1000余家重点危险品源头企业实施了扫码装卸。

潜移默化之中,云的技术已经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时间拨回到十年前,在那场熙熙攘攘的中国IT领袖峰会上,马云的话语放在如今仍然颇具前瞻性。

彼时,亚马逊的AWS刚刚诞生,国内对云计算的认知少之甚少,而马云所理解的云计算是一种数据存储、处理并分享的机制,阿里巴巴拥有大量消费数据、交易数据,这些数据于阿里而言,于社会而言都是非常有用的。

“云计算是阿里又找到的一个新的矿产。”

作为前路的探索者,开矿成功的阿里云在保持市场领先地位的同时,也在走向下一个更加开放的阶段,变成一个超越传统意义上云计算(IaaS)的“新物种”。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标签: 阿里云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     京ICP证151088号
京网文【2018】236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