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创业最前线
作者 | 魏帅
六月底,一汽丰田销售公司正式结束在京办公历史,整体迁入天津泰达MSD,与天津生产基地“会师”。
从北京到天津,直线距离150公里、通勤高铁55分钟、开车仅两个小时。然而这场地理位移的背后,是一汽丰田扎根25年后一场牵动筋骨的战略调整。
自一汽丰田成立以来,北京、天津两地分属销售公司与生产基地,分隔造成的产销研割裂,在如今惨烈内卷的车市环境下弊端尽显:信息传递迟滞、决策链条冗长、协同效率低下成为挥之不去的顽疾。
这场耗时一年有余的搬迁本身便是一块试金石:仲裁纠纷泛起、核心人才流失、组织架构震荡等问题,都暴露了其背后复杂的利益重构与人际暗流。
2025年上半年,一汽丰田交出37.8万辆的成绩单,16%的同比增长在合资阵营中颇为亮眼。但光环之下,是合资品牌整体“以价换量”的无奈。
曾经作为一汽丰田销量支柱的A级家轿市场,在汽车市场价格战的冲击下严重萎缩,核心主力卡罗拉更是遭遇滑铁卢。2024年仅售出11.4万辆,相较2021年巅峰时期超33万辆断崖式下滑近六成。
与此同时,电动化转型更是“外强中干”。
自2019年开启与比亚迪合作制造电动车的项目后,其已经实现多款车型在一汽丰田落地,包括bZ3和bZ5等。
一汽丰田方面表示,其上半年电动化车型占比已达49%,然而剖析内部结构,电动化的实现仍主要依靠以丰田传统THS II油电混合动力为主力的车型,真正的纯电车型(BEV)市场表现惨淡。
在外界看来,一汽丰田的电动化始终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向中国市场的新能源市场看齐。
今年,广汽丰田首款纯电SUV铂智3x上市,这款深度融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产品,已经创下了合资品牌纯电SUV交付最快破2万辆的纪录。
对比兄弟公司,一汽丰田已经错失太久。整合之后,摆在一汽丰田面前的,是“变”字当头。
1、从北京到天津,变的不只是定位
中国人向来喜欢以某些节点,来证明自己变化的决心。
2025年6月底,一汽丰田进行了一场“京津大迁移”。
原本位于北京东三环中路1号环球金融中心的一汽丰田销售公司,迁至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泰达MSD大楼。
新地址除了毗邻渤海湾之外,最大的优势便是距离一汽丰田制造工厂仅半个小时,正式结束了长达数年的产销分离状态。
这场150公里的搬迁,看似只是地理位置的变动,实则是一汽丰田在内卷加剧的汽车行业中,为求生存而踏出的关键一步。
时间倒回到25年前。2000年6月,一汽丰田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从最初的泰达工厂,逐渐发展出新一、天津新能源等多座工厂,产品覆盖当前几乎所有主销车型以及新一代新能源产品。
在天津总部成立三年后的2003年9月,一汽丰田销售公司在北京成立,继而开启了持续22年之久的“产销双城时代”。
这种产销分离的模式并不是个例。在合资品牌的时代,诸如北京奔驰与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市场与生产也相互区隔。
但这也仅限于合资的繁荣时代。
“过去的合资品牌几乎不用怎么宣传,几大品牌直接瓜分了市场,可以说是‘躺着赚钱’。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市场的充分竞争尤其是新能源竞争的加入,让以前以逸待劳的合资品牌们必须要打起精神来,专注于品牌的全面发展和协同。”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汽车分析师张翔对「创业最前线」表示。
做出搬迁决定可能是公司高层权衡利弊后的抉择,但搬迁二字背后,将是一场涉及人员、体制的全面变化。
工作地点的变更、社保等缴纳方式、补偿方案等等,都将引发一系列的人事问题。
此次搬迁,一汽丰田给出二选一方案:随迁天津,或接受离职补偿。补偿方案方面,实行“N+7”补偿标准(N为工作年限,每满1年补1个月工资+额外7个月工资)。以一名月薪4万元、工龄18年的老员工计算,补偿金高达100万元。
人员的波动和团队的分散不可避免。在业内人士看来,搬离北京相较于其他区位,对员工来说影响更大。“北京员工子女的升学、购车摇号、社保政策都和外地完全不同。”
从繁华首都到工业重镇,150公里的物理距离或许可以凭借高铁和网络技术拉近,但横亘在传统产销体制间的权力沟壑、理念冲突是否也能真正弥合?答案远非乐观。
2、A级车市场崩退,增长背后的代价
事实上,相较于其他合资品牌,一汽丰田的销量成绩虽称不上亮眼,但却是为数不多还能保持不下滑的品牌。
数据显示,2024年一汽丰田销售新车80.02万辆,几乎与2023年持平。
一汽丰田方面的数据显示,其中电动化车型全年销售38.46万辆,同比增长36%,占总销售比例48%;TNGA- K平台以上高端车型全年销售43.65万辆,占比55%。
2025年上半年,一汽丰田在7月1日就率先公布销量,其上半年累计销售新车37.8万台,同比增长16%,实现了销量的正向增长。
从上述数据来看,一汽丰田似乎仍保持着在中国车市的“游刃有余”。但实际上,这份增长的背后,是合资品牌的价格战红利与核心市场的萎缩。
首先是价格方面。无可争议的是,自去年开始的中国汽车价格战中,受到影响最大的便是合资品牌车型。
懂车帝报价显示,标准售价为13.18万元的一汽丰田卡罗拉智电双擎1.8L车型的价格已经降至10万元以内,各个配置车型报价优惠都在4万元左右,实际成交价还有议价空间。
包括亚洲龙、荣放等畅销车型,终端报价优惠都在4万-5万元左右,配置越高优惠越多。曾经的霸榜中级车榜单的车型,都已经下探到了20万以内甚至15万级的价格区间。
另一方面,是销量结构的失衡。
一直以来,日系车都是节能性价比家轿的首选,在一汽丰田的销量结构中,卡罗拉也一直是销量支柱的存在。但在新能源汽车时代,这款车也成了被“比亚迪秦们”围攻得最猛的车型。
懂车帝数据显示,2024年卡罗拉仅售出11.4万辆,较2021年巅峰时期超33万辆暴跌65%。
从销量位次来看,2022年卡罗拉还能够在全车型销量排行榜中排名前列,2022年6月和2022年12月,分别以3.32万辆和3.36万辆的月销量排名全车型榜单的第4位。如今,已经跳水至排名第75位。
在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品牌“电比油低”的定价策略(秦PLUS起售价7.98万元)下,传统A级燃油车似乎已经失去了性价比。
而在新能源汽车品牌环伺之下,一汽丰田却始终并未实现电动化的全面转型。其所谓的电动化,仍是以丰田擅长的混动技术为主导。
在其渗透多年的电动化转型中,纯电车型仍仰赖bZ3和bZ5等少数车型,落后程度可见一斑。
懂车帝数据显示,一汽丰田bZ3今年前6月销量仅为1.27万辆,不足热门车型的单月销量。
转型迟缓的代价正在显现:当广汽丰田与华为合作推进智电技术时,一汽丰田仍将资源倾斜于混动技术迭代;当行业将造车周期压缩至20个月时,其首款本土化纯电车型bZ5直至2025年6月才姗姗来迟。
这种节奏差异,使得一汽丰田在战场上节节败退,不免也让外界为其宣称的“全面智电化”战略打上问号。
3、中国需要“更中国”的一汽丰田
中国市场的本土化和电动化都在加速进行中,淘汰赛只是时间问题。
2025年5月,李晖接任丰田中国总经理,这打破了日籍高管垄断22年的历史,此举也被视为丰田向中国市场“放权求生”的信号。
在外界看来,此次产销研合一的搬迁向外界展示的,更多是一汽丰田变革的决心。
对于一汽丰田来说,中国市场和消费者需要更具含金量的中国化转变。
此前,丰田为应对中国汽车市场的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在2025年上海车展前夕正式引入RCE体制,将中国研发中心从“全球技术适配中心”升级为“原生创新策源地”。
这种体制变革,比单纯的距离调整更关键。首款中方主导的纯电车型bZ5,正是这一体系的成果,它基于本土洞察设计,价格下探至12.98万元,直击主流市场,这款新车已于今年6月与中国消费者见面。
在bZ5之前,RCE牵头开发的第一款纯电车型——广汽丰田铂智3X已经实现首月交付订单1.5万辆。
市场销量的反馈最为直接,也最为真实。
需要承认的是,丰田在中国的电动化浪潮中始终是保守的那一个。
本土化协作的不足、市场反应的滞后以及对于混动、燃油车技术的偏执,“拖累了”中国合资公司的发展,也错失了发展的良机。
一汽丰田错失的不仅是技术窗口,更是本土融合机会。如今的体制调整伴随阵痛,内部协同仍需时间磨合。
“真正的转型绝不是表面数据,深度拥抱电动化和本土化才能重塑竞争力。”有业内人士感叹。
距离易改,体制难调。一汽丰田的150公里之路,只是转型马拉松的起点。未来,能否将协同转化为持续竞争力,还需看其深层改革的决心。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