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掌众安保险近两年,净利润增长11倍,尹海没有辜负欧亚平

作者丨常青

出品丨牛刀商业评论

当保险行业处于从“拼规模”向“拼质量”转型期,各家险企都在为探寻新的发展路径绞尽脑汁时,出身就带着“互联网基因”的保险公司众安保险交出了一份惊艳的成绩单。

2025年上半年众安保险实现总保费收入166亿元,同比增长9.3%;归母净利润6.68亿元,同比大增11倍;承保利润6.56亿元,同比翻倍。无论从盈利能力还是业务结构来看,都释放出积极信号。

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离不开新任董事长尹海的领导,尹海没有辜负欧亚平。

然而,这看似辉煌的背后,却暗藏着诸多暗礁,营销中的“低价陷阱”让消费者苦不堪言,理赔时的“拒赔花招”引发信任危机,高速扩张下合规管理的“千疮百孔”更是让它频频触碰监管红线等“顽疾”依然考验着尹海。

众安保险究竟能否跨越这些重重障碍,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创新?

主业盈利能力突破性提升

众安保险2025年上半年业绩十分亮眼,保险主业实现突破性提升。上半年,众安保险总保费收入达166.61亿元,同比增长9.3%。

而这一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来自健康生态板块的强劲表现。

作为众安保费贡献占比最高的业务板块,健康生态上半年总保费达62.75亿元,同比激增38.3%,占公司总保费比重提升至37.7%,成为拉动整体保费增长的“主力军”。

其中,旗舰医疗险产品“尊享e生”系列历经10年市场打磨与25次迭代升级,不仅持续贴近用户个性化健康需求,更通过新增外购药械责任、扩大医院覆盖范围等优化举措精准契合医疗支付改革趋势,上半年实现保费约42.5亿元,稳固了其市场标杆地位。

与此同时,公司秉持健康普惠理念推出的“众民保”系列表现尤为抢眼,该系列凭借免健康告知、不设职业限制的差异化优势,精准覆盖非标体用户群体,包括既往症人群、高龄老人及慢性病患者等传统保险服务难以触达的群体。

2025年新推出的“众民保中高端医疗险”更将保障范围延伸至重大疾病高端医疗领域,进一步拓宽了普惠保障的边界,报告期内该系列总保费达约10.3亿元,同比暴增638.8%,成为健康生态板块乃至公司整体保费增长的关键增量引擎。

从盈利端来看,作为衡量财险公司核心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众安保险的综合成本率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显著优化,从去年同期的97.9%降至95.6%,同比改善2.3个百分点,其中综合赔付率同比大幅下降6.0个百分点至54.7%。

这一改善并非偶然,而是公司长期深耕科技赋能业务的必然结果。

通过将AI技术与保险全业务链条深度融合,众安保险不仅在用户投保、理赔等环节提升了服务效率与体验,更通过智能化手段优化了业务流程、降低了运营成本。

推动承保业务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直接带动承保利润实现108.9%的高速增长,达到6.56亿元,直观体现出公司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的质变提升。

生态协同效应在本期业绩中进一步显现,合营公司众安国际旗下子公司ZABank(香港全功能数字银行)成为重要业绩亮点,2025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0.49亿港元,达成历史性扭亏为盈,标志着众安在跨区域金融生态布局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具体来看,ZABank上半年经营数据全面向好,实现净收入约4.57亿港元,同比增长82.1%,其中净利息收入达2.97亿港元,同比增长42.8%,非息收入更是以272.1%的同比增幅飙升至1.60亿港元,展现出业务结构从传统利息收入向多元化收入模式的高效转型。

同时,其盈利效率与资产质量持续优化,净息差由上年同期的2.28%提升至2.38%,成本收入比从119%大幅优化至67%,客户存款余额较去年末增长8.8%至211亿港元,用户基础与经营稳定性不断增强。

这一成果不仅为众安保险开辟了新的利润增长点,更验证了其“保险+生态”战略在跨市场场景下的可行性与竞争力,为公司长期发展注入了更强信心。

“低进高出”弊病,理赔争议频发

作为国内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凭借数字渠道优势与低价策略实现快速扩张。但其商业模式近年来持续遭遇消费者信任危机,尤其在理赔体验和营销伦理上问题频发,形成“低进高出”的结构性矛盾,严重影响消费者权益与市场信誉。

而且,众安保险的营销策略多次被指存在误导性与侵略性,2024年上海市消保委就曾点名批评其频繁的营销电话和短信骚扰,许多消费者反映投保后会遭到持续推销,即便明确拒绝仍被不同号码反复联系。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旗下医疗险、宠物险等多款产品常以“首月1元”“每月1.6元”为诱饵吸引投保,可用户开通自动扣费后,次月费用会陡然升至数百元,且扣费前无明确提示,这类“低价诱导”本质是模糊披露与误导性销售,与其官方宣称的“透明便捷”形成鲜明反差。

而在理赔端,宠物保险作为众安重点推广的产品,却成为消费者投诉最密集的领域,集中暴露其理赔流程不透明、单方变更合同、拒赔理由牵强等问题。

多位消费者投诉称,投保时明明选择了众安指定的定点宠物医院,可实际发生医疗行为并申请理赔时,却被告知该医院“已被下架”进而遭拒赔。

保险公司单方面变更合同约定且未事前协商,该行为不具备法律效力,涉嫌违规;还有用户为宠物投保后,宠物因子宫蓄脓手术申请理赔,众安却以“宠物此前出现过类似症状”为由,将该病认定为既往症拒赔,但合同中并未明确将“已治愈病史”纳入既往症范围,此操作被质疑任意扩大免责条款解释权。

部分用户还反映,在拒赔纠纷中,众安会提出退还部分保费或支付远低于理赔额的补偿金,却要求用户签署保密协议并终止合同,被指意图以低成本规避长期保险责任。

众安保险的这些争议,根源在于其互联网保险“低进高出”的模式弊病,通过低门槛、快消式营销吸引海量用户,理赔时却沿用高门槛、强专业的传统审核模式。

互联网保险行业在追求效率与规模的同时,仍需解决产品透明度、条款公平性及服务一致性等核心问题,只有将“消费者权益保护”真正嵌入产品设计与运营全流程,同时加强外部监管与行业自律,才能实现健康发展,否则看似创新的模式终将因信任流失面临可持续性挑战。

合规风险成“绊脚石”

众安保险的在高速扩张中对风险管理的长期忽视,集中体现为合规管理滞后,暴露出监管处罚与内部控制的结构性缺陷,内部治理的系统性薄弱。

2024年4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开出当年“1号罚单”,众安保险因隐瞒关联交易、虚假列支费用、错报报表及违规运用保险资金发放贷款等多项违法违规行为被罚款180万元,三名时任副总经理均被警告并处以个人罚款。

更深层的隐患存在于资金运用机制中,根据《保险法》规定,保险资金禁止用于发放贷款,但众安保险通过关联交易规避监管,将资金投入非标信贷业务。

其内部审批流程与风控体系的失效,即便高管团队具备技术与金融背景,却未能建立有效的合规拦截机制。

这反映出公司对短期业务扩张的偏好远高于长期风控建设,也让其近年来的发展深陷内部管理偏差、合规机制滞后与系统性风险交织的困境。

进入2025年,监管处罚呈现“高频化、穿透式”特征,仅2025年一季度,众安保险就因“资金运用违规”将保险资金投向未备案的私募股权项目,违反《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第12条)被罚款180万元,同时因“理赔数据造假”被银保监会处以50万元罚款。

众安保险的合规困境,本质是互联网保险“速度至上”模式与金融行业“风险为本”逻辑的冲突,从财务数据来看,2024年其财险保费收入达295亿元,综合成本率仅95.2%,这种“以价换量”策略依赖低成本获客,却忽视合规成本投入。

当前金融监管趋严已成定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明确强调“长牙带刺”的监管理念,众安保险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控问题,将面临更严格的审查甚至业务限制。

众安保险的案例揭示了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共性难题,在追求规模增长的同时,必须将合规治理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嵌入核心业务流程。

面对当前困境,众安保险需彻底改革,才能跳出“投诉-处罚-信任流失”的恶性循环,真正实现互联网保险的可持续创新。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标签: 众安保险
执掌众安保险近两年,净利润增长11倍,尹海没有辜负欧亚平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