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敲钟港股:尹同跃的背水一战

作者丨吴玥

出品丨牛刀商业评论

港股迎来最大造车IPO。

2025年9月25日,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奇瑞汽车”,股票代码:09973)正式登陆港股,这场耗时21年、历经八次冲击的IPO终成正果。

此次上市,奇瑞汽车以30.75港元/股的招股价上限定价,募资规模达91.4亿港元,上市首日价为34.2港元/股,涨超11.22%,市值逼近2000亿港元,达到1972亿港元。

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奇瑞汽车营收从926.18亿元增长至2698.9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70.7%;净利润从58.06亿元增长至143.34亿元。

2025年一季度,奇瑞汽车依旧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实现682.23亿元营收,同比增长24.2%;期内利润为47.26亿元,同比增长超90%,以及新能源销量 265% 的同比增速,看似勾勒出传统车企转型的成功范本。

但在新能源汽车 “马太效应” 加剧、出海遇阻、智能化立法滞后的2025年行业背景下,奇瑞的上市更像是一场 “背水一战”。

其财报数据的光鲜背后,藏着全球化优势难换利润、新能源增长缺乏根基、转型资金亟待破局的三重深层矛盾,这不仅是奇瑞的挑战,更是一代传统车企向 “新势力” 蜕变的缩影。

全球化悖论:37%海外收入难撑品牌溢价

奇瑞上市最亮眼的标签,莫过于 “中国车企海外领军者” 的身份。

自2001年出口第一辆汽车起,其已构建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销售网络,2024年1008.97亿元海外收入占总营收的37.4%,远超多数同行。

瑞虎8等全球化车型上半年近9万辆的销量,更印证了其海外渠道的穿透力。但这份 “规模优势” 却陷入 “高营收、低溢价” 的尴尬。

2024年奇瑞全球单车均价不足12万元,不仅低于比亚迪的15万元,更不及特斯拉的1/3。问题的核心在于 “渠道广度≠品牌深度”。

奇瑞的海外布局多集中于俄罗斯、东南亚等中低端市场,依赖“性价比”策略抢占份额,而在欧美高端市场的品牌认知度不足5%。

2025年欧盟、墨西哥等主要市场加征关税的贸易壁垒,进一步压缩了低价策略的空间。更值得警惕的是,其海外业务仍以燃油车为主。

2024年燃油车销量同比增长29%,而新能源产品在海外收入占比不足15%。

当全球汽车市场加速向电动化转型,奇瑞若不能将海外渠道优势转化为新能源品牌溢价,现有的37%海外收入占比非但难成护城河,反而可能因技术迭代滞后沦为 “沉没成本”。

新能源虚火:265% 增速下的技术短板

“新能源销量同比增长265%” 是奇瑞上市的核心卖点,但这一数字更像是“补课式增长”而非“领先性突破”。

对比来看,2024年比亚迪全球销量超300万辆,而奇瑞新能源全年销量尚未突破50万辆,且主要集中于10万元以下的低端市场。

更关键的是,其新能源增长严重依赖“市场红利”,而非“技术壁垒”。

在新能源汽车竞争进入“下半场”的2025年,智能化、电池技术、后市场服务已成为核心竞争力,但奇瑞的布局明显滞后。

智能化方面,其主力车型仍停留在L2+级辅助驾驶,而比亚迪、小鹏已开始角逐 L3级自动驾驶落地。

电池领域,奇瑞尚未建立自主电池产能,核心部件依赖外部采购,面对2025年动力电池退役高峰的“八年之痒”,缺乏回收体系与质保能力的短板将进一步凸显。

这种 “无核心技术支撑的增长”,极易被行业“马太效应”吞噬 。

2024年高合暴雷、极越闪崩的案例证明,没有技术护城河的新能源品牌,终将在市场洗牌中出局。

奇瑞若不能将上市募资的百亿资金快速转化为智能化与电池技术突破,265%的增速或许只是昙花一现。

转型困局:百亿募资难填 “新旧动能” 鸿沟

奇瑞此次IPO募资主要投向新能源与智能化研发、海外产能扩建,但在2025年的行业变局下,这笔资金可能面临“杯水车薪”的困境。

要知道,传统车企转型的核心矛盾,在于“旧产能负担”与“新投入需求”的撕扯,奇瑞也不例外。

从财务数据看,2024年奇瑞燃油车收入仍占总营收的62.6%,燃油车产能利用率仅为75%,关停或改造旧产能需耗费巨额成本。

而新能源领域的投入堪称“无底洞”:比亚迪2024年研发投入超300亿元,奇瑞即便将百亿募资全部投向研发,也仅为其1/3。更严峻的是“后市场陷阱”。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激增,2025年将迎来动力电池退役高峰,而奇瑞尚未建立电池回收网络,仅电池质保成本就可能侵蚀其141.35亿元净利润的15%以上。

此外,其“分而治之”的品牌策略(奇瑞、星途、捷途、iCAR)虽试图覆盖全市场,但内部资源分散、协同不足,导致各品牌均未能形成拳头效应。

这与阿里拆分后 “协同瓦解” 的困境有异曲同工之妙。若不能理顺内部架构、聚焦核心赛道,百亿募资恐难改 “新旧动能转换不畅” 的本质。

结语:上市是起点而非终点

奇瑞的上市,是中国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浪潮中 “求存突围” 的真实写照。

其37%的海外渠道优势、265%的新能源增速,是转型的“荣光”;而品牌溢价缺失、技术短板凸显、新旧动能撕扯,则是前行的“暗礁”。

2025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既迎来“以旧换新”与出海“由量到质”的机遇,也面临贸易壁垒、后市场治理的挑战。

对于奇瑞而言,上市募集的资金不仅是 “输血”,更应是 “换骨” 的契机:唯有将海外渠道转化为新能源品牌阵地,将研发投入聚焦于智能化与电池核心技术,将多品牌架构整合为协同力量,才能真正穿越行业周期。

这场迟到 21 年的 IPO,不是转型的终点,而是决定奇瑞能否从 “传统车企” 蜕变为 “新能源强者” 的关键一战,其成败,将为中国千万家传统制造企业的转型提供镜鉴。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标签: 奇瑞
奇瑞敲钟港股:尹同跃的背水一战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