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遇冷、国内打不开,艾芬达代工模式走到头?

文丨宋伊

美编丨李成蹊

出品丨牛刀财经(niudaocaijing)

在暖通制造领域深耕20载,艾芬达曾是隐匿于产业链后端的“隐形冠军”。

凭借对欧洲卫浴市场的精准切入,它一度成为宜家、乐华梅兰等国际连锁巨头的核心供应商,缔造出年出口复合增长30%的制造神话。

然而,命运的齿轮在短短数年间急转:昔日的“欧洲宠儿”如今深陷“越卖越亏”的泥潭,毛利率腰斩、现金流告急、转型举步维艰。

一边是海外市场需求断崖式下滑,一边是国内市场拓展屡屡碰壁,这家依赖传统红利崛起的制造企业,正遭遇一场关乎生死的生存危机,而其困境恰是中国无数 “代工型” 制造企业转型阵痛的缩影。

从 “红利吃撑” 到 “越卖越亏”

2005年诞生于浙江台州的艾芬达,自创立之初便踩中了中国制造业的“黄金风口”。

彼时,创始人敏锐捕捉到欧洲市场对卫浴升级产品的需求缺口,专注布局电热毛巾架这一利基市场。

这一时期的发展那是有着巨大的历史红利,首先是人口红利带来的低成本制造优势,当时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平均工资仅为欧盟国家的1/15,使公司获得显著成本优势。

其次是全球化红利,欧盟市场对中国商品的开放政策使得出口贸易畅通无阻;还有就是能源红利,当时欧洲低廉的电价使得电热产品具有显著的经济性。

2008-2015年间,公司通过ODM/OEM模式成功绑定宜家、乐华梅兰等欧洲连锁巨头,年出口量实现30%的复合增长。

但发展到今天,却已经走到了下坡路,在最近转为创业板上市之后,根据其2025年披露的财务数据来看,其经营已经开始走下坡路。

首先是毛利率下跌,从鼎盛时期的32%骤降至14.5%,同比2024年暴跌17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背后是三重难以化解的压力。

受2024年起行业恶性价格战延续影响,2025年产品出口均价同比下降12%,但铜、镍等核心原材料成本却在2025年逆势同比上涨18%,成本传导机制完全失效,作为代工厂的艾芬达既无法将成本压力转移给下游强势的零售商,又不能通过提价维持利润。

此外,受欧洲市场需求萎缩、客户资金链紧张影响,应收账款坏账计提比例在2025年上调至20%,同时存货因滞销导致跌价准备计提占2025年营收比重达11%,再加上为缓解资金压力新增有息负债,财务费用率攀升至9.8%。

现金流状况在2025年更是雪上加霜,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已连续12个季度为负,2025年全年流出金额占营收比重高达31%。

为维持基本现金流运转,公司被迫接受低毛利订单,高毛利订单占比从2024年的35%骤降至2025年的不足8%,形成“为保销量牺牲利润,利润下滑又加剧现金流紧张,只能再接低毛利订单”的死亡循环。

彻底暴露其依赖传统红利的增长模式在2025年的市场环境下已完全失灵,也成为中国传统制造企业“重规模、轻质量”转型阵痛的典型缩影。

“单一品类 + 海外依赖” 的双重绞杀

艾芬达的困境,绝非短期市场波动所致,而是 “产品单一化” 与 “市场海外化” 双重结构性缺陷的集中爆发,这种 “双单一” 模式,使其在行业下行周期中毫无缓冲空间。

公司电热毛巾架产品线贡献了超过85%的营业收入,这种极度依赖单一品类的产品结构使其面临三重叠加风险。

产品生命周期风险高度集中,一旦品类进入衰退期或遭遇技术替代,企业缺乏其他产品线进行风险对冲;研发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年研发费用的80%用于电热毛巾架的迭代升级。

导致智能卫浴、健康电器等创新领域投入不足;生产线柔性严重欠缺,专用设备占比过高,转产其他产品的边际成本极大,资产结构刚性化问题突出。

这种产品结构的单一性与海外市场依赖症形成了恶性共振。

欧洲作为艾芬达最核心的市场,2024年陷入经济增长停滞与高通胀并存的困境,消费者可支配收入持续承压,对非刚需的家电产品需求锐减。

欧洲市场2024年经济增长率仅0.3%,通胀率却高达6.8%,能源价格同比上涨210%,这种宏观环境使得电热毛巾架这类改善型消费品的需求弹性充分暴露,产品需求价格弹性高达-1.8,导致2025年上半年对欧出口额同比下滑超30%,主力市场贡献率骤降至60%以下。

更严重的是,地产下行链带来持续负面冲击。

全球房地产市场特别是欧洲市场持续低迷,2024年欧元区新房开工量下降22%,二手房交易量下降18%,作为与装修强关联的后端产品,电热毛巾架的新增需求大幅减少约40%,市场完全进入存量竞争阶段。

这种需求结构的变化迫使企业陷入"价格战"的恶性循环,为争夺持续萎缩的市场订单,中小厂商纷纷以价换量,直接侵蚀行业整体利润率。

艾芬达为保持市场份额,被迫参与这场没有赢家的价格战,采取"自杀式"降价策略,主流产品降价幅度达15%,超出行业平均降幅5个百分点,最终导致"增量不增收"甚至"减量减收"的困境,营收规模下降38%的同时,毛利率从32%暴跌至14.5%,出现越卖越亏的倒挂现象。

这种海外依赖症的背后,暴露的是艾芬达战略规划的深层缺陷,企业将短期订单需求误判为长期趋势,在顺周期时未能建立风险对冲机制,既没有开拓足够规模的国内市场,也没有打造多元化的产品结构,更未能构建真正的品牌护城河。

当逆周期来临时,这种单一依赖的脆弱性彻底暴露,最终将企业拖入恶性循环的深渊。

研发薄弱与治理漏洞的 “雪上加霜”

如果说外部市场变化是 “天灾”,那么内部的研发乏力与治理混乱,便是压垮艾芬达的 “人祸”。

从研发端来看,公司虽宣称重视技术创新,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虽达3334万元,但研发费用率仅3.2%,长期低于行业4.8%的平均水平。

2024年研发费率仅3.18%,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难以支撑核心技术突破;更关键的是研发团队“低质化”严重,190名研发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仅6.35%,72.49%为专科以下学历。

人才储备薄弱直接导致产品竞争力不足,97%以上收入依赖ODM贴牌模式,缺乏自有品牌溢价,2024年2.06亿元存货占流动资产近30%的数据,进一步暴露现有产能消化能力已显疲态,所谓的技术优势实则难以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在公司内部治理层面,系统性漏洞更为突出:2024年招股书显示员工1906人,但官网却宣称仅1100余人,800人的数据差额暗藏隐性用工风险,且1906名员工中24.7%未缴纳社保,若按规定足额补缴,2020-2024年累计需补缴金额达1401万元,占同期净利润近一成,合规性缺失成为潜在财务隐患。

同时,家族化管控痕迹明显,实控人吴剑斌与其配偶、岳父合计持股超50%,却刻意规避共同控制人认定,第三大股东包家忠从未出席股东大会,疑似规避监管的安排,叠加原审计机构因财务造假被罚、子公司卷入商业贿赂案等负面事件,公司治理的透明度与规范性备受质疑,投资者对企业经营的信任度持续下降。

艾芬达在上市初期即遭遇募资"缩水",成为其发展困境的集中体现。

2025年9月,上市不足半月的艾芬达发布公告,宣布调减募投项目金额,总额从原计划的6.65亿元大幅下调至5.46亿元,降幅达18%。

具体来看,"年产130万套毛巾架自动化生产线技改升级项目"从2.61亿元缩减至2.15亿元;"年产100万套毛巾架自动化生产线建设项目"由3.53亿元降至2.90亿元;补充流动资金也从5000万元压缩至4103.53万元。

这一调整不仅暴露了资本市场对其发展前景的信心不足,更直接制约了其产能升级与资金周转能力。

根据行业测算,募资缩水导致公司产能优化计划延迟至少18个月,在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关键时期,这无疑是一次重大战略受挫。

募资受限进一步加剧了其业务转型的困境。

尽管公司早在2021年就开始布局智能家居、健康电器等新方向,但到2024年其营收结构显示,传统卫浴毛巾架与暖通零配件仍合计占比超过94%,新业务收入占比预计不足5%,且智能产品毛利率较传统产品低4.5个百分点。

艾芬达的困局,不是一家企业的偶然失败,而是中国传统代工制造模式 “红利耗尽” 的必然结果。

20年来,它靠 “低成本 + 海外订单” 野蛮生长,却从未构建起品牌、技术、渠道的核心护城河,当红利消退、市场逆转,危机便会瞬间爆发。

如今,艾芬达要打破 “降价 - 亏损 - 依赖” 的循环,唯有彻底告别代工惯性:

  • 一方面,需收缩低毛利海外订单,集中资源开拓国内智能家居市场,用差异化产品填补需求空白;

  • 另一方面,必须重构研发体系,引进高端人才,将技术投入转化为自有品牌溢价。但这场破局之战,早已不是 “调整战术” 那么简单,而是 “重构商业模式” 的生死考验。

艾芬达的故事,给无数依赖传统红利的制造企业敲响警钟。

在全球市场重构、技术迭代加速的今天,“靠红利吃饭” 的时代已经过去,唯有真正掌握核心竞争力,才能穿越周期,否则再辉煌的 “神话”,也终将沦为 “过去式”。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标签: 艾芬达
海外遇冷、国内打不开,艾芬达代工模式走到头?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