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武甄
出品丨牛刀商业评论
胡润百富榜上身家150亿元的娄竞、邢丽莉夫妇,在蔓迪国际叩响港交所大门前夕,突然伸手拿走7.7亿元分红,让这场“秃头经济”赛道的资本化狂欢,瞬间露出了耐人寻味的暗线。
作为三生制药拆分的“防脱神药”主力,蔓迪国际明明握着超80%毛利率、连续十年市场份额第一的亮眼成绩单,却在IPO关键节点上演“大股东套现”戏码:
凭借母公司87.16%的控股优势,这对实控人夫妇将远超2022-2024年三年分红总和(6.5亿元)的资金收入囊中,留给二级市场投资者的,恐怕只是一个被提前“抽血”的高毛利空壳。
01 实控人主导的“分红游戏”
在蔓迪国际的股权图谱中,娄竞、邢丽莉夫妇的控制权从未如此清晰。通过信托控制英泰管理,再叠加母公司三生制药87.16%的持股,这对身家百亿的夫妇,成为此次7.7亿元分红的最大受益者。
回溯数据可见,2022-2024年蔓迪累计分红仅6.5亿元,而2025年上半年单次分红就达7.7亿元,相当于当期1.74亿元净利润的4.4倍,这种“寅吃卯粮”的操作,本质是实控人在上市前对企业利润的一次集中收割。
更值得警惕的是,分红与母公司“全身而退”计划形成联动。根据公告,分拆完成后三生制药将不再保留蔓迪任何权益,意味着娄竞夫妇通过“分红+股权剥离”的组合拳,既锁定了短期收益,又规避了后续可能的经营风险。
对比同期动作:2025年上半年蔓迪研发投入骤降至1950万元,仅为2024年全年的21%,核心专利2028年到期,集采导致主力产品降价52%。
在企业面临多重经营压力时,实控人优先选择分红而非补充研发资金,传递出对蔓迪长期发展的信心缺失。
这种操作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暗藏陷阱。
若蔓迪成功上市,其现金流已因高额分红承压,后续面对集采降价、仿制药竞争时,可能缺乏足够资金应对;而一旦业绩不及预期,股价下跌的风险将完全由二级市场承担,早已拿到分红的实控人则无需为后果买单,形成典型的“风险转移”。
02 80%毛利率神话难续
尽管蔓迪国际顶着“中国最大米诺地尔品牌”的光环,2024年在米诺地尔类药物市场占据71%份额,但高毛利的根基已开始松动。
2024年核心产品酊剂中标省级集采,液体剂中标价直接腰斩,降幅达52%,而该产品此前长期支撑公司超90%的收入。
虽然第二代泡沫剂2024年实现3亿元收入,但2025年上半年占比仅4.7%,远不足以填补集采带来的利润缺口。
专利到期的倒计时更让高毛利模式雪上加霜。蔓迪部分核心专利将于2028年失效,这意味着未来三年,仿制药企业将逐步进入市场分食份额。
而从研发投入看,蔓迪完全没有做好应对准备:2024年研发费用同比激增105%至9220万元,看似重视创新,2025年上半年却骤降至1950万元,这种“抽风式”投入难以形成持续的技术壁垒。
目前布局的痤疮药物、司美格鲁肽减肥药等新业务,最快2026年才提交注册申请,短期内无法成为营收支柱,高毛利神话恐在集采与专利到期的双重绞杀下破灭。
产品单一化的问题则进一步放大风险。2022-2025年上半年,蔓迪产品系列收入占比始终超90%,相当于公司将所有鸡蛋放在“米诺地尔”这一个篮子里。

在珀莱雅推出防脱安瓶精华、开拓药业新型脱发药物进入临床、霸王跨界育发液的竞争格局下,一旦米诺地尔市场份额被挤压,公司将面临无替代业务的经营危机。
03 “秃头经济”赛道拥挤
蔓迪试图用高营销投入抵御竞争,却陷入“越投越亏”的死循环。
2022-2024年销售费用从4.76亿元增至6.34亿元,2025年上半年占比超50%,这种依赖广告拉动增长的模式,在集采降价后显得尤为被动。

一方面要承担渠道与营销成本,另一方面产品售价被迫下调,净利润空间被持续压缩。
此外,更致命的是,客户与供应商的双重高集中度。2025年上半年,蔓迪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62.6%,最大客户占比28%;前五大供应商采购占比75.6%,较2024年提升13.4个百分点。
这种“两头在外”的结构,使其在产业链中缺乏议价权:客户可通过压价要求让利,供应商则可能抬高原材料成本,双重挤压下,即便“秃头经济”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蔓迪也难以分到更多蛋糕。
此次赴港上市募集资金计划用于研发与品牌建设,但在实控人提前分红、现金流承压的背景下,这些投入能否落地存疑。
若募集资金未能有效提升创新能力、优化产品结构,蔓迪很可能重蹈雍禾医疗的覆辙,上市后因核心业务增长乏力,股价长期低迷,成为“赛道热”褪去后的牺牲品。
结语:实控人离场与企业未来的失衡
娄竞夫妇在企业面临集采、专利到期、竞争加剧等多重风险时,选择通过高额分红与母公司退出锁定收益,暴露了资本逐利的本质,却忽视了企业长期发展的根基。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清醒认识到:80%的毛利率、71%的市场份额只是过往成绩,而实控人的分红决策、研发投入的波动、业务结构的单一,才是决定蔓迪未来价值的关键。
“秃头经济”的赛道热度或许能支撑蔓迪完成上市,但资本市场最终考验的是持续盈利能力。若娄竞夫妇与母公司彻底离场后,蔓迪无法解决高毛利不可持续、产品单一、研发薄弱的问题,即便登陆港股,也终将被市场抛弃。
这场由实控人主导的资本化闹剧,最终可能以普通投资者买单收场,成为又一个警示资本风险的典型案例。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