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号电动车 伤了年轻人的心

九号电动车的县城故事,正在经历一场意想不到的转折。

最新财报显示,九号公司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66.48亿元,同比增长56.8%,其中电动两轮车业务贡献收入44.5亿元,同比猛增71.8%;净利润5.46亿元,同比增长45.86%;电动两轮车销量达148.67万台,同比增长58.6%。在中国区,九号电动两轮车专卖店已突破9700家,覆盖1200余个县市。

这些光鲜的数字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曾经在县城年轻人中引发追捧热潮的九号电动车,正在因为一些安全事故悄然失去部分核心用户。这个转变不仅关乎一个品牌的命运,更折射出当下消费市场的深层变革。

一、九号如何征服县城年轻人?

九号电动车进入县城市场时,精准地把握住了年轻消费者的心理脉搏。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5中国两轮电动车行业研究报告》显示,九号在4000元以上电动车市场销量超60万台,排名第二的雅迪仅30多万台。且九号在县级城市的销量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如M85C、M95C等车型在县级市场“炙手可热”)。

产品方面,智能化成为了九号征服年轻人的关键武器。九号电动车借鉴新能源汽车的智能理念,配备NFC刷卡开门、坐垫感应启动、7英寸防水巨屏投屏导航等功能。其自主研发的RideyFUN智驾系统,甚至支持远程控制电动车等黑科技。这些功能虽然在实际使用中未必都是刚需,但却极大地满足了年轻人对“尝鲜感”和“科技感”的向往。

据统计,在县城年轻人中,60%的30岁以下群体选择九号电动车,原因是“智能功能实用、外观好看”等。

在产品侧进行“年轻化标签”塑身后,九号在营销渠道上也是紧贴年轻人圈层。比如九号与王者荣耀、蛋仔派对、无畏契约等头部游戏IP合作,推出联名产品,通过爆款游戏与自身产品打造强关系链纽带,强化年轻人对九号品牌的消费认知。

更值得关注的是九号的“改装文化”。模块化的机构设计、标准化的接口与兼容性、配件在电商平台的易获取性、各大社交、社区等平台掀起的改装话题等,均为后续的改装热潮埋下伏笔。甚至在部分九号车友圈里有个说法——“九号不改等于白买”。在短视频平台上,年轻人热衷于分享改装后的九号电动车,从造型到速度的比拼,形成了一股强劲的跟风热潮。

这种文化甚至催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现象。九号车标在一些年轻人当中成为“硬通货”,不仅可以网上卖钱,还能在小学生群体中流通,一个限量版车标能换一套游戏皮肤。这种自发的价值认同,展现了九号在年轻群体中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业绩高增长下的门店快速扩张,成为九号深入县城市场的重要抓手。截至2025年6月末,九号在中国区的电动两轮车专卖店已超过8700家,而到9月末已增至超9700家。单季度净增约1000家门店!

然而,盛极必衰的道理正在这个品牌身上悄然应验。

二、畸形圈子文化催生信任危机

当个性化走向极端,就会异化为一种扭曲的亚文化。

九号电动车最初倡导的个性化改装,逐渐演变成了危险的炫技竞赛。在短视频平台的内容助推下,“鬼火少年”们似乎找到了“新的玩具”。暴力提速、翘头炫技等危险动作视频内容泛滥成灾,播放量动辄破亿。这些内容不仅误导了年轻消费者,更将九号电动车推向了危险的边缘。

今年7月,湖南益阳桃江县发生一起令人痛心的事故:两名初中生骑着经过暴力改装的九号电动车,以极高速度撞墙身亡。调查显示,事故车辆原本设计最高限速为50公里/时,经过非法改装后却能飙到上百公里。更令人唏嘘的是,这两个年轻人在事故发生前,似乎还在尝试玩“捏前刹磨后胎”的炫技动作。

这起悲剧背后暴露的是整个产业链的问题。从改装件的获取,到改装技术的传播,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一些商家为了牟利,暗中提供非法改装服务,完全无视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而社交平台上的内容推荐机制,也在无意中助长了这种危险文化的传播。

社会舆论对此事的反应值得深思。悲剧发生后,网络上的评论并非一边倒的同情,更多的是批评和反思。有网友直言:“这种行为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更是对他人安全的漠视。”这种舆论转向表明,公众对为了追求刺激而藐视规则的行为,容忍度正在降低。

九号公司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也值得商榷。2025年上半年,公司的研发投入达5.22亿元,同比增长49.5%。虽然公司在官方层面始终强调安全使用,但在营销宣传和渠道管理上,是否无意中助长了这种改装文化?当品牌与危险驾驶产生关联时,对企业形象的伤害是深远且持久的。

消费者的觉醒往往始于这样的悲剧事件。越来越多的县城年轻人开始反思:为了追求所谓的“个性”,付出如此代价是否值得?这种反思,正在动摇九号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的品牌根基。

三、监管趋严下如何实现商业与社会价值平衡

当狂欢散去,留下的是一片需要整顿的市场。

政策层面的收紧正在改变游戏规则。2025年9月1日,新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正式实施,这份文件对电池组、控制器、限速器的防篡改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国标创新性引入“超速断电”机制——当车速超过25km/h时,电动机将自动停止动力输出。这一规定直指非法改装的核心问题。

各地监管部门的执行力度也在不断加强。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针对电动自行车经营性拼改装等违法行为开展集中专项治理,截止今年8月已立案查处“五改五售”违法行为30起,查扣违规车辆173辆。更值得关注的是,监管范围已经延伸到线上平台,各网络销售平台被要求清除、下架电动自行车解码头、改装配件等违规销售链接和“解限速”违规教程视频357条。

这些监管措施,对电动自行车行业产生了直接影响。根据业内人士分析,新规的实施可能会影响九号电动车在某些细分市场的销量。特别是在年轻消费者群体中,那些原本因为改装潜力而选择九号的用户,可能会重新考虑他们的选择。

与此同时,九号公司还面临着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的信任危机。在黑猫投诉等平台上,关于九号电动车的投诉量累积超4000条,集中在产品质量差、虚假宣传、电池损坏等问题。更有消费者反映,花费11146元购买的九号电动车,在正常行驶中突然刹车失灵,导致严重事故。更令人失望的是,事发后品牌方与经销商互相“踢皮球”,推诿责任。这类事件虽然是个案,但依然损害了品牌形象。

九号公司的应对策略显示出其面临的两难境地。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的研发费用率同比增长0.57个百分点,显示出对技术投入的重视。但同时,公司又在大力发展电动滑板车、全地形车、割草机器人等多元化业务——2025年第三季度自主品牌零售滑板车实现收入9.57亿元,全地形车实现收入3.30亿元,这被市场解读为是在寻找新的增长点,以降低对电动两轮车业务的依赖。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压力下,九号公司需要重新思考其商业战略。随着2025年9月1日新国标标准的全面实施,包括九号在内的头部品牌再次被监管部门约谈,要求满足“目录准入”是上牌前提、落实门店服务规范、不允许车辆改装、严禁销售非标产品等四个要求。这些规定正在重塑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

对于九号而言,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保持创新特色的同时,更好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在高端和科技之外,把安全与体验打造成新的护城河,或许是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毕竟,企业的长远价值不仅体现在财报数字上,更体现在社会认可与用户信任中。

从追捧到审慎,部分年轻人面对九号电动车态度的转变,蕴含着这个市场消费的拐点。他们正在从盲目跟风转向理性判断,从追求表象的炫酷转向注重诸如安全等实质的价值,这种转变值得所有企业深思。

任何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在商业价值和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在这个意义上,九号电动车的县城故事,不仅是一个品牌的成长笔记,更是整个消费市场演进的一个缩影。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标签: 九号电动车
九号电动车 伤了年轻人的心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