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厂的中场战事:2025上半年背后的加减法

谁能在押注未来的“加法”中取得实质突破,谁能在聚焦提效的“减法”中激发组织动能,谁就将成为中场战事后的真正王者。

作者/砚声

出品/新摘商业评论

2025上半年的互联网市场,更像是一场硝烟未散的“中场战事”。中场之上,一边是史无前例的重点押注投入,一边是战士断腕级的战略收缩。

阿里豪投3800亿向AI基建、京东三年投400亿用于供应链升级、百度自动驾驶研发投入占比增加——巨头们以加法筑高技术护城河;而另一侧,腾讯大股东减持美团套现离场、阿里合伙人制度瘦身提效、字节跳动关停十余款应用并收缩福利——减法刀刃向内,割舍冗余枝蔓。一进一退之间,并非是大厂们简单地扩张与收缩,而是在行业新阶段对资源配置和价值重心的一次深度校准。

毋庸置疑的,不管是做出加法还是减法,这些互联网大厂们都是在剥离昨日,押注明日。下半年大家的业务重心都有新偏向,减法比加法或更需要勇气。

一、重金筑墙:押注未来赛道

降本增效似乎现在已经成了行业共识,但互联网大厂们的“加法”绝对不是盲目的扩张,而是押注未来的战略调整。这背后逻辑在于,在存量竞争时代,唯有构建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或生态优势,才能赢得下一轮增长。

在做“加法”方面,不得不提到阿里巴巴今年2月份宣布的在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领域豪投3800亿元,如此大规模的投入不是短期行为,而是对未来至少5-10年的长期规划和承诺。

阿里绝对算是国内电商行业的优等生,2013年至2014年处在巅峰的阿里巴巴在整个电商市场的市场占有率曾达到80%,2019年市场份额仍能超50%。但是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阿里巴巴的淘天集团市场份额已降至33%。

阿里眼看着在电商领域的成绩江河日下,只能另寻出路来保证自身优势。事实上,阿里在AI方向已经早已布局,2009年9月阿里巴巴投资的阿里云服务器确实支撑能够支撑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扩展。年报显示,2025财年,AI需求推动下阿里云收入双位数增长,AI产品收入连续七季三位数同增。

依趋势看,阿里正以“AI基础设施供应商”为目标,以强大底层算力平台吸引多方搭建AI应用来保证自身份额地位。不过话又说回来,3800亿的巨大投入巨大如何转化为可观的商业回报是巨大挑战,AI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各家都在大力投入,阿里也确实是在一边享受一边冒险。

然而,3800亿的巨额投入想要转化为可观商业回报确实是风险与机遇并存,面对日新月异的AI技术和群雄逐鹿的竞争格局,阿里既在享受先发红利,也在进行一场高风险押注。

电商起家的大厂中,阿里的竞争对手之一京东也是亟需寻求新出路。京东的战略“加法”一方面是在物流上持续加固供应链壁垒,另一方面是基于供应链的优势进军酒旅市场。

用刘强东自己的话来说,京东过去多年保持着每隔三年创新一种商业模式的节奏。这一轮创新,刘强东盯上了酒旅餐饮。

众所周知,京东的核心竞争力一直以来都是“自营物流体系搭配高效供应链”,特别是在电商行业步入存量竞争时期,物流服务体验以及供应链的运转效率已然成为吸引用户并促使其持续使用平台的关键要素。

据财报信息,2024年京东供应链基础设施资产规模达1610亿元。今年5月,京东物流正式宣布供应链仓配产品重磅升级,升级后的京东物流无疑效率会进一步提高,为京东抢占消费市场赢得先机做好物流保障。升级物流之后,紧接着今年6月18日,京东邀请全体酒店商家参与“京东酒店PLUS会员计划”,享受最高三年0佣金。

基于对供应链的深度布局,京东进军酒旅行业后计划为酒店业提供供应链服务以降低成本。倘若京东在供应链及物流领域的措施成功落地见效,有望重塑“快速物流即京东”的用户认知,甚至将供应链实力打造成独立盈利业务;反之,若投入大但运营效率未显著提升,则可能陷入重资产运营困境。

比起阿里京东的重金投入,百度重金押注的自动驾驶也被业内所期待。基于百度在AI领域的研究,百度将下一个重点赛道瞄准了自动驾驶领域。目前,百度的“萝卜快跑”正迅速出海扩张。今年以来,“萝卜快跑”先后与迪拜、阿布扎比达成合作。下一步,萝卜快跑还将在瑞士和土耳其落地无人车服务。

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萝卜快跑在全球提供了超过140万次出行服务,同比增长75% 。截至今年5月,萝卜快跑累计提供的出行服务已超1100万次。据悉,百度从2013年入局自动驾驶以来,在该领域的总研发投入已超过1500亿元。

有机构预测,到2030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万亿元,“车路云一体化”相关市场规模超14万亿元。“萝卜快跑”在自动驾驶出行服务领域正快速发展,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未来有望为更多人提供便捷、高效的出行服务。

百度押注智能驾驶不仅是百度自身的背水一战,更是检验 “中国能否诞生全球级自动驾驶平台” 的关键试金石。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自动驾驶领域已成为各国科技巨头争夺的战略高地。百度凭借其多年来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核心技术上的深厚积累,率先在这片充满未知与挑战的领域发力,试图打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动驾驶平台。

二、刀刃向内:剥离聚焦

 

“加法”是资源的战略倾斜,那么“减法”则是大厂在增长预期持续承压的背景下对内的舍弃。

近日,Naspers在电话会上表示,其对美团的出海战略感到“失望”,认为美团的失败风险将增加。

美团今年5月宣布准备在巴西推出外卖服务平台“Keeta,计划未来五年投资10亿美元在该国建立并拓展业务。这一布局,无疑是将美团与Naspers旗下的iFood直接对立。iFood是拉美地区最大外卖平台之一,美团的进驻势必会对iFood带来一定的危机。

或许是因为对于美团的出海没有信心和竞争压力,Naspers选择了套现离开。数据显示,Naspers宣布减持当天,美团尾盘收跌1个点。

据悉,Naspers通过旗下Prosus持有腾讯约24.01%股份,并通过腾讯间接持有美团4%股份。近年Prosus虽减持优化投资组合,但坚守约24%持股底线,稳居第一大股东。

而腾讯更是美团崛起的关键推手,腾讯自2014年起持续投资,持股比例曾达约17%。但在2022年,腾讯通过“分红式”减持将其持有的大部分美团股份分配给股东,双方关系实质性“分手”。

值得一提的是,减持美团很可能为Naspers释放约40亿美元现金。Naspers于2022年获得这些股份,当时腾讯“分红式”减持,将持有美团17.0%的股份分配给股东。美团对此也发布公告称,腾讯刘炽平已辞任美团非执行董事。至此,腾讯和美团“分手”。

不管是腾讯和美团的“分手”,还是Naspers如今减持美团,都是说明美团现在的业务核心同腾讯、Naspers在未来的发展战略和利益上起了冲突, “减法”意味着过去的布局不再符合未来的发展。

在这些互联网大厂中,“减”不仅仅体现在业务和投资上,人员结构的优化也正在同步进行。

6月26日,阿里巴巴发布2025财年年报,而年报中的最新合伙人信息发生了一些变化。合伙人总数从26人精简至17人,其中戴珊、方永新、彭蕾、宋洁、孙利军、武卫、俞永福、张勇、朱顺炎9人已退出合伙人之列。

阿里除了人员上的减少,核心管理层也更加年轻化。早在2013年,马云宣布卸任集团CEO时,就曾强调过管理层年轻化的重要性,表示阿里必须让更多年轻管理者到一线历练。

在阿里2025年ESG报告中可以看到,2022财年阿里员工总人数134,804人,2023财年下降至129,394人,2024财年进一步减少到123,153人,2025财年略有回升至124,320人。也就是说,自2023年起,一直都在精简人员,直到最近一年人数才小幅度上升。

2023年以来,阿里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聚焦电商、“AI+云”两大主业,退出非核心资产,业绩一路向好。阿里在2023年进行“1+6+N”的重大组织变革后,将集团拆分为更独立的业务集团。这种分权化、子公司化的架构,要求集团层面的治理结构更精干、更聚焦于战略方向、资本分配和核心治理职能。

这一次合伙人精简后可以看到,目前的合伙人团队中,与电商业务、AI+云业务直接相关的合伙人数量占比已超过四成。年报显示,2025财年,阿里的电商与云业务收入总和占整体营收超7成。电商是阿里的根,AI是阿里的新方向和新机遇。

相比较前两者的“减法”,字节的福利体系“减法”更能看出大厂在行业寒冬下的降本增效。

2025年5月,字节跳动在多地实施了一系列新规,包括“禁止餐食外带”“午休不得关灯”“限制折叠床使用”等,今年年初,字节取消了春节红包、下午茶、节日礼品等福利措施。曾以“高福利”闻名业界的字节,这轮福利收缩是互联网行业告别野蛮生长、转向精细化运营的必然趋势,也是降本增效最直观的体现。

另外,字节跳动也在逐渐剥离非核心业务。在今年4月份,字节跳动旗下的教育类APP瓜瓜龙宣布自2026年4月15日起,瓜瓜龙启蒙App将在应用商店下架,并于当日00:00起,瓜瓜龙启蒙将停止服务。早在去年年10月,瓜瓜龙就曾表示关停服务,但很快又取消了这一决定。

字节跳动曾对教育业务寄予厚望,2020年大力教育品牌正式启用,旗下涵盖瓜瓜龙、清北网校、学浪等多个教育产品。瓜瓜龙作为其明星产品之一,主打8岁以下儿童AI录播课,早期通过赞助热门综艺、明星营销等方式迅速打开市场。

近些年字节跳动海外收入增长迅猛,研发投入也不断加大,重点布局AI大模型等技术领域,这使得教育业务在资源竞争中处于劣势。通过剥离非核心业务,字节可以更加专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优势。

近年来,全球科技巨头及国内大厂因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互联网流量红利见顶、资本市场估值回调等压力,普遍缩减福利、控制开支、优化人力成本。无论是“加法”还是“减法”,都昭示着互联网大厂们正在在从无序扩张到精准投放,变革之后能够在发展的洪流中站稳并实现商业价值的或许才是中场之后的王者。

三、中场之后:战略重塑的关键期

2025上半年的“加减法”,绝非战役的终结,而是在中场之后快速调整状态重回战场,也是标志着大厂们将进入一个复杂的新阶段——战略重塑的关键期。

这一时期,大厂们不再满足于既有优势领域的深耕,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未知疆域。它们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业务版图,以“加法”积极布局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前沿阵地,力求在新一轮的科技浪潮中占据先机;同时,通过“减法”剥离非核心、低效率的业务线,集中火力聚焦于最具潜力和竞争力的领域,抢占未来发展的先机。

“一增一减”看似矛盾,实际高度统一于大厂们当前的核心战略转型:聚焦主业、押注未来、提升效能。腾讯一边收缩边缘业务、裁撤冗余团队,一边加码AI人工智能,试图在社交场景中构建新的生态技术;字节则通过剥离游戏、教育等非核心业务,将火力集中于TikTok的全球化与豆包AI大模型的研发,以应对Meta、OpenAI等海外巨头的挑战。

上半场大厂们完成了战略收缩与核心聚焦,下半场的核心命题已然来临。

无论是“加法”还是“减法”,本质都是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但是,“加法”投入后能否有收益和发展,“减法”过后能否带来效率提升,才是各家应该最为头疼的问题。毕竟战略调整只是门票,能有技术突破、市场份额、盈利路径才是真正站住脚。在AI、自动驾驶、云计算基础设施、智能供应链等核心领域,技术更新迭代、生态构建能力等都容易卡脖子。

此外,处在战略重塑期的大厂们还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组织内部的阵痛。核心聚焦后伴随而来的裁员、架构调整仍处在消化期,正如字节降低福利标准,标准降低后难免会引发员工的不满,工作情绪和工作效率短期内可能会受到影响。而且国内电商、广告等现金流业务增长持续承压,削弱对新兴业务的输血能力,没有资金支持,很难能保证下一步的发展。

另外一个方面,国内市场渐趋饱和,能否顺利开辟国外市场关乎未来增长空间。开拓国外市场考验的不仅是产品本地化能力,更是供应链、合规、本地运营等综合实力。文化差异、消费习惯、语言障碍等因素,都可能成为企业融入当地市场的绊脚石。如何精准把握不同用户的需求,制定符合当地特色的营销策略,培养本土化人才团队,成为互联网大厂们必须攻克的难题。唯有在这些方面持续发力,构建起全方位的竞争优势,才能在国际市场中扎根。

互联网行业的决战才刚刚启幕,所有的战略重塑都是要回到商业价值本身,深度价值的创造能力才是衡量巨头价值的新标杆。2025下半年互联网大厂间的距离或进一步拉大,竞争也会愈演愈烈,整个行业的资源或将重新配置,深刻影响上下游产业链。短期阵痛不可避免,但穿越深水区后行业或许将迎来更健康的格局。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大厂们仍需保持警惕和决心。谁能在押注未来的“加法”中取得实质突破,谁能在聚焦提效的“减法”中激发组织动能,谁就将成为中场战事后的真正王者。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标签: 互联网
互联网大厂的中场战事:2025上半年背后的加减法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