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数字化进入下半场 平安银行“跑步”进场?
不出意料,平安银行再一次成为最早“交卷”的A股公司。

考试时,提前交卷的同学,散发着自信和从容,令人羡慕。5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中,平安银行第一个“交卷”,也透露着自信。

在主题为“春意起、乘风行”的业绩发布会上,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表示:“今年是平安银行零售转型的第七个年头,我们的转型发展之路非但没有七年之痒,反而更加朝气蓬勃,充满干劲。”

确实,2022年年报也值得平安银行自信:营业收入1798.95亿元,同比增长6.2%;实现归母净利润455.16亿元,同比增长25.3%。在疫情反复的2022年,规模越来越大,还越来越赚钱,着实是一份好财报。

01
数量好,质量也好

当下的经济环境中,衡量一个企业好坏,不仅看发展数量,还要看发展质量。

平安银行的这份财报之所以好,就在于数量和质量并重。

数量方面,2022年营收1798.95亿元,同比增长6.2%;净利润455.16亿元,同比增长25.3%;资产总额为5.3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1%;不良贷款率为1.05%,同比上升0.03个百分点。

图片来源:平安银行年度财报

质量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资产稳健。2022年,平安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64%,同比提升4个基点。在当前银行业资本金普遍紧张的情况下,这0.04个百分点的增长显得难能可贵。天风证券3月13日发布研报给予平安银行买入评级,目标价格为20.26元,其买入理由中有一条便是“资产质量稳健”。

二是零售银行业务的突破。银行业的共识是“得零售者得天下”,零售银行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布局的重点,以及数字化转型的发力点,并被寄予开启第二增长曲线的厚望。其背后的逻辑是,从产品为中心向用户为中心的变革,从追求规模到追求质量的发展理念的转变。

平安银行的零售业务依然是营收贡献最大的部分。截至2022年末,平安银行零售AUM(资产管理规模)接近3.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7%,零售客户数1.23亿户,较上年末增长4.1%。

私人银行处于整个零售金融生态链的顶端,被平安银行视为实现零售业务转型的重要抓手。2022年,平安银行财富客户126.52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5.0%;私行达标客户8.05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5.5%;私行达标客户AUM余额1.6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3%。

基础零售业务中,平安口袋银行App注册用户数达1.53亿户,较上年末增长13.3%,月活跃用户数(MAU)突破5000万户,较上年末增长5.1%。

消费金融领域,2022年末,该行个人贷款余额2.0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2%;该行信用卡流通卡量6899.72万张,较上年末下降1.6%。

02
好从何来?

谈到零售业务增长,谢永林表示,2022年平安银行开启了“智能化银行3.0”项目,助推零售转型的新模式升级,驱动零售经营提速,这帮助“平安银行零售业务规模取得了一个突破性的增长。”

所谓智慧化银行3.0项目,是指平安银行自2016年开始启动零售转型,经历智能化银行1.0阶段、2.0阶段后,演进出的零售转型新阶段,即开放银行、AI银行、远程银行、线下银行、综合化银行相互衔接并有机融合的零售转型新模式。

看起来很复杂,其实可以简单理解为多渠道融合,无处不在的银行服务。有点类似京东的无界零售。核心思想是,不论用户是在App、网上银行等线上渠道,还是线下网点,不论是银行官方App还是第三方应用,如与银行合作的电商平台、三方支付平台等,均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银行服务。

当然,平安银行的智慧化3.0绝不仅仅是渠道或者前端界面的融合打通,核心是后端的数据能力、客户服务能力的升级,最终构建以客户为中心、以数据驱动的金融服务能力。谢永林强调:“智能银行3.0是数据驱动客户为中心的一套全新经营模式,基于这套模式要打破资源分配、人员管理、组织架构等各方面的问题,这不是一个改良,它绝对是一个颠覆。”

以围绕高净值人群的私人银行业务为例。平安银行智能化银行3.0实现了三步走:第一步是精准了解客户,围绕“客户生命周期、资产层级、职业”三个核心标签,细分了112个客群宫格,精准全面了解客户;第二步是精准匹配产品,明确客户需求后,按“省时、省心、省钱”的标准对产品竞争力做评价;第三步是优选场景渠道,智能选择适合的服务渠道(App、T、线下队伍、外部合作平台),选择合适的场景和时机把产品和服务精准推荐给客户。

这个过程可以简单的描述成,找对目标客户——提供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合适的渠道以合适的方式“卖”给客户。这几乎是所有企业营销的理想状态,只不过,平安银行借助智能化升级,跑通了整条链路。

具体而言,平安银行如何做到的呢?

智慧化经营方面,平安银行构建了“AI大脑”智慧经营体系,对外可重塑客户经营模式,以智能化、数据化方式精准、专业服务客户,大幅提升客户满意度;对内升级内部经营管理,推动管理更集约、更高效。

智能化建设方面,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打造多渠道、多场景一站式专业服务。2022年,“AI+T+Offline”(AI人工智能+远程线上专员+线下智能网点及理财经理)模式为超4900万客户提供服务,其中超360万客户首次体验平安银行的投资理财服务,同比增长约90%。

智能化队伍管理方面,完善优质客户经理团队评价体系,将经营动作标准化、流程化、智能化。2022年末,平安银行通过数字化工具赋能,零售星级机构增至770家,星级率38.7%,较应用前提升3.6个百分点,有效优化队伍结构。

03
变革进入下半场

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银行业的必然趋势,有一组数据可以表明。2012年,我国银行业的离柜交易额(不在银行柜台完成的交易额)为923.71万亿元,平均业务离柜率不足55%;2018年,我国银行业的离柜交易额为1936.52万亿元,离柜率上升到88.67%;到2021年,离柜率上升到了90.4%。另一个肉眼可见的变化是,各大银行的网点越来越少。

环顾四周,我们可以发现,人们用现金、去银行的机会越来越少,能手机操作完成的绝不出门......凡此种种,都是数字化给银行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而且,这种变化才刚刚开始。

布莱特·金在《银行4.0》一书中提出了一系列令人震耳发聩的观点,譬如“金融服务无所不在,就是不在银行网点”、“银行不再是一个你要去的地方,而是成了一种行为”等等,描绘未来的银行会是什么样的。

在此背景下,大大小小的商业银行或早或晚地开始了数字化、智能化战略。

2022年12月5日,随着最后一批账户顺利迁移上云,历时三年的招商银行“全面上云”工程基本完成,接下来将迈入全面数字化的新阶段,打造‘数字招行’。招行首席信息官江朝阳表示,线上化、数据化基本完成后,招行下一阶段科技产出将在智能化方面重点体现,“我们会在AI、大数据领域持续发力,投入更多资源来做这件事情。”

在他看来,涵盖财富管理、营销、风控、作业层面的“四大引擎”是最主要的智能应用投入领域。“各类智慧能力沉淀到四大引擎,为全行智能需求提供服务”。

工商银行则提出“数字工行(D-ICBC)”和智慧银行生态建设工程 ECOS。前者围绕“数字生态、数字资产、数字技术、数字基建、数字基因”五个维度展开布局,后者从模式创新、产品创新、生态开放创新三个维度深化数智赋能。比如,工商银行手机银行采用“智慧大脑+运营引擎”技术,以数百种智能算法为支撑,定向为客户推送合适的产品信息、资讯、权益等内容。

平安银行或许给银行的智慧化升级指出了更具体的方向。平安银行董秘周强表示,智能银行3.0要做“金融界的抖音”,即“精准的洞见客户偏好、实时进行算法推荐”。

“自2013年开始的互联网金融至今已有十年,中国的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基本上到了中场。领先的银行数字化转型已进入正轨,尾部的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面临更大紧迫性。”波士顿咨询(BCG)董事总经理、全球资深合伙人、金融机构专项中国区负责人何大勇表示,近年业绩较好的银行几乎都是数字化转型领先的银行。

索信达控股董事长吴辅世表示,“银行业正处于数字化转型的下半场,整个金融行业从客户规模上已经触到了天花板,盈利模式也发生了本质上的转变,曾经的制胜策略已不再凑效。”金融机构经营逻辑正在向“深度客户经营”模式转变,真正从客户体验出发,重新梳理和定义核心客户旅程,并持续推动敏捷、快速、端到端的数字化流程再造和能力重塑。

结语

从银行卡到ATM机,从下载U盾的PC端网页到手机银行,银行业态的进化均与技术发展密切相关。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中,银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波士顿咨询指出,当前中国金融行业整体处于信息化末期、移动化成熟期、开放化成长期、智能化探索期四期叠加阶段。其中,大多数中小银行信息化尚未完成、移动化还在补课,开放化和智能化还处于相对初期的阶段。

波士顿咨询认为,2022年至2025年是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纵深发展、全面变革的关键三年。银行应当加大数字化投入,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从点至面驱动转型,方能制胜未来。以2022财报看,平安银行无疑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取得了先发优势。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标签: 金融
银行数字化进入下半场 平安银行“跑步”进场?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