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书 “打破” AI 与协同办公的「黑箱」

文 | 智能相对论

作者 | 陈泊丞

在协同办公领域,自从有了AI,微软、钉钉、Google Workspace、Salesforce、企业微信、飞书等厂商都试图通过深度整合AI技术,从智能会议、内容创作、数据管理等场景重构办公范式。

微软通过Microsoft 365 Copilot将AI嵌入日常办公全流程,重点覆盖智能会议与协作、内容创作与优化等场景。钉钉聚焦智能会议、文档协作、数据分析、知识管理等办公核心场景,并在日前发布了AI表格,首次将文档融入数据表,进一步定义数据管理范式。

实际上,看一圈下来,AI在协同办公领域的应用场景并不多,大多围绕会议、数据、内容、知识等做流程优化、管理升级。飞书在今年“未来无限大会”上发布多款AI产品和功能升级,包括知识问答、AI会议以及升级版的多维表格等,核心场景依旧不变,真的有意义吗?

答案是必然的。在 AI 技术与协同办公深度融合的今天,如何让AI工具真正服务于业务需求,恰恰是行业发展的焦点,而非场景拓展的多少。这同时也是重构协同办公范式最难的一点,即系统性地打破AI应用中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让AI真正成为可解释、可控制、可落地的生产力工具。

协同办公的AI,依旧是个「黑箱」

在协同办公场景中,AI的「黑箱」特性并非指功能不可用,而是指其核心决策逻辑、数据处理过程、结果生成路径对用户(包括企业员工、管理者甚至IT部门)而言,透明度不高——用户只能看到输入和输出,却无法解释“AI 为何做出这个判断”“这个结果是基于哪些数据得出的”等等一系列过程中的推理思路。

为什么很多企业的知识管理做不好?根本原因不是AI技术不给力,而是传统的AI应用是基于外部知识库所打造的,往往存在诸多不准确、不严谨的信息被AI所识别,并用于结果生成,从而造就了「黑箱」。

当然,企业也可以专门搭建结构化的知识库,用于AI训练和推理,从根本上解决「黑箱」问题。但,这不是一件简单的工程,大企业有能力,却面临着组织体系庞大和业务布局广而知识堆积严重;中小企业则缺乏系统性的整理以及知识分布碎片化等问题。

总的来说,各有各的难处,这就直接限制了AI的价值发挥。飞书知识问答的上线,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不需要提前搭知识库,AI直接就能聊天记录、会议纪要、企业文档等日常沉淀的信息中抓取知识、理解权限并结构化输出答案。

这一功能的本质是通过企业级数据闭环彻底改变了传统AI工具依赖外部知识库的模式。在飞书的演示视频中,当飞书CEO谢欣提问“飞书鸿蒙项目进展如何”,系统自动关联相关文档、群聊记录和会议纪要,生成结构化答案并标注每一条信息的来源链接。

这种“所见即所得”的设计不仅解决了企业需要专门搭建结构化知识库的痛点,将企业日常信息完全盘活,更关键的是成功打破了AI的「黑箱」,让用户能够清晰追溯AI的推理过程,不再难以想象,并基于内部知识减少AI幻觉。

回过头来看,协同办公场景的AI应用重点依旧不在于场景的多少,而在于如何解决AI「黑箱」的问题。以飞书为代表的厂商通过让AI的知识来源、推理过程、数据依据更透明,试图在效率与可靠性之间找到平衡。

在“技术-功能-场景”三重闭环下,走完“最后一公里”

协同办公的AI应用基本遵循“技术-功能-场景”三重闭环,技术创造功能,功能放置场景,最终闭环落地。即便是后期的升级,也大多是围绕技术、功能与场景三大模块开展。

这一次,飞书升级的AI会议同样是围绕这三重闭环而展开。在技术上,声纹识别等技术的加入,带来一系列功能升级,如会议中实时生成逐字稿、一键生成结构化会议纪要、提取行动项等。紧接着,针对协同办公场景,通过飞书AI会议,企业可以实时保存日常开会所沉淀下来的数据、信息和知识,并转化成为企业资产,再通过AI功能进行汇总,并反馈给用户(包括员工、管理层等),最终在三重闭环下完成升级。

事实上,协同办公领域涌现了诸多AI应用,但是部分体验并不好。究其原因,在“技术-功能-场景”的三重闭环逻辑下,有的只是走完了前面两重闭环,在最后的“场景”闭环中始终抓不住重点,落地不了。

比如,很多办公平台都在尝试“知识问答”,但传统的AI应用中往往需要手动构建结构化知识库。这在实际的办公场景是很难落地的,背后增加的人力成本(专门雇一个人来做知识库构建,不专业也够懂业务)和时间成本(业务人员自己多花时间构建知识库)等都极大地限制了使用。

正是因为没有考虑到实际场景中的落地问题和实用性,也就导致了知识问答在协同办公场景中一直得不到普及。飞书知识管理试图回归场景,聚焦企业的办公场景做好数据闭环,从而走完三重闭环的“最后一公里”,推动知识管理落地。

这一路径同样在被钉钉所使用,其最新发布的AI表格的本质是将企业的业务逻辑、业务数据转化为AI可执行的数字模型——通过大模型与RPA的结合,技术能力被转化为智能化的功能,如自动抓取平台数据、店铺数据等;再通过表格与业务流程的融合,功能模块用于辅助业务场景分析和决策,如评估店铺运营、对接工单保修等。

在这个过程中,“AI表格”成了企业业务开展的重要支撑。如果没有最后一环“场景”的融合,那么“AI表格”就只是更聪明的表格,无法发挥应有的应用价值。由此可见,头部办公平台对AI的应用已经更多聚焦在场景上做技术与功能的升级和适配。

在这一趋势下,协同办公的AI正在加速“淘金”,而场景就是最好的筛子,谁能更好地围绕着场景作应用,打破「黑箱」,谁家的AI就能在当下激烈的竞争脱颖而出。决定这一切的并非AI技术的先进或应用场景的多寡,而是实际落地的逻辑和效果。

正如飞书 CEO 谢欣所言:“AI时代,企业需要的不是更多功能,而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成熟工具。”当AI的每一步决策都可追溯、每一项功能都可验证、每一个场景都能创造价值,协同办公的「黑箱」才真正被敲碎,而这正是飞书为行业带来的范式革命。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标签: 飞书
飞书 “打破” AI 与协同办公的「黑箱」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