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TLY中国七年,一场主动撕裂预设路径的成功冒险

作者 | 曾响铃

文 | 响铃说

啃个苹果都得默念三次“维C加持”,这一代中国人已经把健康养生主动刻在了基因里,精米、白面馒头被五谷杂粮代替,连带让燕麦红极一时。

“五谷杂粮,燕麦称王”,甚至有人喊出了这样的口号。

如今,这位谷物之王还以“液态”新姿态——燕麦奶立足,成为植物基新消费浪潮中的先锋。不久前,扎根中国市场的OATLY推出了咖啡大师燕麦奶7周年限定包装,还作为首个受邀合作品牌,在Ole’精品超市上线OATLY智能AI导购。

回想7年前,大量国内外植物基品牌涌入市场,几年过去很多都已经消失。今年以来,钟薛高被申请破产;联合利华出售植卓肉匠;美国植物肉龙头企业别样肉客(Beyond Meat)宣布暂停其在中国的全部运营活动……

为什么偏偏做燕麦奶的OATLY在本土市场展现出充沛的经营活力?

诚然,燕麦奶本身具备多种优势,但“酒香也怕巷子深”,没有本土化团队将本土需求转化为大众认知与习惯,就不会有市场的成功——曾有OATLY总部高层表示,OATLY已在中国成为一家“本土化程度非常高的”公司,“中国团队完成了不可思议的工作”。

区别于欧洲血统公司在中国本地队伍的“刻板印象”,这支完全由中国人组建的团队是一群长期浸润竞争激烈行业的精英,面对无品类、无认知、无资源的境况,以创业心态推进一家小公司成为了一个扎根本土的品类代表。

这些年来,植物基新消费品牌大量创立,也有很多外国品牌在积极入华,OATLY案例表明,本土团队配置如何,或成为这股浪潮中影响成败的关键所在——每一个关键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团队的准确操盘。

“破界”之勇:破除“路径依赖”,中国团队独立打造全新品类

新消费品牌入场,不管背景如何,始终是“新人”。既然是“新人”,第一件事永远是想清楚“我是谁”,要以什么身份才能被消费者接纳。

想不清楚或者不愿去想,套用旧模版,结局就会和很多品牌入华一样陷入失败:

Beyond Meat、雀巢嘉植肴、高端素食餐厅Planta等,单纯沿用欧美做法,又忽略了本土消费者场景和产品特殊需求,最终退出了主流餐饮渠道;众多品牌盲目复制OATLY“咖啡场景”,缺乏品牌、产品、供应链等一系列能力,最终都停止了运营。

反观OATLY能够成功,原因也在于中国团队破除路径依赖,不盲目照搬,第一步就把身份问题想清楚了——要做中国市场上全新的植物基品类,做燕麦奶的代名词,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健康选择。

在欧美市场,OATLY是“牛奶挑战者”,但在中国市场,中国团队更倾向于“共存”,只强调自己能为消费者带来什么价值——满足乳糖不耐受的奶制品需求,提供环保理念认同与共鸣,具备更丰富的口感体验等等……这些价值就足以支撑OATLY创造一个新品类,构建适合本土需求的“我是谁”的全新答案,在牛奶主导的本土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这说明,新消费品牌要成功,操盘团队必须要有更灵活的思维方式,甚至敢于用前人没有使用过的方式进行开拓与创新。

“重构”之智:立足本土需求,中国团队一手构建全方位品牌产品生态

想清楚“我是谁”之后,新消费品牌就必须解决“谁知道我”的品牌产品生态建设问题。

品牌当然可以“硬来”,比如入华品牌砸钱在本土零售渠道铺开市场,但很多时候结果并不如意。

为什么?

因为在中国,植物基热潮本质上卖的是生活方式,只是呈现出来的是产品而已。

选择零售就选择只是“卖产品”,而当下植物基产品在中国市场上要突破必须先与生活方式深度挂钩。

OATLY中国团队后来调整了策略,选择了以大单品渗透突围咖啡馆。上海地区具备大量了解燕麦奶的消费群体,而这个群体生活、工作又与咖啡馆高度重合,以咖啡大师燕麦奶实现渠道破局,能很好地输出燕麦奶所代表的健康、品质生活方式。

结果证明这条路是对的,OATLY与星巴克等咖啡连锁合作,成为了公众眼中的“咖啡伴侣”。

找准生活方式这个核心,路径也可以被复制。最近一两年,OATLY密集向茶饮渠道延伸,与各类茶饮品牌合作推出相关饮品成为“茶饮搭子”,例如OATLY茶饮大师燕麦奶制作的明星产品“竹生空野”早已经突破了4000w杯的销售大关。

现在,从大包装到500毫升装的咖啡大师,从咖啡、茶饮到烘焙坊,OATLY正在不断打破品类边界,中国团队对不同圈层所崇尚的新生活方式的一次次把握,最终让OATLY突破不同圈层,以“聚焦单品+场景渗透+圈层突破+跨界联合”的品牌公式,逐步打造出了新消费时代的“餐饮潮牌”。

洞察新消费的真相,主动挑战咖啡、茶饮、餐饮新场景,敢于用B2B2C的新模式破局,OATLY中国团队的做法也给了同样做植物基的品牌们以参考:只有因地制宜进行渠道、产品突破,敢试新、不怕踩坑,才能撕开市场缺口、扩大市场基本盘。

“共生”之力:本土优势尽用,中国市场跑出“独立行情”

解决“我是谁”、“谁知道我”之后,能不能“服务好知道我的人”是新消费品牌的最后一道难关。

这考验的是团队操盘的“硬功夫”:要有本土供应链能力,保证“供得上”;还要有本土研发能力,保证“持续适配本土需求”。

大量新消费品牌搞贴牌代工或者跨国供给,供应链屡屡出现问题,最终影响市场发展,教训不要太多。而OATLY能成功,也离不开中国团队在供应链上的积极布局。

2021年,OATLY马鞍山生产基地正式投产,这个工厂是欧中优势共生的结果,既有欧洲标准也有中国制造优势,端到端自有产能为稳定的产品品质提供进一步保障。此外,OATLY中国团队还自主设立了亚太研发中心进行本土独立创新,马鞍山工厂也增设了感官实验室,不断优化产品本土化研发。

由此,OATLY中国团队实现了本土市场的自给自足,跑出了“独立行情”。

对更多的新消费品牌尤其是入华植物基品牌来说,OATLY中国团队的实践说明,敢于破界,不抄捷径开新路,不复制战场而重定义战场,才能真正书写全球化叙事。据悉,2025年下半年,OATLY中国团队将持续加码,通过一系列市场动作与新品发布,进一步夯实其行业标杆地位。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标签: OATLY
OATLY中国七年,一场主动撕裂预设路径的成功冒险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