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惠源,ELU.AI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阿里巴巴前副总裁,ETCP合伙人兼首席运营官。2025年3月被评为“2024年度中国科技行业最佳CEO”。
作者/琳玉
当央视《赢在AI+》的小组赛结果揭晓时,白惠源正在北京出差的路上。
手机震动,团队发来消息:ELU.AI旗下品牌“原力无限”的具身智能创新项目获得了第一名,中国工程院王坚院士将自己的全场最高分打给了他们。
没有欢呼,只是轻舒一口气——这个瞬间,相比于获得胜利的喜悦,白惠源感受更多的是团队长期研发结果受到认可的骄傲。
获奖项目来自白惠源的第二次创业团队,成立不到两年,这家具身智能公司,已经获得数亿元融资,成为赛道里最受瞩目的“黑马”之一,被投资人称为“杭州人工智能大白龙”……但白惠源却对这些标签不以为然,“我们一直专注于技术创新,坚持做正确的事。”她说。正如她常常在团队里所讲的:低调潜行,再一鸣惊人。
这次创业,白惠源在起点上仿佛就已经拿到了“完美剧本”:名校光环、阿里高管履历、成功创业者……这些标签每一个都是投资人眼中的加分项。但她却刻意与这些“光环”保持距离——创业初期,她甚至要求团队对外宣传时淡化她的个人背景。“如果一家公司要靠CEO刷脸才能被记住,那它的技术一定不够硬核、商业化思维一定不够成熟。”
4月末,春意尚未完全谢幕,白惠源再次出差来到北京,她的时间表被切割成以小时为单位的行程方格,在密集的商业会谈间隙,白惠源特意为【第一新声】留出了三小时的“专访时间”,展开一场关于“人机共生”未来的深度对话。
访谈期间,相比于取得的成就,白惠源更愿意聊的是团队如何为一个系统参数争论到凌晨,或是产品迭代时“推翻重来”的果断。这次创业期间,她打过螺丝、安装过原型机、见证了连续数月的夜晚测试,终于,在去年十月,原力无限推出的智能全自动充电机器人FORCE系列颠覆了传统充电模式,白惠源带领公司实现了“第一个具身智能商业闭环”……
01
星战女王:
不恋高在云端,也不惧低到尘埃
“原力无限”——之所以给公司旗下的具身智能品牌起这个名字,源于白惠源与电影《星球大战》的不解之缘。
白惠源本人非常喜欢星际战争系列。十年前,《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上映后,白惠源的办公室里多了一张特别的海报:电影宣传海报中的五个主角被P成了当时团队中的“五虎上将”:市场负责人、产品负责人、运营负责人、研发负责人环绕四周,白惠源在中间。
随着科技的发展,白惠源发现电影中描述的充满未来感的画面正在逐渐走向现实。“我始终相信人机共生的时代是会到来的,而且是正在发生的现实。”白惠源在私下被团队称为“星战女王”,而她的经历,也确实与电影中的长发女boss有几分神似。
从2004年加入阿里巴巴到一路升级打怪成为副总裁,白惠源在阿里完整的15年职业生涯中,亲历了多个业务从0到1,再到百亿千亿规模的全过程。她先后亲历并负责阿里巴巴中国、天猫、钉钉、阿里云、阿里健康等重要战略业务板块。马云在2015年提出“五新战略”( 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技术、新能源),白惠源在阿里的最后五年,带领团队则是在“五新战略”行业的行业数字化、智能化、产品技术、解决方案生态运营和战略发展等实践落地以及500强的头部企业形成最佳实践。
在阿里这个持续创新的体系中,她需要始终保持创业者的状态。而作为“2010年前后移动互联网时代”和“2015年前后双创浪潮”的亲历者,她同时也积累了在互联网、云计算、数智化技术等领域丰富的战略制定和策略落地、产品技术经验、深厚的行业洞察积累、以及多元复杂结构的团队管理,是真正有梦想主义色彩的实干家。
2013年,白惠源曾短暂离开阿里5年,开启了她人生当中意义非凡的创业经历。期间,作为ETCP集团创始合伙人兼COO,她带领公司突破实时动态交通大数据、全国亿级高并发物联网支付和智能车联网、车网协同等多个技术难题,使其在三年内成为智慧出行的百亿超级独角兽,仅在2018年前就已服务了中国超过6000万以上车主用户。
2023年7月,白惠源做出了一个令人所有人意外的决定————离开奋斗多年的阿里。
“我骨子里就有创业基因,天生爱折腾。”回忆起当时的选择,白惠源这样总结道:“我渴望挑战,追求意义,更享受从0到1的创造过程,这种敢为人先的拓荒意识已经刻在我的DNA里。”
起初,她考虑过投资优秀的创业者和创企,为他们赋能。但经过市场调研后发现,在当年的创业环境下,好的项目实在是凤毛麟角。深入思考后,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理性创业的时代,对于成功创业是有极高的门槛和挑战:一个优秀的创始人既要懂产品技术,又要有行业know-how、有领导力、懂经营管理、且足够的年轻、有激情有韧性,这样的创业者和项目本身就是不好找的,正值当打之年,为什么不亲自下场?
同时期,她身边的很多人已经过上了“买岛置艇、环游世界”的悠然生活时,她却选择在2023年整个市场机会赛道模糊、美元基金退出中国的产业经济低谷时期,踏上创业之路。因为她始终相信,无论环境如何,在“周期”里一定会跑出“伟大的公司”。
在人生的高光时刻,当她决定再次创业时,却选择了“最热血”也“最接地气”的方式——从“车库创业”开始。
团队最初的实验室是一层大而空的毛坯房,为了满足产品研发对真实场景的严苛要求,他们将空间一分为二:一半是办公区,另一半则搭建了两个测试车位,这就是一个简易的“车库”。
白惠源和团队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这个“车库”里工作,夏天温度可高达40度,冬天又冷风直灌,空旷的场地常常能听到团队讨论的回声。但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原力无限成功研发了第一款产品:智能充电机器人FORCE-01。
“智能充电机器人必须经过真实场景的反复测试,否则就是纸上谈兵。”白惠源强调。由于白天周边车流量大,团队不得不将主要测试安排在深夜进行。“见过杭州凌晨3点的月亮和早上5点的太阳对我们来说只是日常而已。”她说。
今年3月,ELU.AI(中能坤域)集团母公司宣布完成数亿元Pre-A轮融资,由力鼎资本、杭实集团、兴泰资本等机构联合参与,天使轮投资方创世伙伴创投持续跟投。
谈及连续投资的原因,创世伙伴创投合伙人梁宇表示主要看重创始人白总的两大特质:“一是白总身上具备强大的磁场,能够持续吸引优秀的合伙人加入;二是白总内心的韧性非常足。创业本就九死一生,过程中被‘say no’概率非常大,白总从大企业高管到一线创业者,能够冷静面对身份落差,以归零心态从基础做起,这些特质都是我们看中的。”
“创业就是特别真实,特别现实,创始人就是得要躬身入局。”白惠源回忆创业初期时说道。从战略规划到流水线装配,从融资路演到打扫卫生,白惠源都曾亲力亲为过。
一位国资朋友这样评价她:身段很好,能高在云端,也能低在尘埃。“我确实可以高在云端指点江山,也能脚踩泥泞一步一个脚印地重走来时路。”白惠源认为,真正的创业者就该这样——敢于担当,向前一步,有坑先填上再说。
02
在具身智能“无人区”,
插上第一面旗
为什么将第一个产品聚焦具身智能?白惠源有自己的思考。
当具身智能已经在资本语境中“热得发烫”的同时,行业中关于“花拳绣腿”与“实用主义”的争论也仍持续不休。
我们真的需要具身智能吗?
“此刻,如果你让AI写一篇关于‘怎么系鞋带’的文章,它可以输出一篇完整教程。但如果你把一只鞋放在它面前,让它去系鞋带呢?它完全无能为力,因为它没有一个有形的身体帮你做到这一切。”白惠源在TED演讲上如此说到。
这正是具身智能的核心价值所在——将AI的认知能力与物理实体结合,通过与环境的实际交互来感知、学习、决策和行动。理想情况下,具身智能会帮助我们摆脱危险、重复和低效的工作,让人类专注于更具创造性和价值的事务。
引用麦肯锡研究数据,白惠源指出,到2030年,具身智能技术将创造约2万亿美元的全球经济价值,重塑至少10个主要行业,影响全球约30%的工作岗位。
既然,具身智能发展是必然,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具身智能?
当前,具身智能行业的实际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三高”特征:高融资热度、高淘汰率、高商业化门槛。IT桔子数据显示,2024年机器人领域累计完成232笔融资,其中A轮及更早期的项目占比高达76.7%;2025年至今的136笔融资中,A轮及更早期的项目占比仍维持在73.5%的高位。
持续两年的融资结构揭示出一个行业困境:尽管资本热情不减,但多数具身智能企业难以突破A轮魔咒。而这背后反映的是行业发展更深层的矛盾——作为新兴赛道,具身智能的技术商业化路径尚未完全跑通,产品与市场需求之间仍存在不可忽视的鸿沟。大量初创企业在获得高估值融资后,往往陷入技术难以产品化、产品难以规模化的双重困境。
白惠源认为,尽管艰难又充满挑战,但具身智能的产业化仍是“未来全球范围内的必然趋势”。要突破困境,必须从“技术”和“场景选择”两个维度同步发力。
在技术层面,具身智能的核心在于实现“AI大脑”与“机器人身体”的高度融合,这需要实现虚拟与物理世界的深度交互、融合、泛化。其难点不仅在于海量数据的积累和多场景训练,更在于跨领域专业知识的融合。
场景选择则需把握三个关键:找准真实需求场景、验证产品解决痛点的能力、以及确保市场规模足够支撑持续发展。只有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精准匹配,形成可落地的商业闭环,才能真正创造价值。
原力无限之所以能够在具身智能行业的“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正是凭借其技术创新与精准的场景选择,率先实现了商业闭环。
在技术架构上,ELU.AI(中能坤域集团)在行业中率先提出了“一脑多身”战略。
这是一种创新的机器人架构理念,其核心在于通过统一的智能控制系统,驱动多种形态的机器人终端。在原力无限的架构规划中,既包含人形机器人、轮足式机器人等通用形态,也涵盖特种机器人和原力无限最新研发的充电机器人等专业形态。不同形态的机器人共享同一个“大脑”,却能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灵活变换“身体”,实现功能的最大化适配。
在场景上,原力无限选择“智能充电赛道”作为突破口。
据公安部年初的数据统计,截止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3140万辆,同比增长约为53.8%。结合销量预计,到2025年底,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4446万辆。
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呈高速增长态势的同时,充电基础设施却严重滞后。目前,国内的车桩比在3:1左右。而根据中国充电联盟的预计,2025年车桩比将为2.5:1,即使如此,距离工信部此前规划的目标“到 2025 年实现车桩比 2:1,2030 年实现车桩比1:1”尚存较大的差距。
当前,大量需要依靠公共补能设施的新能源车主,正深陷“站点远、体验差、花费高”的充电困局。
“充电行业足够大,也足够痛。”白惠源解释到。2024年10月,原力无限正式对外发布智能全自动充电机器人FORCE-01。这款产品创新性地将机器人架到空中,搭建起一个“机器人充电空间”,通过创新移动滑轨,打破了原来桩与车1: 1 的关系。一方面,将闲置资源利用起来,另一方面,用户即停即充,充完即走,方便快捷。
依托自主研发的多模态大模型ILM(Infinity Large Model),FORCE-01可实现对充电状态的智能化判断,根据车流量、停车时长、充电需求等多维度数据,自动调整服务策略,优化充电效率。这套创新设计攻克了机械臂在复杂环境下保持99.99%插拔精度的世界级难题,使土地利用率提升300%,投资回报周期缩短60%。同时,基于ILM的超级能源引擎HEE(Hyper Energy Engine)和能源行业领先的AI Agent——LEMMA都是在行业内出于领先地位。
“我们不是在与传统充电市场竞争,而是在创造一个新市场——这是一个机器人行业的新物种。”白惠源说。
目前,原力无限智能充电机器人已经全面在北上广深杭等核心城市加速落地,与中石化、万达集团等数十家头部商业集团达成战略合作,累计签约数亿元商业订单。
王坚院士在央视《赢在AI+》大赛现场对原力无限FORCE系列智能充电机器人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为“颠覆式创新”。他指出:“当未来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亿辆时,即使电容越来越少,原力无限机器人依然能够有效解决问题。”
“颠覆”二字,恰好与原力无限的目标相契合。白惠源在创业之初就为公司发展立下了愿景:“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代表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站上世界舞台。”这一目标既宏大又热血,却并非空洞的口号。
去年年底,在钛媒体2024 T-EDGE创新大会上,原力无限凭借突出表现,斩获“年度前沿科技产品—最佳具身智能奖”,与波士顿动力、特斯拉等国际知名企业同台领奖。评委会给出的获奖理由是:“原力无限是第一个实现具身智能商业化闭环的公司。”
作为连续投资方,梁宇也对原力无限的商业化进程给予了高度评价:“原力无限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的商业落地场景,虽然很多突破性应用并未在媒体曝光,但其商业化速度确实是行业中最快的。特别是在新能源领域,称其为首家实现这一成就的企业,是经得起推敲的。”
03
有“杀手气质”的团队,
是如何练成的?
技术革新与商业化突围的背后,是一支热血的战斗团队。
创业初期,母公司集团ELU.AI以及原力无限团队坚持“以价值观聚人”的理念。“第一年,我们刻意避免社会招聘,第一批员工都是被我们的愿景吸引,主动加入的”。白惠源解释道,也正因如此,团队从最开始就在使命愿景价值观上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用她的话来说,“只有共同的「相信」,才能看见未来。”
当一个新兴赛道顺势崛起时,资本狂欢与技术泡沫如影随形。2024年是具身智能的元年,据第一新声最新的数据,中国AI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超千亿,但拥有全栈自研技术的企业却不超过10%。
而原力无限在研发方面,储备了坚实的技术人才阵容。目前,公司研发团队硕博比例超过70%,他们的背景涵盖阿里巴巴、华为、吉利、百度、中电海康、蔚来等全球500强企业。同时,企业也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研发中。要知道,在当前科技企业中,企业研发投入超20%已属较高水平。有数据显示,2025年Q1,国内具身智能领域18起过亿融资中,超半数企业AI研发投入占比低于15%。
经过长时间积累,ELU.AI(中能坤域)集团母公司及原力无限已构建起深厚的知识产权壁垒。
最具突破性的“一脑多身”全栈自研架构,正在多个技术维度实现跨越式发展。其中,自主研发的VLA技术正不断提升末端执行器的准确率、ilm(infinity large model)多模态大模型赋予了机器人超强的场景理解能力、HEE超级能源引擎则持续推动先进机器人产品的创新与应用。
从投资人的视角来看,原力无限团队最大的特征在于:他们完美融合了超级企业的专业基因与创业公司的实干精神。既能在战略层面保持500强级别的“顶层视野”,又能在执行层面展现出“赤脚创业”的拼劲。这种独特的“西装+工装”双重气质,正是其能持续攻克技术难关的关键所在。
在实验室开工的第一天,原力无限首席科学家和副总裁亲自拿起扫帚和铁锹,在水泥毛坯房里干起了水泥地拉毛、刷油漆等最基础的工作。当天,他们手持工具,摆出当时智能充电机器人项目的保密代码“X”。这一场景完美地诠释了这家公司的专注精神——从零开始,贴地飞行。
回忆起创业路上的难忘时刻,白惠源如数家珍。充电机器人首次成功链接时全场的沸腾欢呼、一次次站在领奖台上时的笃定与从容……但最触动她的,还是去年年会的场景:当全体员工集体线下聚餐时,唯独公司副总裁通过线上视频参与。白惠源后来才知道,就在接通视频的前一分钟,副总裁还在实验室的脚手架上调试设备。
“春节前夕,万家灯火,他独自在外地的实验室里挑灯夜战。”白惠源的语气中带着敬意,“这份执着,若非发自内心的热爱,又怎能坚持?”
实际上,无论是在技术攻坚、商业决策,还是在公司发展的每个关键节点,团队都展现出一种“杀手”般气质——专注、冷静而缜密。
当前,在众多新兴概念被资本热捧的情况下,白惠源却保持着难得的清醒:“我们更看重公司的长期主义。”即使在融资环境紧缩的时期,白惠源依然坚持只接受理念契合的投资。去年,虽有众多投资人递来的橄榄枝,她却拒绝了多家头部机构:“创业不是单纯地找资金,而是找同行者,理念契合才是最重要的。”
这种“冷静”而“缜密”的特质,在战略布局上则表现为周密的系统性。
在商业模式方面,原力无限打破了充电行业的传统思维,构建了独特的“ToB-ToC体系”。这一模式区别以往单纯依靠服务费或设备销售的盈利模式,以直接服务企业客户为基础,但最终聚焦终端消费者需求。通过整合主机厂资源、创新场景服务等方式,为B端客户提供更多元化的商业赋能,建立自营、品牌授权、解决方案输出等多种灵活方式,重新定义充电服务行业的价值链条。
技术布局方面,原力无限母公司ELU.AI构建了完整的具身智能生态:“原力无限”专注于具身智能的硬件研发和产品开发;“原力万象”专注机器人的“通用大脑”,开发适合所有具身机器人的AI大脑;“原力光年”通过电力调度大模型实现垂直行业的全面AI化,其中电力市场预测精度达96%以上。这种“三位一体”的技术协同与场景互补,正持续深化具身智能的产业应用。
2025年大年初三,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节日氛围中时,白惠源已回到办公室,为自己定下了两个新的目标:“一是要快速做到100亿的安全阈值,二是要做一家真正伟大的公司。”在她看来,伟大不在于商业回报,而在于技术改变世界的可能性。
为此,白惠源透露,在实现充电机器人商业化之后,原力无限将继续将智能研发场景拓展至医疗等其他领域,最终推动实现“人机共生”的愿景。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这句源自《星球大战》的经典台词,不仅是绝地武士的精神信条,更成为原力无限团队在艰难征途中的力量源泉。它象征着一种超越物理界限的能量场,将信念、专注与使命凝聚成改变现实的力量。
访谈的最后,当被问及支撑公司发展与变革的“原力”是什么时,白惠源给出了简单而深刻的答案:“理想和热爱。”她的价值观20年未变——与有共同理想的人,做有意义的事。
从万亿企业的“铁血指挥官”,到具身智能的“破局者”,白惠源率领着具有超强执行力的“热辣团队”,正在杭州这片创业热土上,开展一场关于“人机共生”的攻坚之战。
在这里,不追捧个人英雄主义的神话,只信奉团队协同的战斗力。她们用近乎偏执的专注力和极客精神,将每一个技术细节都打磨成刺向行业痛点的利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