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五年,两大国产GPU龙头要IPO了

作者/琳玉

校对/Tina

近期,国产GPU赛道的热度持续攀升。

6月30日,摩尔线程、沐曦两家国产GPU龙头同步递交科创板招股书。

在AI产业爆发式增长、国产化替代浪潮的双重驱动下,作为核心算力基础设施的GPU领域迎来高速发展期。截止目前,沐曦、摩尔线程、壁仞、燧原四家“国产GPU四小龙”已相继披露上市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产GPU"四小龙"的竞速中,成立于2020年的沐曦与摩尔线程作为后来者,如今的上市进度却已悄然超越另外两家。

01

国产GPU的“高亏损”

与“高研发投入”

长期以来,在全球GPU市场历经多年竞争与发展的浪潮后,英伟达和AMD这两大国外巨头已占据了寡头垄断的地位,它们在综合技术实力、销售规模、资金实力以及人才团队等诸多关键维度上都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几乎瓜分了全球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

近年来,美国对高性能GPU/AI芯片实施的出口管制政策,以及国内对于自主可控市场发展的迫切需求的共同作用下,海外厂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这一局面为国产AI芯片公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它们纷纷以不同的技术路径切入市场,各展其能,各具特色。

巧合的是,沐曦和摩尔线程的创始人分别与AMD和英伟达有着深厚渊源。摩尔线程创始人张建中在英伟达任职十余年,公司多位联合创始人同样出自英伟达。而沐曦创始人陈维良则在AMD上海任职十余年,公司核心团队多来自AMD与华为海思。

从此次递交的招股书来看,沐曦和摩尔线程两家公司在财务、产品等方面各有特点。

在财务表现上,沐曦的营收增长态势更为强劲,亏损幅度也相对较小,显示出较为稳健的财务状况。不过,摩尔线程2024在毛利率方面远超沐曦,同时在研发投入上也更为积极,力度明显更大。

2022年、2023年、2024年,摩尔线程营收分别为0.46亿元、1.24亿元、4.38亿元,复合增长率为208.44%;净利润分别为-18.40亿元、-16.73亿元、-14.92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达50亿元。

2022年、2023年、2024年、2025年1-3月,沐曦营收分别为42.64万元、0.53亿元、7.43亿元、3.20亿元;净利润分别为-7.77亿元、-8.71亿元、-14.09亿元、-2.33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超30亿元。

摩尔线程2024年毛利率超过70%,而沐曦毛利率在2023-2024年处在53-55%之间。

摩尔线程毛利率

沐曦毛利率及研发费用

在研发投入方面,摩尔线程2024年高于沐曦。

摩尔线程在2022年、2023年、2024年研发费用分别为 111,649.37 万元、133,442.57 万元和 135,868.90 万元,分别占比营收2422.51%、1076.31%和 309.88%。

沐曦在2022年、2023年、2024年、2025年1-3月,研发投入分别为64,752.09万元、69,862.04万元、90,089.04万元、21,790.41万元,分别占比营收151857.63%、1317.63%、121.24%、68.01%。

主要GPU厂商研发投入情况

在产品性能方面,沐曦的主营业务在高性能通用GPU芯片设计及计算平台研发,覆盖人工智能训练/推理、通用计算、图形渲染三大领域。技术亮点在全栈自研GPU IP、指令集架构,软件生态兼容CUDA,支持千卡集群规模化应用。

摩尔线程主营业务在全功能GPU芯片及计算平台研发,覆盖AI训练/推理、图形渲染、智能SoC三大领域。技术亮点在于自研MUSA统一架构,支持AI+图形+科学计算融合,兼容主流生态。

在此次IPO中,摩尔线程计划募资80亿元,其最近一轮投前估值已达320亿元。在募投项目中,除了用于图形芯片研发的资金外,还包括10亿元的流动资金补充。

相比之下,沐曦预期募资39亿元,数量更小一些,其最近一期股权投资投后估值为21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图形芯片领域沐曦此前已有相关技术储备,而此次IPO并未涉及该领域。

沐曦募资项目规划

摩尔线程募资项目规划

从行业角度来看,国产GPU赛道的竞争日益激。摩尔线程和沐曦作为行业内的明星公司,通过此次IPO,不仅能够获得资金支持以加速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还将进一步提升其在市场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随着两家公司陆续踏上IPO之路,市场对“国产GPU第一股”和“中国英伟达”的诞生充满期待……

02

两大GPU龙头背后的资本

在国产GPU行业的发展历程中,投融资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自2020年起,国产GPU赛道迎来了融资狂潮,众多投资机构纷纷入局。

沐曦在成立仅两个月后便迅速获得了近亿元的融资,自2020年9月成立以来,已累计完成8轮融资,赢得了众多头部投资机构的青睐,包括红杉中国、真格基金、经纬创投、光速光合、和利资本、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前海母基金、混沌投资、科力投资、浦东创投等。

摩尔线程同样在融资方面表现出色,其在成立大约两个月时也获得了千万级的融资,自2020年6月成立以来,摩尔线程已累积完成7轮融资,吸引了包括红杉中国、五源资本、深创投、字节跳动、上海国盛集团、中银国际、腾讯投资、前海母基金、中和资本、和谐健康等在内的头部投资机构的参与。

这种融资密度远超一般硬件行业,根源在于GPU研发的“三高”特性:单次流片成本达到亿级,从架构设计到生态适配需5-8年周期,而顶尖工程师年薪达百万级,千人员工规模已是常态。

而即使GPU企业常年面临大额亏损,资本仍敢于押注的底层逻辑,是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推力。

一方面,证监会6月18日新规,将第五套标准扩展至AI、商业航天等领域,允许未盈利的AI芯片企业在科创板上市,为国产GPU扫清上市障碍。另一方面,英伟达受美国出口管制影响,在华份额正在逐年下降。

近日,据外媒报道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表示:“四年前,英伟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高达95%。如今只有50%。”他说道,“剩下的都是中国技术。如果没有英伟达,他们也会使用很多本土技术。”这意味着中国头部企业将拥有越来越大的市场。

但更深层的挑战在于,资本能加速芯片设计与研发,却难以速成生态与制造壁垒。英伟达CUDA生态拥有超300万开发者,国产平台不足10万,导致用户迁移成本极高。同时制造端更是命门所系:中芯国际N+2工艺(等效7nm)量产推迟,将国产GPU锁死在7nm制程,与英伟达4nm芯片性能差距达5倍。壁仞科技BR100芯片虽获奖却量产受限……

总体而言,喧嚣终将沉淀,国产GPU的生死牌局,最后亮出的底牌还是产品本身。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标签: GPU 人工智能 IPO
成立五年,两大国产GPU龙头要IPO了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