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阿里”之名:阿里拆墙,虎鲸文娱“建房”?

文:互联网江湖 作者:刘致呈

最近,阿里“动物园”迎来了一位新伙伴。

阿里大文娱集团宣布品牌焕新,更名为虎鲸文娱集团,旗下的阿里影业拟更名为大麦娱乐。

对此,优酷首席运营官、阿里鱼总裁吴倩表示,新名字的背后是虎鲸文娱“以归零的心态、以创业者的姿态,开启新的征程”。这与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一直强调的“回归初心,重新创业”理念一脉相承。

至于为什么会选择“虎鲸”作为品牌形象?

集团内部信给出了答案:虎鲸身型庞大但灵活聪明,能适应各种复杂环境;典型的群居动物,通过协作维系海洋生态的平衡;拥有丰沛的情感,对人非常友好。这些特质非常契合我们追求的理念:数智、共生、快乐。

说实话,阿里大文娱改名这事儿,时机还挺微妙的。

前两天才传出阿里要拆墙“1+6+N”,重新端起“大锅饭”的信号,结果现在阿里大文娱、阿里影业却开始去阿里“标签”化。如果不是虎鲸文娱明确将继续作为阿里旗下的文化娱乐集团,可能不少人都要怀疑阿里大文娱是不是要被卖掉了。

毕竟,在阿里大文娱CEO樊路远去年的那场、被无数网友评价为“爹味十足”的内部分享中,其就曾透露“这些年其实大文娱经历了非常多的坎坷,集团对我们的不信任”等等。

但与此同时,从现在吴倩的回应,以及内部信中特别提到的虎鲸形象来看,虎鲸文娱的未来似乎也不像是要单打独斗的意思。

所以最有可能的,现在阿里重新支起大锅饭,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锅饭,而更像是食材共享,但阿里大文娱们还得独立出餐……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阿里大文娱在改名之后,如何“改命”?

降本增效的盈利,AI救了阿里大文娱?

从实实在在的业绩数据来看,现在阿里大文娱(虎鲸文娱)的表现只能说是,还凑合。

在阿里2025年财年(截止到2025年3月31日),阿里大文娱实现营收222.67亿元,同比增长5%;经调整EBITA为亏损5.54亿元,同比收窄64%。

其中,今年一季度实现营收55.54亿元,同比增长12%;经调整EBITA盈利3600万元,算是终结了多年亏损局面。主要是优酷实现盈利带动。

如果单看这份成绩单,是不是感觉还不错?

但事实上,早在2023年6月30日止三个月,阿里大文娱集团的经调整净利润就已经实现了盈利,并且达到了6300万元。

时任阿里“掌舵人”的张勇,还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提到,“这是大文娱的首次季度盈利。”

不过很可惜,阿里大文娱后来并未将盈利的趋势延续下去。直到现在,亏损依然是常态,而盈利则成了偶有发生的意外之喜。

除此之外,现在阿里大文娱不够看的另一个关键点在于,横向对比。

截止到2024年末,仅爱奇艺一家就实现营收292.3亿元,比整个阿里大文娱集团(优酷、阿里影业及其全资子公司大麦)的222.67亿元要高出不少来。

并且在2023年,爱奇艺就已经实现了全面盈利,归母净利润为19.25亿元。去年为7.641亿元。

相比之下,现在阿里大文娱的表现自然要黯淡上不少。

深入来,天眼查APP显示:在2025财年,阿里影业合计实现营收67.02亿元,同比增长33.1%,归母净利润为3.64亿元,同比增长27.66%。

主要是“大麦”或者说是线下演出票务市场的爆发,实现营收20.57亿元,同比增长超200%。以及阿里影业IP衍生业务的高速增长,营收14.33亿元,同比增长超70%。至于最核心的“电影科技与投资制作宣发平台”业务收入,反倒是同比减少了约9.61%至27.12亿元。

这或许才有了此次阿里影业“被降级”改名为大麦娱乐的开始。

进而,未来阿里大文娱能不能稳住盈利的关键,就在于优酷。

可众所周知,优酷所在的长视频领域,不是一个好的生意赛道。

长视频的生意模式,是不断的制造爆款剧,拉广告,从而打通会员+广告两大核心变现渠道。

但现在整个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爆款剧可遇不可求。

长视频的本质是艺术创作,艺术创作讲究的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个艺术创作本身就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再加上商业化层面的考量,结果往往会出现:你以为找到了方法论,可现实很快就会被打脸。

比如2023年年初,正逢《狂飙》爆火,爱奇艺创始人兼CEO龚宇公开表示:2022年爱奇艺实现了由“能够打造爆款”到“爆款制造营”的转变。然后到了2024年,爱奇艺热度破万的爆剧并不算少,但是能和《狂飙》掰手腕的一个也没有,对应的业绩立马就出现了明显回落。

这对优酷来说也是如此。哪怕去年热度破万的剧至少有9部,今年还有《难哄》《藏海传》等大爆款,但是未来有没有可持续性?谁也不敢保证。

所以,即便阿里大文娱又一次明确了“内容+科技”的双轮驱动,但最能稳定拉动业绩增长的,似乎还是只有AI科技的降本增效。

比如利用AI科技探索虚拟拍摄制片技术,进行内容推荐和用户画像分析,以降低影视制作成本,提升会员转化率等。

又比如和集团长期战略协同带来的AI成本效率提升。阿里“1+6+N”分拆模式的一大弊端在于:对外,各业务独立灵活,但对内,各业务却会因为“墙”的存在而出现协同困难的问题。比如此前就有媒体曝出,大文娱集团为购买阿里云服务,支付的年费比外部客户还要高15%。

但是在吴泳铭5月8日内部讲话后,“接下来集团将以饱和式投入的打法,聚焦于几大核心战役。这几个关键战役将由多个业务方参与……以全局价值最优来制定集团各业务的协同策略。”

这就意味着,未来阿里大文娱也可以在集团AI战略协同下,享受到阿里云们带来的低成本算力,再加上本身的虚拟制片等AI创新,大文娱或将迎来双重的成本缩减。

这是个好事,但却有限度。

毕竟,降本增效不可能一直降下去。而且对于一个重度依赖内容的行业来说,AI虚拟制片等技术能不能得到用户观众的认可,结果到底是降本增效还是饮鸩止渴?这些好像也还充满着不确定性……

争议中的樊路远,迈向新征程

对于长视频行业的未来,阿里大文娱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樊路远,和现在很多行业老兵的看法,都不太一样。

比如今年4月份的导演大会上,爱奇艺CEO龚宇就从微短剧的分流、观众价值审美的变化,以及控制成本等方面,细数了当下电视剧行业的种种困境。甚至他还大胆开麦,直言“电视剧产业链脆弱”“这个行业真的很危机”等等,整体态度也更偏于悲观。

但是对此,樊路远却显得十分乐观自信。

在去年12月的灵犀互娱内部会议上,樊路远曾直言,希望灵犀互娱(游戏)能够在未来8年内,成为中国第三大游戏公司,12年之内,灵犀游戏必须做到中国第二。

“大文娱整个未来的一个规划前景,未来的15年到18年之内,阿里大文娱做到全球娱乐行业第三”。

这份豪言壮语背后的底气是什么呢?

目前来看,最有可能的就是AI。

“我们整个大文娱,会建立一套基于AI底层的数字化的工业管线流程。包括动画、动漫、游戏全部要纳入进去……大文娱对于AI的投入,将是其他视频网站的投入的之和。因为我坚定的认为游戏的影视化,影视的游戏化就是未来,所以这一块儿我们双方今后在技术上要全面的打通。”

很明显,在樊路远的设想中,AI几乎快成了破解一切难题的灵丹妙药。

一个从实际流量、内容困境谈行业焦虑,一个拿未来不确定的AI科技谈效率目标,那么最后的结果谁对谁错?我们可能还需要让时间来见证。

不过就现在而言,樊路远的这份自信言论却引来了不少人的“画饼”质疑。

毕竟,AI技术还没有对大文娱的业绩和用户规模带来足够明显的提升。而且即便是在未来,AI能做的也只是从1到10的添砖加瓦工作,从0到1的“灵光一现”还是需要人的思考。

否则就会像最新的《爱死机4》一样,哪怕本季的CG特效水平和前几季相比,还有所提升,几乎快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但是全网评分却从当年9.2骤降至了4.9。

原因就在于最核心的内容,失去了创意和个性想象力。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现在阿里大文娱这种AI万能论的技术崇拜,也多多少少带点不切实际的意味。

当然,作为曾在支付宝工作了至少十年,先后任支付宝事业群总裁等重要职位的樊路远来说,现在对文娱内容行业的经验不够丰富,也实属正常。

只是如此一来,阿里大文娱就有点难受了。

因为和过去的掌舵手相比,樊路远已经算是更懂内容的了。

2016年,阿里耗资48亿美元拿下优酷。随后,俞永福开始用阿里的互联网思维,对大文娱业务变革。

在此阶段,俞永福选择将更多精力放在对大文娱的组织框架调整与文化培植上,对版权内容的投入则有些松懈。这也让优酷一度在与爱奇艺们的对阵中,落入下风。

然后,阿里大文娱开始试水轮值总裁制,杨伟东出任,优酷开始重新押注内容。

这一时期的优酷,表现略有好转,但可惜就是杨伟东却因经济问题而很快离职了。

最后就是樊路远的跨界上阵。

其实从客观来讲,近些年,优酷的内容短板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补足,未来想要更进一步,就需要直面“爆款内容可遇不可求”的行业性难关。这或许才使得樊路远开始尝试靠AI破局,把宝压到科技层面的战略动作,以至于稍微有点忽视了内容创作的特殊性,脱离了年轻用户群体。

进而,樊路远初心“真正想分享的是阿里的精神,拼搏,创新,坚持.......”,但结果却在针对灵犀游戏的内部分享中,逐渐变形成了张口闭口“要学会感恩”“阿里精神”“阿里文化”的爹味发言……

那么在此背景下,阿里大文娱又会不会选择换一位更年轻的掌舵手呢?

毕竟从阿里的六大核心版块来看,淘天的戴珊已经被换下,由吴泳铭暂代,后来又交给了更年轻的蒋凡;阿里云,则是张勇下,吴泳铭上;本地生活板块,俞永福也被换下,由更年轻的吴泽明接棒......

很明显,现在的阿里,正在推进更能适应新时代变化的人才年轻化变革。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仅剩的“老资历”樊路远几乎已经没有太多余地了,只能迎头赶上,用更大成绩来回应集团长期的支持。

所以某程度上,现在阿里大文娱放弃“阿里”之名,也或许就是一个破釜沉舟的开始……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标签: 阿里巴巴
放弃“阿里”之名:阿里拆墙,虎鲸文娱“建房”?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