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得新“旧案”重提,北京银行迎来“水逆”时刻?

文:向善财经

近期,北京银行可谓是多事之秋。

先是上个月,一季报公布,北京银行出现了12年来首次一季度利润负增长。

这几天,北京银行又收到了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送达的《应诉通知书》。

据了解,这起诉讼仍与康得新122亿元“存款消失”旧案有关,北京银行再度被卷入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

这不禁让人质疑,如今北京银行究竟面临着怎样的局面?

尘埃未定,北京银行再次陷入诉讼旋涡

要想知道这次诉讼具体是怎么个事儿,时间还要回到2019年。

当时康得新被爆出两笔共15亿元的超短期融资券未能兑付,主承销商为北京银行。

尽管公司2018年年报显示账面有153.16亿元货币资金,其中122.1亿元存于北京银行西单支行,但是,独立董事对这笔存款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

结果调查发现,康得新及其子公司在北京银行西单支行的实际账户余额为0元。

后来又深入调查,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北京银行西单支行与康得新控股股东康得投资集团签订了《现金管理业务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康得新的资金被实时归集到康得投资集团账户,导致其账户资金管理出现异常情况:账面上显示有存款且正常计息,但实际资金已被归集至母公司账户,且对账单未反映资金划转信息。这使得康得新及其子公司未能有效掌握资金流向,资金管理存在明显漏洞,上市公司沦为大股东的“ATM”。

最终,证监会认定康得新2015年至2018年年末在北京银行的账户余额均为0元,存在虚假记载,以及康得新同期虚增利润约115.3亿元。

一句话总结,北京银行因未尽到资金监管职责,为康得新财务造假创造了便利空间。

在这起案件过后,北京银行虽然未被直接处罚,但其现金管理业务遭到很大的诟病。

2020年12月23日,北京银保监局对北京银行开出罚单,原因是北京银行下辖西单支行“违规出具与事实不符的询证函回函、违规出具与事实不符的存款证明、内部控制存在缺陷”,以及北京银行“现金管业业务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通过这张罚单不难发现,这些问题与康得新财务造假案有相似之处,二者之间可能有一定关联。

最终对北京银行罚款359万元,并对戴炜、林袁等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罚款。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被罚款的戴炜,就是上个月刚接手北京银行的新行长。

回到现在,至今浙江中泰创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泰创赢”)遭受到的投资损失并未得到补偿,因此要求康得新赔偿投资差额51.47亿元以及佣金、印花税等相关费用。

在该案件中,北京银行西单支行和北京银行分别被列为第二被告和第三被告,同时被要求承担连带及赔偿责任。

51.47亿元可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了,按照最糟糕的情况,北京银行如果全部赔偿,相当于要把2024年五分之一的净利润拿出来。

不过,北京银行对此回应,经初步评估,该案件对北京银行本期利润或后期利润不会产生实质影响。

利润虽然不一定会被影响,但北京银行的内控问题实实在在地再次被摆到桌面上。

自2021年起,北京银行就累计收到超140张罚单,累计罚没金额约1.04亿元。

仅2023年,因房地产类业务违规等问题 ,北京银行就被罚款 4830 万元。

在这个月,北京银行南昌分行、支行、相关负责人,又因为贷款管理不到位、违规调整等问题,被江西监管局合计罚款约290万元.

可以说,北京银行在内控管理上屡罚不止。

曾经作为城商行中的“领头羊”,北京银行如今却陷入了重大诉讼事件的漩涡,与此同时,其内控问题也有待进一步强化。这两大问题相互交织,最终带来的严重后果,实际上是北京银行的声誉受损?

银行本身就是一个依靠市场信任吃饭的行业,自身声誉不佳,影响的是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

站在客户与合作伙伴角度来讲,他们对银行的信任是建立在银行良好的声誉之上的,如果银行频繁出现在重大诉讼纠纷和内控漏洞,客户可能会对银行的资金安全、服务质量产生担忧,从而考虑转移存款或者减少业务往来;合作伙伴则可能对银行信誉和稳定性产生怀疑,进而影响双方的合作关系。

信任可以说是银行的市场竞争力重要部分,北京银行如今面对的信任难题,可能就是自身从城商行一哥位置滑下来的原因之一。

现在戴炜成为了新行长,自身在内控上也受到过处罚,接下来,能不能通过“新官上任三把火”的锐气,果断出手解决北京银行长期悬而未决的内控不足问题,外界对此还多抱有期待。

老将戴炜上阵,业绩压力有望逆势“突围”?

如今戴炜的压力并不小,除了内控问题需要改善,也面临着业绩下滑的压力。

根据天眼查APP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北京银行实现营收171.3亿元,同比下滑了3.18%;实现归母净利润76.72亿元,同比下滑了2.44%。

营收与净利润实现双下滑,这并不是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老实说,北京银行有这样的成绩并不让人意外。

2024年财报公布时,北京银行实现营收同比增长为4.81%,为近四年最高;但与此同时,北京银行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为0.81%,为近四年最低。

近四年最高增长却创下了最低利润,很难不给人一种盈利已经到达“天花板”的感觉。

一季度的业绩下滑,实际上是2024年“增收不增利”趋势的延续。

从盈利能力指标上,我们也能一窥究竟。

2022—2024年,北京银行净息差分别为1.76%、1.54%、1.47%;ROE分别为9.60%、9.32%、8.65%。

从数据来看,北京银行的盈利能力在逐年下降,尤其是2024年1.47%的净息差,低于行业1.55%的平均水平。

一边是业绩不断下滑,一边是盈利能力持续下降,这时我们不禁疑问,北京银行到底怎么了?

从财报中不难发现,北京银行业绩增长上不去,主要是由于过度依赖净利息收入。

2024年,北京银行利息净收入为519.10亿元,占全全行营业收入的74.25%,非息收入占比在25%左右。

如今的城商行一哥江苏银行的非息收入占比基本维持在30%左右,城商行中增长较快的宁波银行,其非息收入常年保持在在30%以上。

在过去一年里,江苏银行14.83%的非息收入增长成为了一大亮点。

也就是说,如今业绩保持增长较好的城商行,并非单纯地依赖净利息收入来保持业绩增长,在如今低利率环境下,业务多元化发展,才是稳业绩的关键所在。

就在5月20日,LPR均下降10个基点。

这也意味着银行将迎来新一轮的净息差收窄压力。

对于北京银行而言,倘若不能进一步推进非息收入增长,恐怕也意味着将迎来更大的业绩下滑压力。

值得肯定的是,北京银行在风险把控上,做得很好。

2024年,北京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降至1.31%,较年初下降了1个基点,低于行业1.50%的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北京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为208.75%,虽较年初的216.78%有所下降,但仍远高于监管要求,整体风险抵御能力依然较强。

不过,与江苏银行0.89%的不良率和宁波银行0.76%的不良率相比,北京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而且北京银行的关注类贷款有所增加,其占比从年初的1.78%上升至1.79%,增加了37.89亿元。

关注类贷款作为正常贷款与不良贷款之间的“缓冲带”,一旦外部环境变化或企业自身经营出现问题,这类贷款很容易转化为不良贷款。因此,关注类贷款的增加暗示了其资产质量可能面临一定的风险,这也意味着北京银行不良贷款存在“变脸”可能。

从安全性指标来看,截至2024年末,北京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06%和8.95%,较上年末分别下降了0.31个百分点和0.26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已经连续第三年下降,2021年该指标曾达到9.54%。

这一连续下降趋势可能表明银行在应对潜在风险时的缓冲能力有所减弱,同时也可能限制其未来的业务扩张能力。

在当前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下,银行需要保持充足的资本来应对不确定性,而北京银行这一指标的持续下降,可能会引发市场对其长期稳健发展的担忧。

所以说,现在北京银行迎来了“水逆”时刻,新行长戴炜的上任,让外界对北京银行多抱有期待,希望接下来在戴炜的带领下,北京银行能够再度重回城商行“一哥”位置。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标签: 北京银行
康得新“旧案”重提,北京银行迎来“水逆”时刻?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