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
上午10点。
和刚开始公布的时间相差了一个月。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总算来了。
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
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
好消息是:
虽然增长势头进一步降低,但“二孩”生育率上升了1.35%,人口红利依旧。
虽然16至59岁适龄劳动人口相比2010年减少了4000多万,但规模依旧达到了8.8亿,其中还有2.18亿人受过高等教育。
坏消息是:
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超过了2.64亿,上升了5.44%。
而我们更关心的男女失衡问题略有改善:
中国男性比女性多出了3490万。
性别比例达到了105.07。
①
人口负增长
工业化就是“避孕药”?
日韩不愿意生孩子我们早已有所耳闻。
日本是东亚五国最早进入人口负增长的国家。
2010年。
日本人口峰值达到1.28亿,仅仅5年之后人口就减少到了1.27亿人,5年时间日本就失去了近百万人口。
2020年。
日本出生人口为87.2万人,出生率0.69%,降至历史最低。
而此时。
日本儿童数量连降40年,65岁以上人口比例居高不下,现在每年死了的人比生出来的人多。
与之相对。
2020年。
韩国出生人口数量为27万,死亡人口数量为30万,人口总数减少了3万人,继日本之后,正式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
虽然和疫情有一定关系。
但就算踢除了疫情影响,韩国人口依旧是负增长。
2021年。
韩国出生率0.64%,正式进入负增长时代。
网络上甚至有了:
最后一个韩国人将在2750年死亡的传言。
与此同时。
美国人生育率也跌到了百年最低。
而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
包括德国、意大利、波兰、克罗地亚、捷克、罗马尼亚、匈牙利、斯洛文尼亚、立陶宛、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塞尔维亚、拉脱维亚、爱沙尼亚、黑山在内。
欧洲地区几乎都亮起了红灯。
对于我们来说:
2020年出生人口为1003.5万,“眼看着”就到了每年1000万人自然死亡的“临界线”。
由此可见人口负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一种“通病”。
经济越发达社会化分工越充分。
随之而来的结婚率越低、离婚率越高、出生率越低的同时老龄化自然也越来越严重。
那么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生呢?
原因有很多。
由全球共有的原因——工业化就是避孕药。
一是教育把育龄大幅延后。
二是“鸡娃”的成本太高。
三是互联网的“无孔不入”让社会更加透明,大家对于结婚的需求和迫切性都没那么高了。
也有东亚特色。
虽然儒家文化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刻在骨子里。
但年青一代本来就出生优渥。
看着这个越来越内卷的社会无能为力也就罢了,还对下一代也要重复这样平庸的人生充满了恐慌。
于是。
年轻人从无力变成了自嘲。
从三抛变成了五抛。
②
数据背后
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但人口暴跌不可避免正在造成一个又一个社会性问题。
养老金首当其冲。
当适龄劳动人口越来越少,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养老金必然会出现缺口。
养活不了那么多人。
老人们就得自己去上班。
想想隔壁的日本,超市、商场、出租车,到处都是老人,就可见一斑。
当然。
以前我也想过尽快挣够“养老”的钱,自己养自己还不行吗?
可能不行。
在这个35岁就被职场嫌弃,只有10年打工岁月的我们很难挣够足够的钱不说,跑不跑得嬴通胀也是个问题。
也就无怪乎各地都在变着法子“鼓励”生育。
携程网创始人、人口经济学家@梁建章 甚至直接提议,“生1个孩子奖励100万”。
然而。
这又会涉及到合理性、公平性、可行性等一系列问题。
挑战摆在这里了。
我们再来聊聊机遇。
鸡娃这个词最近很火,《小舍得》的火爆更是把它放到了显微镜下。
甚至有人总结出“鸡娃”的成本,北上广深一度高达200多万。
这样的压力下二手平台俨然成了一个“乌托邦”。
鸡娃的成本能省则省。
而我们选择二手平台的原因还不是因为市场上的产品性价比太低了吗?
或许。
在这里也能诞生一家市值千亿的“小米”。
另一方面。
现在的年轻人谈婚色变、习惯了躺平丧、焦虑。
2.4亿单身“后浪”一度把钞票花在了游戏、追星、社交、宠物和个人兴趣上。
还不是因为现在谈恋爱的成本太高了,而当下的婚姻制度也越来越像是“名存实亡”。
当然。
我们从不怀疑这个世界依旧还有那么一些重感情,向往家庭生活的人。
问题是这样的人在乌烟瘴气的两性话题中根本就无法预见彼此。
或许。
这里也需要一个比陌陌、微信、世纪佳缘更走心的社区。
养老这一块。
2017年。
普乐园养老院就已经与阿里展开了合作。
腾讯、小米、京东、58同城等互联网企业也陆续进入养老产业,其着力点或是软件产品、智能硬件、或是AI、云服务等,多点布局。
更别提未来可期的“智慧医疗”。
当老人有了一定的保障。
单身人群有机会找到对象。
生儿育女的成本进一步降低。
人口负增长这件事对我们来说:
或许。
还有很远。
③
后疫情时代
世界秩序重启已成必然?
知根知底之后。
我们也有必要看清这个世界的大环境。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中国疫情开始于2020,也结束于2020。
但对于这个世界:
2021它才刚刚开始。
当我们深陷疫情的时候。
我们也曾“仰望”过印度。
但这一次看着一度疫情全面失控。
氧气短缺、柴火“走俏”,医疗设施陷入瘫痪,政府没有有效措施,医疗专家声称疫情“无害”,莫迪还在忙着拜神和选票……
我们能说什么呢?
就算如此。
印度还不忘跑到G7上给我们添堵?
可见他们被美国“PUA”之深。
而这时美国持续了10年、3位总统的对华策略也越来越“不要脸”,“遥控”着蔡小姐也就罢了、送用人大闹香港之后,还对新疆不怀好意。
这一次与华为的交锋。
虽然“芯片断供”确实让华为的日子很不好过,一度出卖了荣耀“求存”。
为了激化贸易战“煽风点火”,每年花3亿美元抹黑我们不说,自家的实体经济深陷疫情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就算这样。
美国依旧没有把华为伤筋动骨,在它“去中国化”的同时,我们也正在加速“去美国化”。
另一边。
苏格兰还在闹独立。
法国又一次酝酿着内战。
当此之时。
2019年。
我们的社会消费品总额就已经超过了40万亿元,正式超越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品零售市场。
国家发改委表示:
中国将超越美国成全球最大消费市场。
我们的人口红利仍在,市场、需求和数据独一无二。
欧美还在玩它们制霸世界的“老一套”。
而我们。
坐拥14亿人口。
拥有这个世界最大的消费和供需市场。
是不是该“站”起来了?
最后。
我们再聊几句。
无论是疫情、人口、打压,还是世界格局。
一切打不倒我们的。
必将使我们更加强大!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