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的“黎明”静悄悄!


6月30日。

没有发布会、没有敲钟仪式、没有任何庆祝活动。

滴滴静悄悄在美国上市。

首次公开募股筹集了44亿美元。

估值最高时高达730亿美元。

7月2日。

网信办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根据相关法律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

为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工作,防范风险扩大,审查期间“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户注册。



7月3日。

舆论哗然。

滴滴很快“辟谣”。



7月4日。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通报称,根据举报,经检测核实,“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

被“勒令”下架。



晚间。

滴滴表示:

已经暂停新用户注册。

并将严格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下架整改。



滴滴上市“静悄悄”?

5月14日。

滴滴刚被交通运输部等八大部门联合约谈,要求正视问题并开展整改,但这并不阻碍滴滴上市的步伐。

6月10日。

滴滴正式向美国证监会递交了上市招股书,计划以“DIDI”为股票代码于纽交所挂牌上市,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华兴资本担任其承销商。

业内传闻。

滴滴估值可能高达700亿美元。

20天后。

滴滴“低调”上市。

没想到还是引起了轩然大波。

上市本来是一件喜事。

按照创投圈的惯例,上市敲钟会请到大批投资人、用户、员工、媒体齐聚一堂见证这一高光时刻。

就像同一天在港股上市的奈雪一样。



只是相比于奈雪的“热闹”。

滴滴冷清得极其“不自然”。

毕竟。

2012年。

7月10日。

滴滴的前身“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才刚刚成立。

9月9日。

滴滴在北京上线。

自从天使轮拿到了80万、上线后3个月就拿到了300万美元开始。

上线9年。

滴滴在一级市场已然融资23次。

融资金额超过230亿美元。

投资方除了中资还有外资。

其中软银愿景基金持股高达21.5%,投票权21.5%;Uber持股12.8%,投票权12.8%;腾讯持股6.8%,投票权6.8%。


@虎嗅


充足的“火力”支持。

让滴滴无往而不利。

不仅在3年之后“吞并”了大它3个月和它旗鼓相当的“快的”。

2016年。

滴滴又吞下了“优步中国”。

从此独步天下。

截至目前。

滴滴全球年活跃用户4.93亿、司机总数1500万人,日均单量超过4100万、年交易总额突破3410亿。

已然是名副其实“全球最大的移动出行公司”。

其营收主要来自于网约车、出租车、代驾和顺风车等国内出行业务,国际业务以及其它。

国内业务占比约94.3%。

而在全球范围内。

滴滴已经在15个国家的近4,000个城市、县和城镇开展业务。

2018年、2019年、2020年滴滴调整后息税前利润分别为-2.74亿元、38.44亿元和39.6亿元,2021年一季度就达到了36.18亿。

也就是说:

2019年。

滴滴的国内出行业务就开始盈利了。

而现在的滴滴已经不只是一个打车平台?

滴滴正在试图把自己建设成一个包括共享出行、汽车解决方案、电动出行和自动驾驶在内的“移动出行帝国”。

滴滴自动驾驶公司首席运营官孟醒曾放出豪言:

到2030年。

滴滴出行计划通过其网约车平台运营超过100万辆自动驾驶汽车。

前景一片“大好”。

那滴滴为何又要“偷偷”赴美上市呢?

一方面是因为滴滴的运营风险太大。

招股书提到,司机经营许可证、监管、法规的缺失以及数据隐私的泄漏,都是滴滴的重大风险因素,容易给滴滴带来重大且致命损失。

蚂蚁金服作为“前车之鉴”。

滴滴“等不起”也“等不及”。

因为现在的滴滴已经触及到乘客、司机利益和社会安全的底线。

另一方面应该是因为滴滴的董事席位和机构股东成分太过复杂。

相比于A股或港股。

占据话语权的资本显然更倾向于美股。

只是这样一来。

滴滴还算是中国的么?


@新浪财经


滴滴下架“一地鸡毛”?

上市首日。

滴滴市值高达5000亿。

很显然是乐见其成的。

但是此后。

受到舆情影响。

滴滴的市值曾一度“蒸发”500亿人民币。



由此可见。

资本这玩意儿虽然“自成一派”。

但它始终无法离开市场舆情和群众基础。

7月2日。

网信办就因为“防范风险扩大”,审查期间要求滴滴停止新用户注册。

这就说明滴滴“生米煮成熟饭”的行为已经存在一定的风险。

7月4日。

网信办根据举报检测核实,进一步证实“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问题。

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

这已经 不是“不信谣,不传谣”这种简单的是非问题了。

要知道:

2016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网络安全法》就有规定: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在境内运营中收集和产生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应当在境内存储。

因业务需要,确需向境外提供的,应当进行安全评估。

2020年。

十二个相关部委联合制定了《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中规定: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采购网络产品和服务,影响或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应当进行网络安全审查。

2021年。

全国人大常委通过了《数据安全法》也曾有过规定:

任何组织、个人收集数据,应当采取合法、正当的方式;并应当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目的和范围内收集、使用数据。

同时。

正在拟定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个人信息,不得从事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和处理个人信息达到国家网信部门规定数量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将在境内收集和产生的个人信息存储在境内。

确需向境外提供的,应当通过安全评估。

境外的司法或者执法机构要求提供存储于境内的个人信息的,非经主管机关批准,不得提供。

很显然。

在这里滴滴在一定程度上很可能没有按照相关法律规定。

那么。

滴滴必然存在一定的“个人信息安全”系统性风险。



况且。

最近几年。

滴滴被约谈;

滴滴限期整改;

滴滴疑似大数据杀熟……

等问题频频上热搜。

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

滴滴或许只是一款打车软件,但滴滴却不这么想。

作为全球最大的移动出行服务平台。

共享出行、电动汽车、自动驾驶。

滴滴现在做的远不只是单纯的连接“司乘”提供打车服务。

滴滴平台不论是用户还是司机都是实名制认证,并且需要绑定银行卡或者其他支付APP,这类信息无论哪种数据出现“被盗”,都会直接造成“个人信息安全”。

问题再大一点。

滴滴还能“监测”到国家部门的工作雏形规律。

滴滴对此却不避讳。

一度被当成宣发软文。


@伏牛男神A


这在美国主动挑起的“贸易战”“科技战”背后。

滴滴不就是在“授人以柄”吗?

况且。

2020年。

美国国会参议院批准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案》要求:

外国发行人连续三年不能满足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对会计师事务所检查要求的,其证券禁止在美交易。

不经内部审查。

已然通过美国审查。

这让我们如何“相信”滴滴?

更何况在2019年后的多起安全事故以来,安装了摄像头的“司乘”一直是被平台监控的。

但结果。

却是“司乘与平台”之间三方的信任都降低到了冰点。

对于滴滴这种平台。

想要盈利?

无非是:

第一、提高佣金;

第二、降低补贴;

第三、提升营收空间。

谁都知道提高营收空间对你对我对彼此都好。

但在“横向发展”上滴滴早已陷入了“融资补贴→抢占市场→涨价赚钱”这种先给一点甜头再竭泽而渔的循环。

也因此只能在佣金和补贴上做文章。

大数据杀熟也就罢了。

滴滴还“杀”起了司机。

系统派单“看人下菜”。

平台与司机“二八分成”也就罢了。

抽成比例一度高达30%。



滴滴“跌倒”之后?

滴滴“上市既下架”这件事。

显然不是166字的“真诚反省”就能解决的。

它很可能会像阿里巴巴“反垄断”一样,成为“数据安全”的那只出头鸟。

7月5日。

网信办再次发布公告。

正式对6月11日于美股上市的“Boss直聘”、6月22日拥有“运满满”和“货车帮”于美股挂牌的满帮集团启动网络安全审查。



虽然上半年共有29家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

但Boss直聘、满帮集团、滴滴出行却比较敏感。

尤其是滴滴。

不声不响玩了一出“暗度陈仓”。

其居心更加可疑。

更何况:

数据安全的问题已经上升到了“大国博弈”。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



3月。

华尔街日报引述知情人称:

因为担心摄像头收集敏感数据,中国政府已开始限制军方人员和重点国企员工使用特斯拉,部分机构要求员工不得驾驶特斯拉上班,以及禁止驶入敏感企业的住宅小区。

5月。

特斯拉官宣:

已在中国建立数据中心,以实现数据存储本地化,并将陆续增加更多本地数据中心。

接下来,所有在中国大陆市场销售车辆所产生的数据,都将存储在境内。

滴滴这一出。

但凡美国政府有什么不合理的要求。

岂不是让我们之前的努力前功尽弃。

从洗衣粉、白头盔和栽赃新冠起源这件事情上来看。

漂亮国只会“恃强凌弱”。

可不知什么叫做“武德”。

那么。

滴滴“跌倒”之后其它网约车平台有没有机会“吃饱”呢?

机会肯定是有的。

不过在网约车这一块,作为“工具”的它们很可能没有那么多的“用户黏性”,烧钱砸市场虽然见效比较快,但滴滴烧了上千亿还是有打车软件前赴后继。

网约车行业的“网络效应”实在太差了。

想要垄断之后“割韭菜”是是不存在的。

毕竟。

通过佣金补贴等方式邀请更多的司机入驻优化打车体验,通过更好的体验吸引更多的乘客,越来越多的订单又会吸引更多的司机加入。

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

但这种“良性循环”的作用面太窄。

一旦平台停止优惠政策。

又或者其它平台拥有更好的政策。

和平台之间连“雇佣”关系都算不上的司机自然不会有任何留恋。

至于乘客。

哪个平台更加优惠?

更不会有心里负担。



所以在这种偏“工具化”的应用场景里。

也难怪一些平台要么佛系熬出个未来。

要么狼性烧钱融资尽最大可能占领市场之后变相“涨价”。

但也不是说网约车平台一定没有未来。

至少在可见的未来。

当自动驾驶普及。

网约车行业就能摇身一变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变成科技型产业,从此不需要“司机”、抑或只需要很少很少的司机。

不过。

那些前赴后继的网约车平台想要熬到这一步。

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但这不妨碍他们在各自的城市“呼风唤雨”。



最后。

我们再聊几句。

在滴滴“授人以柄”这件事情上。

我们希望滴滴搞清楚一点:

不管滴滴的未来有多大、蓝图有多宏伟、布局有多精巧。

它始终需要记得它的根在中国。

我们可以没有它。

但却却离不开我们。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标签: 滴滴
滴滴的“黎明”静悄悄!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