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断网恐怖的?
那一定是断电。
毕竟。
网络虽然是精神食粮。
但电却是空气。
近日。
随着东北限电冲上热搜。
截至目前。
广东、浙江、江苏、青海、宁夏、云南、广西、四川、河南、重庆、内蒙古等全国16个省份均已积极采取限电限产等能耗措施。
①
限电“众生相”?
▽
这次限电之所以引发这么大的舆论波动?
主要是因为尽管往年也出现过类似情况。
但“开二停五”、“限产90%”、“几千家企业停电限产”这些剧情前所未有。
而它已经波及到了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最早。
5月。
《财新》周刊就做了一个专题《新一轮电荒从何而来?为什么会常态化?》,但却未进入公众视野。
7月。
高层会议明确要求,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8月17日。
发改委印发《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因为上半年能耗强度不降反升,将青海、宁夏、广西、广东、福建、新疆、云南、陕西、江苏等9省归为一级预警。
9月11日。
@国网辽宁电力 就因为电网供需形势趋紧,短时间内存在电力供应缺口发布《关于辽宁省2021年迎峰度夏实施有序电的通知》。
9月15日。
江苏省部分地区实行限电政策,时间暂定15天。
9月16日。
发改委印发《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
在“能耗双控”目标的压力下,部分地区宣布严控能耗,实行用电降负荷,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对重点用能企业限电限产。
9月18日起。
广东省开始执行每周“开二停五”的有序用电方案,
9月22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近期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也面临疫情散发、大宗商品价格高企等挑战。
同一天。
有多家上市公司先后发出公告称:
由于供电紧张,为响应当地“能耗双控”的要求,上市公司本身或旗下的子公司的生产线临时停产。
9月23日。
沈阳市苏家屯区、于洪区、铁西区、浑南区、沈北新区等区域出现了限电情况,根据区域的不同,限电时长从4、5个小时到8、9个小时不等。
同一天。
国网吉林、国网通化分别于当天晚10时左右发布通知。
为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按东北电网指令,吉林电网于当天16 时37分采取限电措施,全省 9 个市区均执行了限电;部分用户停电,恢复供电时间待东北电网通知。
这两则通知目前已经删除。
9月24日。
辽宁澎辉铸业有限公司因突发限电,导致排风系统停运,发生高炉煤气中毒事故。
9月26日。
吉林市新北水务有限公司曾在微信公众号上发文称 “按照国家电网要求,将执行东北电管局和吉林省能源局有关有序用电的精神,不定期、不定时、无计划、无通知停电限电,此种情况将持续到2022年3月份,停电、停水变为常态 ”。
次日。
该公司因通知措辞不当、内容不准确,给相关用户和公众造成误解向相关用户和公众道歉。
同一天。
有媒体记者联系了国家电网客服工作人员,对方表示:
实际上东北地区已经首先对非居民执行了有序用电,但是在执行后仍存在电力缺口,目前整个电网有崩溃的危险,才采取了对居民限电的措施。
9月27日。
国网上海就网传《9月27日-10月3日上海计划停电通知》帖子作出说明。
这只是正常计划停电公告。
同一天。
国家电网表示要坚决守住民生、发展和安全底线,最大可能避免拉闸限电。
当天。
人民日报就看不下去了。
②
限电“阴谋论”?
▽
9月24日。
就有人说这一波大停电是打着碳中和的名义输出通胀。
9月25日。
也有人在《世纪大通涨中,一场金融战打响了》中强行解释:
这是一场大国对赌,赌谁先熬不住。
是国际资本先熬不住我们的减产,大宗价格被打爆?
还是我们先熬不住减产带来的供应紧张,进一步短期推高大宗价格?
是西方先熬不住我们的减产抬价,被我们狠狠输出通胀?
还是我们先熬不住减产危机,上游通胀传导到下游,引发国内通胀?
既是对赌,就必然有代价。
代价就是——在这场对赌中,中小企业的日子一定不太好过。
9月27日。
消费日报社旗下账号时代商业周刊表示,中国限电是对美国的反击,美国休想再薅我们的羊毛。
但其实这次限电也并非都是为了配合去年我们提出的“双碳战略”。
2020年。
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但其实早前。
2015年。
十八届五中全会就提出了“能耗双控”,目的是节约能源、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倒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绿色发展水平。
此外。
“能耗双控”也能更好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2019年。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完善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形成机制,从明年1月1日起,取消煤电联动机制,将现行标杆上网电价机制,改为“基准价+上下浮动”的市场化机制。
基准价按各地现行燃煤发电标杆上网电价确定,浮动范围为上浮不超过10%、下浮原则上不超过15%,具体发电企业、售电公司、电力用户等通过协商或竞价确定,但明年暂不上浮,特别要确保一般工商业平均电价只降不升。
还有就是:
部分地区念歪了经。
误把碳达峰前的10年理解为“攀高峰”的时间窗口,抢着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
其耗能不减反增。
再有就是:
在全球通胀的大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大涨已是不争的事实。
从8月中旬开始。
动力煤期货价仅1个月时间涨幅高达50%,沿海八省电厂煤炭库存快速下降,可用天数降至仅余10天,库存水平非常危险。
战略上有“双碳”和“能耗双控”战略;
再加上高耗能产业因为疫情回流国内造成部分地区的“虚假繁荣”;
煤炭价格上涨电价又不能波动过大。
于是。
就造成了现在这般“赶作业”的窘境。
③
限电“那些事”?
▽
要知道:
我们目前发电装机总容量高达22亿千瓦,约为美国的两倍,这样的发电总功率用来支持约为美国70%的中国GDP,即使考虑到它的制造业占比很大,也有很高的操作空间。
但与此同时。
我国的火电发电量占比超过了73.23%,核电的发电量有限,新能源发电又未必能够及时填缺补漏。
这才造成了当下的局面。
对比欧洲。
过去一年。
欧洲天然气整体上涨了5倍,电力价格也普遍涨了3~5倍。
我们却几乎没什么感受。
但本轮限电受人诟病的是:
有些地方、企业并未提前与居民、企业沟通,也并未沟通何时能恢复供电,以至于很多人居民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差点酿成惨剧。
当然。
这也和我们的电力使用分配基本由行政权力统筹,在一定程度上和市场经济的对接不足有一定关系。
但这次限电也不完全是“坏事”。
至少。
部分人就已经开始关心起了“煤炭”和“东北的产业结构”。
这里有一点我们需要反思的是:
疫情之下。
中国几乎是唯一的“世界工厂”,明明全世界都求着中国出货,结果中国产品的价格愣是提不上去。
结果我们忙活来忙活去。
只赚吆喝不赚钱。
当然。
这也和我们处在全球产业链“制造和组装”那一环有关,脏活累活都是我们,数钱的却不是高通就是苹果。
这或许也是有关部分下定决心整顿中国制造业的原因。
限电。
只是最表面挤破的那层脓疮。
这次的限电事件除了提醒我们应该尽快调整能源结构和促使制造业升级之外。
或许。
我们更快能够做的,也能看到效果的?
就是以这次限电事件为起点,尽快告别发电和用电的粗放时代。
最后。
我们再聊几句。
或许在当下大多数人最多也只是在除夕夜那天经历过几次停电事故。
限电这种时间也像是上个世纪才有的顽疾。
但其实限电年年都有。
只不过大多是工业用电。
而这一次东北的限电事件。
刚好揭开了能源转型真正的伤疤。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