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师傅“持证上岗”,就问你怕不怕?

出品©一笔封禅

作者@何鲸洛

4月13日。

康师傅老坛酸菜方便面重返超市货架登上热搜。

康师傅客服称:

只有四家工厂生产的老坛酸菜面涉及插旗菜业,四家工厂的产品全部下架而且目前没有再生产方便面,其他工厂生产的老坛酸菜面可以正常食用。

3月16日。

由于嵩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对康师傅(昆明)方便食品有限公司的老坛酸菜产品进行了全面检查,并没有发现来自315晚会曝光企业的酸菜包。

最终结果是建议康师傅公司展开自查、从严控制原料进货、加强日常监管。

康师傅的老坛酸菜方便面因而能重新售卖。

3月底。

昆明地区重新上架的老坛酸菜方便面,就已经附带嵩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行政建议书》,以及酸菜供应商的检测报告。

但至今。

销量没有好转。

康师傅“持证上岗”?

不到一个月前。

央视315中曝光插旗菜业的“土坑酸菜”想必还在让人反胃。

当时。

@康师傅 的回应是:

湖南插旗菜业有限公司向江门、武汉、西安、新疆的共 4 家工厂提供酸菜," 我们已终止其供应商资格,取消一切合作,并启动对相关产品的下架回收 ",积极配合监管部门的调查与检测。

只是用户情绪很快就反映在了股价上。

3月16日。

康师傅迎来暴跌。

截至当日午盘,康师傅控股暴跌13.56%,报11.98元/股,半日损失106亿港元(约合86亿人民币),按零售价2元一包的普通袋装方便面计算,这相当于蒸发43亿袋。

这一次康师傅“持证上岗”,企图在权威机构的背书下“自证清白”,想要重获消费者信任?

但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

4月12日。

@AI财经社 做了一次调研。

我们不知道以上3万人中有多少“真实”的数据?

毕竟。

在AI财经社在该话题下的热门微博评论就“经典”多了。

相关机构的背书固然能够帮康师傅挽回一点“颜面”,和那“脆弱”的信任感。

但是一想到老坛酸菜就想到“脚丫子”的恐怖,却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消除的。

毕竟。

这种东西作为“行业惯例”早在15/16年就曾有过预警。

只是康师傅、统一这些大厂显然当成了“耳旁风”。

当然。

如果康师傅就此一蹶不振?

也绝不只是因为老坛酸菜。

康师傅“屡教不改”?

2017年。

康师傅因为“地沟油”事件被赶出台湾。

2022年。

似曾相识的一幕在国内发酵。

3月28日。

康师傅控股发布了业绩公告:

数据显示,康师傅2021年实现营收740.82亿元,同比增长9.56%;净利润38.02亿元,同比下滑6.39%,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

与此同时,2021年全年方便面业务收益为284亿元,较预估的284.5亿元少了0.5亿元。

这还是在康师傅2021年起提价了10%左右的情况下。

价格还涨,收益却在下滑?

原因自然是因为康师傅的饮品见顶、新品乏力,毕竟方便面食品占其营收的35.94%。

不巧的是:

根据尼尔森资料显示,2021方便面行业整体销量同比衰退4.0%,销售额同比衰退2.7%,但康师傅销量的市场占有率为45.7%,销售额的市场占有率48.0%。

大环境之下。

土坑酸菜对老坛酸菜和康师傅无异于当头棒喝。

从1992年研发生产出第一包方便面到现在的市场龙头。

康师傅只用了20年。

就在2011年达到了历史估值的最高峰1400亿港元。

只是随后。

康师傅又丢掉了一个10年。

现如今。

康师傅的市值810亿港元。

市场低迷。

市值萎靡的同时。

是康师傅不断挑战消费者底线的食品安全事件。

2008年。

康师傅陷入“水源门”事件。

2013年。

康师傅被曝出在台湾地区橄榄油掺铜叶绿素事件。

2014年。

康师傅因生产的食用猪油使用饲料油作为原料,而遭到台湾检方的调查,但康师傅发布公告称,“涉油产品仅在台湾生产销售,大陆市场无影响”。

2016年。

南京市民举报康师傅“优悦包装饮用水”中涉嫌添加液氮,并未在包装上做标识,引发舆论争议。

2017年。

康师傅母公司顶新集团宣布“不再向台湾生产销售方便面产品,会将全部精力放到内地。”

2021年。

德尔塔毒株冲击广东之际。

康师傅方便面珠三角行销公司总经理潘某岗在给员工开会时称,“深圳有了、东莞有了、广州有了、佛山有了,就中山没有……天都不助你。”

康师傅表示记一大过。

4月13日。

对于老坛酸菜重新上架。

康师傅上海地区业务员称:

老坛酸菜方便面已在上海重新上架而且卖光了,仓库都空了。

两相对比。

这些话是不是“异曲同工”?

食品安全病入膏肓?

陆陆续续。

从2002年的苏丹红到2012年的地沟油。

从2008年的三鹿奶粉到2022年的老坛酸菜。

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真的太多了,每一年一度的315都玩出了“新的花样”,只是结果?

那个毁30万婴儿的三鹿董事长,获得三次减刑之后,2027年就可以出狱。

那个把老坛酸菜和方便面行业推入“土坑”的董事长只是深表歉意。

涉事企业的反应更加“敷衍”。

一句积极配合调查。

一句深表歉意请公众监督。

似乎就完了。

为了减轻影响。

甚至拉着相关单位下水“背书”。

这样的事情太常见了。

只是这些国内外企业给消费者造成的心理阴影不会退却。

至今。

中国人依旧不信任国产奶粉。

想必很多人除非没得选也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老坛酸菜避之不及。

幸好。

消费者还有机会在315吐露心声。

只是1991年315开始年度化后,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依旧前赴后继。

要知道:

每年的315都曝光了不少不良商家,但这只是已经发现问题的典型,还有更多的不良商家隐藏在幕后。

被曝光的被革令停产整改;

没被曝光的继续坑蒙拐骗。

而且。

打草惊蛇之后想必一些精明的商家将会更加隐蔽。

消费者要的不是一时的热度,跟着骂两句一解心头之恨,然后继续跟着那些澄清、道歉、整改后的企业“开盲盒”。

315是打假日。

不应该沦为“一日游”。

食品安全问题的核心在于:

国内的食品安全标准太大,处理力度太轻,执行不严格,资本家充次造假完全没有心理负担。

指望它们能够良心发现,至少在现在是不现实的。

但我们只能期待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

既然官方暂时治不了这些企业。

但愿消费者不要太快忘记自己的立场。


最后。

我们再聊几句。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

像是食品加工这种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特别是有前科的企业,更应该从严监管。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标签: 康师傅
康师傅“持证上岗”,就问你怕不怕?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