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京东云百川入海

作者:叶蓁

原创:深眸财经(chutou0325)

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已成必然趋势。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显示,我国的数字经济规模在16年时间里增长了15倍,至2021年达到39万亿元。中国信通院进一步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数字经济将会维持年均约9%的增速,2025年数字经济规模将超过60万亿元。

在此大背景下,企业拥抱产业数字化的热情更高,需求更旺。如何通过数字化加速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产业联结、生态融合,亦是互联网巨头们探寻业绩增长机会的重要着力点。

京东云对产业数字化有着更深彻的思考。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云事业群总裁高礼强曾提出:“产业数字化的下一站,是数智供应链。”

京东云发布的业内首个《数智供应链白皮书》,则道出数智供应链的三个要素,通过“数智创新、产业链接、可持续发展”实现“更高效”的核心目标,是为产业数字化“最大公约数”。这意味着京东云正以数智供应链能力为优势,以全链路视角洞察全产业链需求,驱动企业韧性增长。

1.疏淤浚深,更懂企业的云

电商发展20年,产业逻辑已发生巨大变化。消费者从过去的被动接受需求,发展到如今的主动塑造需求,企业顺势而为,从过去的先生产再销售,发展到如今的先搜集需求再定制生产。 

在消费者个性化需求面前要找出共性,指导生产,既要离产业近,更要离消费者近。京东云根植自身零售、物流、金融行业,天生具备这两大优势。 

以2022年“618”为例,5月31日至6月18日,京东618累计下单金额超3793亿元,创造了新的纪录。作为京东618的技术基石,京东云承载了全球亿级消费者和百万级商家间的流量访问、交互、交易,处理了数以亿计的订单和物流包裹。 

京东物流更是实现了基础设施全覆盖。截止到2021年末,京东物流经营超过1300个仓库、7200个配送站,其来自外部客户的收入占比在2021年首次超过51%。 

京东有千万级SKU、万亿成交量,叠加京东物流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让京东具备感知消费者需求趋势变化,进而助推企业全然应对的能力。 

京东云疏淤浚深,从推进智能制造入手,走出了一条以数智供应链为核心的重实践路线。 

比如家居品牌尚品宅配在向全国扩张过程中,一心想要打破“家装区域化”和“规模化”的魔咒,这就需要仓储和配送等后端供应链跟上扩张脚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京东云为尚品宅配提供了一整套数智供应链体系,包括设计平台的构建、数智化云服务的应用、供应链的构建。在京东智能仓储系统和发达物流网络支撑下,尚品宅配在快速抢占各地头部装企资源的同时,同步在各地建立半径不超过200公里的供应链网络。 

尚品宅配与京东云的合作不止于此。尚品宅配超过3000+个SKU将集体进入京东前置仓,进一步强化尚品宅配赋能装企的能力;京东供应链千万级SKU的加持,不仅放大尚品宅配的规模效应,还让消费者拥有更多选择。 

除了在供应链上发挥重要作用,京东云还在调度企业生产产能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从建立需求到生产制造,助力区域就业。 

常州的格力博就是典型案例。格力博是一家生产园林电动工具的公司,此前产品主要销往海外,在欧美割草机市场占据着27%的市场份额。疫情开始后格力博加大在国内市场的布局力度,但由于对国内市场了解优先、供应链也有所欠缺,扩张并不顺利。 

由京东云、智云天工、常州移动共同打造的“超级虚拟工厂”,帮助格力博打开了上述局面。这个超级虚拟工厂其实是个工业制造云平台,融合了5G和AI技术,提供智能新品孵化、智能生产、智能供应链三大核心解决方案。 

借助虚拟工厂,以及京东云提供的智能新品孵化平台SaaS产品,格力博精准定位洗拖一体机这一细分市场,在短短几个月内接到5万余台订单,4个月成功消化格力博2.8亿剩余产能。这种通过分析消费者需求指导产品生产的模式,正契合了当下电商发展趋势。 

显然,京东云数智供应链有效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增强竞争力。这也印证了《数智供应链白皮书》中提到的观点——相较于传统供应链上下游之间往往存在资金、信息、物流等运转不畅和信息割裂的现象,数智供应链可以大幅减少上下游供需波动而产生的“叠加效应”,并形成基于数据驱动的供应链协同提效。 

此外,京东云还进一步帮助格力博将全国范围内的产能统筹起来,在生产制造环节降本增效。比如格力博产品的生产采取分散式订单,外壳生产留在常州本地,电水泵和电源线的产能则由苏州3家中小企业共同消化,洗拖一体机的尘杯则派给了远在广东中山的一家外贸企业。 

截至2021年底,京东云常州超级虚拟工厂接入区域内300余家工厂的30000多台设备,成功消化大量剩余产能,直接拉动就业2000余人。 

2.汇流成河,更懂产业的云

随着竞争深入,未来产业竞争必然不会停留在单一优势的竞争上,必将是整体产业效率的竞争。 

这意味着,只有将数智技术注入实体经济方可抓住高效数字化转型的先机。 

京东云理解产业,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变化,然后满足需求,实现生态开放共生提升企业全球竞争力。 

以中草药产业为例,京东云助力整条产业带实现数智升级。 

2021年,京东云服务铜川政府,打造中药材种植基地。在基地内,京东云建立起了农情基站、智能监测站、远程可视化设备、中央指控中心等一系列数字化硬件。这些硬件让溯源管控体系可视化,预警模块、管控模块,一链到底,全程监控整个中草药生长的全流程。在流通环节,京东云助力实现区块链防伪追溯模块,使生产、流通更透明。 

铜川市耀州区中医药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这条数智化供应链上,我们可以尽情释放铜川特色产业资源优势,打造铜川金银花、黄芩等中药材品牌,逐步向高品质、高知名度迈进,带动农民增收增产,践行乡村振兴。” 

通过数智供应链,传统中医药产业从田间地头直达消费者,实现智能化、信息化与品牌化升级。 

京东云不仅专注于从企业发展到生态链发展,还进一步将视线从实体经济拉长到金融生态。京东云为上下游供应商和服务商形成互信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圈,快速解决链上企业融资难题。 

以产业客户金达为例,京东云为其打造了鲜活生鲜全球直采直供B2B2C平台,运用智能数据处理系统,建立直采、运输、暂养、销售、配送全产业链智能运营体系,推动了“N+1+M”多级模式的供应链金融生态体系,以去中心化的方式,有效连接产业链和供应链,使上下游供应商和服务商高度融合,形成互信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圈,从而快速解决链上企业融资难题。 

可以说,京东云以数智技术为底座,围绕产业打造的数智供应链能力,构筑起产业数字化服务的领先优势。 

3.百川入海,更懂未来的云

中国云计算市场仍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从长远来看,云计算服务将是未来互联网企业新的增长方向,也是必争之地。 

对于行业而言,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下,云厂商除了增强底层云技术竞争力之外,更要深入与实体经济结合,把握政策发展方向,坚持长期主义。 

在政策层面,低碳、乡村与产业升级无疑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以低碳来说,不仅美国与欧盟相继提出2050碳中和,在国内,3060也成为了一项基本政策。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更是写进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京东云立足眼下,布局未来,在减碳和乡村振兴上更是有目标、有谋划,如百川入海,展现出更大抱负。 

根据京东云发布的碳中和全景图,数据中心、产业园区、产业促进,以及公司运营是京东云实现低碳减排的四大维度。通过低碳设计、绿色采购、能源管理、资源有效利用、废弃物管理,以及日常的绿色运营机制,京东云数据中心的年平均电源使用效率已经逐年下降到1.3以下。 

在京东云华北(廊坊)数据中心,京东云借助京刚软硬一体虚拟化架构,使服务器性能提升30%,并通过冷板式液冷及热回收技术,实现碳排放总量减排超2000吨,年平均电源使用效率低至1.1以下。 

京东“亚洲一号”西安智能产业园获得由北京绿色交易所和华测认证(CTI)颁发的碳中和认证双证书,是我国首个“零碳”物流园区。 

除了实现自身的绿色低碳变革,在传统能源行业,京东也提供了不一样的能力。 

今年7月,京东集团与国电投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依托京东云技术能力,为其打造以三网融合为核心的数字化底座,通过天枢云、天枢一号项目建设,形成与分布式能源、综合能源管理深度融合的能源网,实现跨设备、跨系统、跨区域的数字连接,助力国家电投提升能源数据的泛在感知、云端汇集和高效分析能力。 

京东云还通过自身硬实力,带动乡村以及产业升级。 

过去一年多,京东云推出了数智乡村合伙人计划,并凭借自身的技术以及产业经验,通过技术进乡、农商兴乡、农品出乡、金融到乡、人才回乡“五乡”行动,帮助白水苹果、铜川中草药、眉山柑橘等农产品实现了乡村产业链数智化升级。 

4 .结语 

不论是如涓涓细流的个体企业,还是形成大江大河的产业生态,亦或是百川入海的未来发展方向,京东云踩准了时代的脉搏,持续、高效地创新和发展。 

京东云引领产业实现经济发展新变局的同时,也在悄然壮大。 

国际权威咨询机构Gartner发布的2021年IT基础设施市场追踪数据,京东云在中国IaaS市场占有率位居第四,稳居中国云计算第一梯队;同时在亿欧智库发布的《2022产业云能力研究报告》中,京东云的产业云服务能力排名第一。 

大国崛起唤醒大国品牌。我们有理由相信,与时代发展同频的京东云,将持续赋能实体经济,成就新型实体企业和推进产业数字化,最终创造更大价值。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标签: 京东云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     京ICP证151088号
京网文【2018】236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