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2日周五港股收盘后,中国飞鹤披露2022财政年度中报业绩预告,预计于截至2022年上半年收入约95亿元至98亿元,较2021年同期(约115亿元)减少约14.9%至17.4%;利润约22亿元至25亿元,较2021年同期(约38亿元)减少约33.4%至42.4%。
截止收盘,中国飞鹤跌13.34%,报价7.21港元。
飞鹤认为,收入下降主要由于出生率下降及实施的去库存的「新鲜」战略。利润预期减少主要由于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收入的减少。
面对着上半年收益及利润的下滑,飞鹤仍然表示有信心保持领先市场地位,将持续推出包括成人功能性奶粉产品在内的新产品,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其实在去年飞鹤业绩就已经初显颓势,据飞鹤2021年财报,飞鹤营收227.8亿元,同比增长22.5%;归母净利润68.7亿元,同比下跌7.6%。其中,飞鹤94.4%的营收都来自于婴幼儿配方奶粉。
据我国相关部门统计的数据显示,到2021年末,国内的人口数为14.12亿,在2021年时国内的出生人口仅为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
飞鹤的销售费用也很高。2017年至2021年,中国飞鹤的销售及经销开支从初期的21.39亿元增加约46亿元至末期67.29亿元,近5年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近30%。远高于澳优的12.83亿元、贝因美的7.453亿元。也远高于飞鹤自己在2021年的4.25亿元研发费用。
之前就有媒体报道过,飞鹤曾砸重金让章子怡、吴京先后成为其品牌代言人。如今看来飞鹤在营销方面的边际效用也不高了。
飞鹤面临的不仅仅是整个婴幼儿奶粉行业承压,还有在市场见顶的状况下其他乳制品企业的进入。
自去年以来,伊利在奶粉市场频频出手。2021年10月,伊利股份花费62.45亿港元拿下澳优34.33%的已发行股本。2022年3月,伊利与澳优同时宣布收购成功。这让伊利在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市场份额大幅提高。
根据Euromonitor数据,2021年婴配粉市场中,澳优和伊利合计市占率为12.5%,两者合并后仅次于飞鹤。
而在不久前的7月20日,菲仕兰宣布,向伊利出售位于辽宁沈阳的秀水婴幼儿奶粉工厂。
出生人口下滑,婴幼儿奶粉市场见顶,竞争对手仍在涌入,重营销轻研发的飞鹤还能飞多远?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