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卢鱼
编辑|杨旭然
巴菲特对比亚迪的投资“完美收官”。
这场17年的缘分、世界投资史上的经典案例,实现了多方共赢的局面:巴菲特大概得到了38倍的投资回报,比亚迪也因为获得来自资本的鼎力支持——其中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局限于那些美元。
对早已成长为巨头企业的比亚迪来说,此时告别巴菲特无损其行业地位,自然表现得从容体面。就像官方发言人所回应的那样,“股票投资,有买有卖,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那么在这十多年的缘分里,不正常的事有没有呢?显然也是有的。以投资不愿投资不成熟的新型产业、不愿意投中国企业、不愿意投资“四个轮子”著称的巴菲特,竟然彻底打破了自己所有的投资偏好和不成文的规矩,偏偏就要投比亚迪,只投比亚迪,连彼时只有2亿美元估值的特斯拉都看不上。
显然在那个传奇的投资故事中,必然有不为公众所知的一些部分。
本文是来自《巨潮WAVE》内容团队的深度价值文章,欢迎您多平台关注。
01 历史节点
2008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雷曼兄弟倒闭引发全球金融海啸,市场陷入极度恐慌,巴菲特则是在前后几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多项标志性投资。
比亚迪的投资案就属于其中之一。从方方面面来讲,这都是极为特殊的一笔。巴菲特一直都公开表示对科技股和汽车股的谨慎态度,他曾多次强调“科技股收益波动太大”、“四个轮子的不是好生意”。
比亚迪作为一家当时规模有限、来自中国的汽车制造商,不仅涉及传统汽车业务,也是新能源技术的早期探索者。显然这完全不符合巴菲特一贯青睐的“简单易懂、具有持久竞争优势”的企业类型。
更令人困惑的是,2008年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还处于早期阶段。其刚刚推出首款量产的F3DM双模电动车,而特斯拉也才发布首款全电动跑车Roadster不久。整个行业尚在萌芽阶段,前景并不明朗,更谈不上什么盈利、护城河。
除非有些人早就知道新能源行业的前景之大,会超过所有公众的想象。
2008年,一系列重大事件正在悄然改变世界能源格局。中国方面,北京成功举办夏季奥运会,大力推行“绿色奥运”理念,政府在此期间展示了其对发展清洁能源和环保技术的承诺。
要减排,燃油车排放的尾气自然是重点控制对象。自2007年底至2008年,中国陆续出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本)》,明确将新能源汽车列入鼓励类产业。
到了2009年,也就是伯克希尔入股比亚迪后不久,中国财政部就发布了关于新能源车补贴的通知,极大地刺激了,甚至可以说是直接推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
实际上不仅是在中国,全球范围内,各国也纷纷加速新能源汽车布局。
美国在2008年4月颁布新规定,要求汽车制造商大幅提升燃油效率标准,6月又宣布拨款3000万美元支持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研发。
欧盟主要国家包括德国、法国和英国也在2008-2009年间推出大量新能源支持政策,包括研发资金投入、税收优惠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日本则是继续推进其在上个世纪就制定的长期新能源战略,只不过选择的是氢能源。
可以看出,巴菲特这次偏离传统模式的投资,恰好踩在了全球能源革命与政策转折的关键节点。说这完全是凭借某一两个人的高瞻远瞩,几乎不可能。
如果巴菲特还投资了其他新能源汽车的领军企业,那这就是一场精准的政策预判,可偏偏巴菲特只投资了中国的比亚迪。后来的事情也证明了,其他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决心——包括美国,都远不如中国坚定。
02 传奇人物
巴菲特、芒格对比亚迪的成功投资固然是一段佳话,但是他们错过特斯拉的前因后果,才更值得人探究。
特斯拉无疑是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启蒙者和开拓者,上海引入特斯拉超级工厂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式增长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密不可分。
马斯克对于巴菲特没有投资特斯拉这件事,也有点耿耿于怀的意思。2023年时马斯克曾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表示,2008年特斯拉估值仅2亿美元,但巴菲特的合伙人芒格回绝了这个历史性的投资机会。
如果真的投了特斯拉,巴菲特管理的投资组合从1994年的150亿美元飙升至2023年的3000亿美元这种成绩,只靠当年花2000万美元买入特斯拉10%的股权就能实现了。
而巴菲特、芒格也从来没掩饰过他们对马斯克的不认同。一方面夸赞马斯克是“富有创造力的人”“史上最大胆的天才之一”,一方面又质疑马斯克太过高估自己,“马斯克可能在自己智商190的情况下,认为自己是250”。
马斯克的投资、经营理念确实与巴菲特、芒格不同。过度自信的马斯克总是给自己的企业设定回收火箭、移民火星等高风险目标,完全不符合巴菲特“只打有把握的仗”的风险偏好,这最终造成了双方始终不对付。
更深层的原因,或许隐藏在美国资本市场的权力结构中。马斯克代表的是美国科技新贵对传统老钱体系的挑战。美国能源、军工、金融财团对马斯克的态度,其实是既利用又排挤,通过资本入股施加影响,却不愿将核心利益让渡于他。
民主党政府虽然支持新能源行业发展,提供的政府补贴却只愿意照顾福特等老牌车企的利益。于是原本亲民主党的马斯克转头为特朗普助选。但旧能源也是美国“老钱”的基本盘之一,因此中国网友都知道马斯克一定会被背刺,这也似乎验证了多年之前芒格对马斯克的评价。
相比之下,王传福的作风就要务实得多:他更愿意谈论电池技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工程师文化等话题,几乎不会对国内外敏感政治议题公开发表个人观点——这正是西方资本眼中,安全可控、值得信任的中国人的形象。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芒格、巴菲特毫不吝啬给王传福背书,他们多次公开称赞王传福是“爱迪生与韦尔奇的混合体”,既能以工程师的敏锐解决技术难题,又能以管理者的铁腕掌控企业的运营。
当巴菲特最终选择清空所持有的比亚迪股份,结束这场漫长的投资经历,这一切的神秘也最终成为了历史。虽然真实发生过,但也接近于烟消云散了。
03 格局大变
时代格局的变化,总是隐藏在一些传奇人物的登台与离场之中。
2023年这笔投资的主角芒格去世。2024年,巴菲特再次明确表示未来投资重点将转向美国本土,增持西方石油、日本商社等传统能源及高股息资产。2025年,再次当选的特朗普对全球发起关税战。
到此时,无论是从地缘政治还是行业布局的角度考虑,比亚迪都已经是巴菲特投资组合里的那个彻底的异类,惹眼程度与日俱增。
比亚迪作为一家中国企业,改变了中国汽车产业的格局,中国汽车产业又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又将直接导致世界政治格局的剧变。其意义之重大,已经远远超过了商业经营或一场投资交易本身。
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DM-i混动等颠覆性技术,构建了覆盖电池、电机、电控的全产业链壁垒,也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从“以市场换技术”的被动接受,转向“以技术创市场”的主动进攻。
中国汽车产业的变革力量已经辐射全球。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522.1万辆,同比增长57.4%,使中国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暴涨77.6%。
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成为中国出口的“新三样”,出口金额全部突破万亿元大关。比亚迪作为中国汽车出海先锋,产量已经远超特斯拉。其去年9月实现了第9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成为全球首个达成这一里程碑的车企。
可以说,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崛起,在全球市场对特斯拉构成了强劲挑战,改变了特斯拉一度近乎“称霸”的局面。
让没有政治野心的王传福制衡马斯克,削弱其挑战美国传统利益体系的基础,再用法令将中国产品排除在美国市场之外——美国老钱的算盘真是打的叮当响。
而巴菲特从比亚迪的投资中获得的收益,恐怕也不只有账面上的财务收益。
比亚迪的崛起带来了产业生态的深刻变化,让中国汽车供应链的账期不断延长,把相当大的财务风险转移给了中小供应商,又挤压了各大合资车企的生存空间。
这些企业原本为地方财政贡献了大量税收和就业,而比亚迪的利润却主要归属于王传福、巴菲特等股东。这种结构性变化背后,正是资本隐形权力的生动体现。
无论行走在世间的产业代言人换了几拨,资本总是最后的赢家。巴菲特带着38倍的回报离场,留下的是一个被彻底改变的中国汽车产业。
04 写在最后
从1992年钱学森向中央建议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那一天开始,为了实现安全可控和弯道超车,中国就有着别的国家难以想象的战略决心和持续投入。
这种愿意为长远利益、长远目标几十年如一日地投入,甘愿以百亿、千亿级的投入促其成长的政治经济体制,全国上下一盘棋去坚定执行,在地球上独此一家。
再以数亿中产阶层构成的庞大市场、普及教育培育出的无数理工科人才,和贯穿了20世纪70年代之后开放政策,最终喂养出了新能源时代万亿市值的庞然大物。
相比欧美资本十几年的投入和陪伴,这是更加真实、更值得依靠的长期主义。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