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放弃“外卖引流电商”幻想

作者 | 麦卡 

编辑 | 以安 

在运营了近9个月后,京东外卖决定“单飞”。

刘强东在一场发布会上正式宣布,京东外卖将以独立APP的形式推向市场。目前其已在各大应用商店上线。

很多人看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是:京东这次可能要动真格,好好做外卖了。

刘强东对此的解释非常直接:过去由于缺乏独立APP,不少用户在搜索“京东外卖”时难以找到入口,即便京东主APP内设有“秒送”频道,也导致一部分用户体验不佳、流量流失。

但值得玩味的是,过去京东一直宣称外卖能给电商引流,主打的是“生态协同”。一个细节是,京东外卖自诞生之初便“寄居”在京东主APP里,甚至在首页享有独立入口,这一模式也曾影响了阿里,让外卖和电商“集成”,后来才有了“淘宝闪购”。

而就在饿了么不久前正式更名、全面融入淘宝闪购的当口,京东却突然调转方向,自己“拆”了出来。

这一进一退之间,两家巨头的路径选择已然出现分歧。

淘宝闪购似乎仍在坚持“大一统”,试图证明外卖能带动电商;而京东的独立,像是一场冷静的“撤退”——它可能正在放弃那个“用外卖给电商导流”的幻想。

1、外卖和电商,到底能协同多少?

外卖这场仗打了大半年,是时候停下来问一句:玩家当初设定的战略目标,究竟实现了多少?

回到这场战役的起点,电商巨头们跨界外卖,其野心从来不在于外卖业务本身的盈利,而是期待其为电商主业带来更深远的战略回报。

过去一年间,无论是率先发起价格战的京东,还是紧随其后的阿里,都在不遗余力地讲述同一个故事:如何通过每日数次的外卖消费,提升用户打开APP的频率,进而将流量顺势引导至3C、家电等高客单价但低频的电商核心品类,从而打破电商业务增长的天花板。

那么,这场精心设计的流量迁移,成效究竟如何?

第一步,要看外卖是否真正为电商业务注入了流量。

从数据上看,外卖确实为平台主站带来了可观的日活用户。据晚点统计,淘宝APP的日均活跃用户数从2025年4月的3.75亿,增长至8月外卖高峰期的4.31亿,增幅达18.6%,并成功反超拼多多。

用阿里电商事业群CEO蒋凡的话来说,“即时零售作为一个更高频的场景,带动了手机淘宝大盘活跃用户活跃天数的提升。”

但故事的背面是,外卖流量向传统电商的转化效率,仍处于低位徘徊。惠誉评级亚太区董事贺丹曾指出,阿里与京东试图以高频外卖拉动低频电商,但补贴退潮后用户能否留存,仍需时间检验。

更关键的,在于由外卖转化而来的电商交易额是否具备规模价值。

中信证券研报显示,双11期间淘宝闪购带来的新用户产生了超1亿笔电商订单,经过估算,其GMV估算值仅占平台同期总GMV约1%,交叉销售比例仍处低位。需要注意的是,这还是在双11高额补贴之下,若补贴退坡,交叉销售比例可能进一步降低。

这表明,外卖所引流的电商交易额,在平台整体大盘中占比微弱。

其实,若协同效应成立,外卖带来的电商增收本应能对冲部分亏损,但现实恰恰相反。

摩根士丹利预测,京东做即时零售今年可能要亏340亿元,平均每送一单就亏9块钱。京东财报进一步显示,其三季度新业务经营亏损已扩大至157亿元,而营收仅为156亿元。

京东零售与物流等核心业务所创造的利润,在抵扣新业务巨额亏损及激增的营销开支后,集团整体经营利润转负,录得-11亿元。

这一切都指向一个结论:尽管补贴成功吸引了用户,但外卖向电商的转化漏斗远未打通,预期的协同效应尚未显现。

这场以高频带低频的宏大叙事,其商业逻辑根基,或许从一开始就值得重新审视。

2、为什么“高频带低频”突然行不通了?

传统电商平台一直都有流量焦虑,这些年,被寄予厚望的“引流工具”换了一茬又一茬——从短视频、直播,到内容社区,外卖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然而,并非所有业务延伸都能如愿以偿地产生化学反应。短视频凭借情绪共鸣唤醒消费欲望;直播实现“边看边买”的转化;社区则以信任为纽带,撬动圈层购买力。相比之下,“以外卖引流电商”这一路径,从根子上就有点站不住脚。

日本管理学者伊丹敬之曾提出“组合之妙”的战略思想,强调企业多元化不应是业务的简单堆叠,而应追求彼此间形成真正的“互相帮衬”。

理想的状况是,老业务积累的用户和口碑,应该能自然地流向新业务;而新业务最好也能反过来巩固老业务的地位,形成良性循环。

如今京东和阿里所遵循的“高频带低频”,并没有形成这种协同。

问题的核心在于,如果外卖业务本身不够牢固,用户粘性不够强,那么“点完外卖顺便网购”这一场景,在电商平台上发生的概率极低。

背后是两种消费心智的本质差异:外卖是即时、高频的短线决策,追求速度与便捷;而电商购物多为计划性、长线行为,依赖比价、测评与反复权衡。两者如同运行在不同轨道的需求列车,难以自然接轨。

再加上现在切换APP如此方便,用户点完外卖手指一划就离开了,很难把这些流量沉淀为电商的忠实用户。

外卖大战中,电商平台用补贴拉来的用户,虽然从电商APP内嵌的外卖入口,进入了电商平台精心设计的“流量池”,但在薅完羊毛点完外卖之后,很多就流失了,留存下来的也只有很少一部分会再切换到电商页面进行网购。换言之,以外卖引流再向电商转化的路径过长,转化率很低。

京东外卖走向独立APP,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承认了“以外卖带动电商”这条路走不通。如果协同效果真的那么好,又何必分开呢?

此外,京东和阿里的电商履约体系,与外卖所需的即时配送体系差异显著,无法将原有电商优势迁移到外卖业务上,更谈不上通过外卖反向赋能电商。

“外卖归外卖,电商归电商”,才是更符合真实的用户需求和商业逻辑的选择,至少能让外卖业务专心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而不是一直充当那个“赔本赚吆喝”的引流工具。

3、两难的局面出现了

这样一来,电商平台就陷入了一个“骑虎难下”的局面。

若仅将外卖视为电商的引流工具,便极易陷入“不投入做不大,投入了又亏不停”的循环。这就像开车踩油门,力度很关键。

或许从一开始,无论是京东还是阿里,都低估了外卖这门生意的复杂程度与资金黑洞。

外卖的本质是一张精密而脆弱的本地服务网络,它需要在商家、骑手与平台之间实现实时协同,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运转失灵。

现阶段,一旦平台选择低强度投入,外卖业务便会因体验粗糙、补贴不足而丧失竞争力,市场份额持续萎缩——其作为引流工具的价值,也随之荡然无存。

京东外卖就是一个例子。它的初期增长,依赖对商户的高额补贴,但摩根士丹利认为京东外卖正将部分成本转移给商家:用户补贴中商家承担比例从初期的零,在数月内攀升至70%–80%;同时,平台开始向新入驻商家收取佣金,并取消了原本由平台全额承担的配送费。

而最近几个月的补贴收缩,导致了市场份额的下滑。根据摩根士丹利的估算,以Questmobile商户APP访问量份额作为订单量份额的替代指标,京东外卖+快送订单份额从今年第二季度的11%,降至8月和9月的8%。

另一方面,如果平台选择踩重油门、持续高投入呢?结果可能是冲得越快,亏得越惨。

外卖本身就是一门利润薄、成本高的苦生意,数百亿资金砸入后,在可预见的未来都难以回本,而幻想中的给电商引流、协同电商增长的故事不成立——无论是经济账,还是生态账,都难以算平。

国信证券的测算亦指出,即便计入外卖、即时零售与远场电商之间的交叉销售效应,到2030年,京东在外卖领域仍将面临亏损缺口。

当下,将外卖作为引流生意的电商平台们,最需直面的是一个现实问题:是否应及时止损?京东推出独立外卖APP,是行业转向的一个重要信号。

“高频打低频”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当两项业务本质不同、节奏不合,强行捆绑只会互相拖累。

企业再大、再能打,也拗不过基本的商业规律。及时止损、回归理性,或许比硬撑着一个讲不通的故事,更需要智慧和勇气。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标签: 京东
京东放弃“外卖引流电商”幻想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