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小红书估的太高了

小红书何时IPO到今天依旧是个谜,但估值却蹭蹭的往上涨。

今年6月小红书正式启用香港铜锣湾时代广场作为办公室,不仅与阿里、字节、美团、小米、京东等在香江河畔做起了邻居,还是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亲自担任的主礼嘉宾[6]。

IPO的消息也再度甚嚣尘上,但小红书依旧对外只打官腔:会阶段性与资本市场保持沟通,不过暂无明确IPO计划。

2018年创始人瞿芳给小红书定下的IPO时间是2-3年,三年后拥有投行背景的前花旗集团高管杨若出任CFO时,是小红书离敲钟最近的一次。

然而,两年后小红书从冲刺美股改道香港,官方表态也改为了暂无上市计划。

比起神秘的IPO时间,一级市场对小红书的估值却异常笃定。

从2016年的10亿美元,仅用5年就飚涨到200亿美元。2023年戏剧性的跌至140亿美元,次年又回升至170亿美元。

等到今年3月,金沙江创投通过一份“内部文件”,把小红书炒到260亿美元[4],甚至这几天又用同样的手法缔造了三个月增长19%的神话,一跃升至310美元。

小红书到底何时IPO外界暂不得知,但一个被认为是赛道独角兽的公司,迟迟没有动静,大概率是被什么事绊住了腿脚,比如增长和赚钱的能力还不太够。

小红书还需要一场“破圈”

显然小红书并非一家走下坡路的公司,但在存量时代找增量,小红书做的确实不算太好。

2021年小红书月活达到2亿大关,眼瞅着站内高达90%的女性用户占比,小红书毅然决然开启了“向男”计划,特意跑到男性气息浓厚的虎扑、知乎、贴吧打擦边广告,目的和广告一样简直不要太赤裸。

主动弯腰“讨好”男性的做法,让小红书挨着骂(不尊重女性用户),含泪收下两年1.15亿的净增月活。

相比之下,同是内容社区的B站就显得高级许多。

2018年B站上市时月活四舍五入勉强凑到1亿,2019年以用户增长为中心的总纲领确定后,随即在岁末之后的短短半年内,先后策划了三次活动事件:

2019年12月31日的跨年晚会,以及2020年5月的两次视频营销《后浪》和《入海》。

成为极具轰动效应公共性话题的同时,B站也“站着把钱挣了”,到2020年Q4月活达到2.02亿。

尽管小红书的“向男”计划有诸多非议,但至此和B站拿的还是同一个剧本,只不过随后的时间,一个继续高歌猛进活成了影帝,一个却原地踏步好像丢了方向。

2023年月活到3.15亿的小红书,两年后将将够到3.5亿门槛。同样的时间(2020-2022),B站却一鼓作气涨到了3.26亿。

个中原因既有B站做好了承接破圈用户的准备工作(扩充影视、综艺内容),也有社区氛围没被破坏的隐性因素在里面。

反观小红书,“向男”计划实施4年后,小红书的六大核心行业依然是服饰穿搭、美妆个护、食品饮料、母婴育儿、家居家装、运动户外[3]。即便是电竞这类以男性用户为主的垂直赛道,小红书依旧热衷于举办女选手赛事[1],典型的“向男”精神延续。

小红书积累一亿月活用户花了8年,从1亿月活到3亿月活,只用了不到3年。男性用户是其近几年成长曲线斜率极陡的重要变量,也是其新麻烦的制造者。

2020年以前,小红书内容生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虚假笔记,2021年之后出现的几次大危机,都与软色情有关。

先是2021年12月,小红书被曝存未成年人性暗示,官方火速回应致歉,并声称将启动新一轮未成年人治理专项,但却没能根除问题;2023年,小红书又因旅游搭子费用全包引发争议,“仅限女生,各取所需”渐成标准黑话。

“软色情化”矛头,其实指向的是小红书的增长困境,更具体的说,是有质量的增长。

被擦边广告吸引而来的男性用户,贡献月活却极少生产内容,反而滋生了小红书里大量的女性“地陪”。而且小红书在承接男性用户的内容上,也没有准备好,典型如刚实现电竞世界杯街霸6项目两连冠的中国选手“小孩”曾卓君,小红书账号竟然只有一个帖子。

于是小红书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实现有质量的增长。

2023年后,小红书的月活增长幅度放缓,内部开始思考新的破圈可能。围绕用户增长小红书开始改变底层策略:从强调信息价值到撕掉“有用”标签,逻辑是从强工具属性转向社区粘性。

2024年,小红书上线群聊功能,并逐步构建起一个“内容创作—兴趣匹配—社群沉淀”的完整社交交互圈层。用户从早期的评论、点赞等基础互动,发展为基于兴趣爱好的深度社交连接。

随后,又把Slogan从“生活指南”变为“生活兴趣社区”,同时将触角伸到了B站的二次元[2]。

有质量的增长对小红书来说,暗藏的利好就是,用户规模足够大,需求转化成购物行为的机率就更大。但由工具属性向社区产品的转变过程中,电商业务的步伐未必能跟得上节奏。

商业化掣肘:广告和电商各自为政

相比B站,小红书的变现渠道截至目前还少的可怜:只有两个,广告和电商。

这也是小红书被诟病最多的地方,广告贡献了超过8成的营收,但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

下行时期的广告主,希望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偏偏小红书的种草又和销售强关联,于是对种草及其结果的度量诉求就被摆在了小红书高管的案头。

多年来小红书一直寄望于电商能够撑起大旗,不全因为它可能是第二增长曲线,也因为有了电商,小红书就有了类似快手的内循环,甚至品牌方也不会因为投后数据割裂的问题而犹豫下不下单。

但小红书躬身多年,电商业务的GMV去年将将够到4000亿门槛,45%的同比增长虽然碾压一众同行,可在总体量上(抖音3.5万亿,快手1.39万亿),还只配坐小孩那桌。

作为一个靠内容起家的平台,长久以来小红书电商业务始终不见起色的原因,其实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掌握了用户“做决策的入口”,却掌控不了“交易的终点”。

典型如完美日记,2018年在小红书种草把自己种成了了当年双11销售额破亿元的国货美妆品牌,只花了18个月就做到了彩妆类品牌天猫销量第一。

完美日记作为标杆被后来的品牌方争相模仿,使得小红书这一片黑土地开满了胜利之花,但“种草-拔草”的流程割裂,也成为今天小红书挠破头也想不出好办法的棘手难题。

但问题是不是完美日记们吃水忘了挖井人,而是小红书自己不争气。

小红书2022年才着力电商,包括团队组建、升级蒲公英内容管理平台、上线聚光投放系统、建立KFS投放系统(KOL+Feed信息流+Search搜索投放)……

而这些电商基建的虽迟但到,还是品牌方被迫推动的结果。

36氪就报道过,很长时间内,商家想要知道小红书“种草”的效果究竟如何,只能在投放后,通过查看淘宝、京东等其他平台的搜索增长才能得知,这也让很多对投放产出效果敏感的中小商家们更加犹豫。

尤其,当品牌们没法再拿VC的骨头去给主播们熬油,迫切希望种草效果能够最终体现在ROI和销量上时,小红书就必须给出自己的答案。

2022年小红书发力电商基建的同时,柯南开始接管电商、商业化的产品和技术,担起的首要任务就是探索“社区流量如何转化为交易价值”。2023年初,用以度量用户“真种草”行为的“TrueInterest种草值”被提出。

“TrueInterest种草值”涵盖深度阅读和深度互动两项参考值,前者包含图文阅读≥10s、视频观看≥30s、完播三项数据,后者则包含收藏、正向&求购评论、截图、分享、关注、保存图片、搜索产品词等11项用户行为数据。

但这只是站内数据,想看清投放的具体效果,仍需要通过外部合作获取销售数据解决问题。于是在2023年12月,小红书又推出了数据联盟“种草有数”,主打让品牌商家“小红书种草,全域转化”更加可被度量,可以被优化。

“种草有数”就是小红书“种草-拔草”流程割裂的具体体现之一,在品牌方不愿转换销售阵地的情况下,小红书只能兜售流量给各个电商平台,并以数据联盟的形式给品牌方提供全链路反馈。

那几年小红书电商的苦活累活没少干,在“CID投放”之上进行数据互通的“种草全域达”也是类似。

CID即用户点击小红书广告时生成的唯一标识符,用于追踪用户看到广告后在电商平台接下来发生的交易行为,衡量广告效果,如点击量、转化率等。作用是帮助广告主优化广告投放策略,提高广告的ROI。

小红书为了将“种草”从过去的抽象概念逐步转变为可量化,补了很多课。直到2024年底,小红书终于首次完整发布既对种草过程度量,也对种草结果度量种草的解决方案。

前者主要围绕“AIPS人群资产模型”,本质是对此前工具的完善,意在通过分割人群提升种草的精准度;后者被指“新瓶装旧酒”,通过种草联盟(三方数据合作)和品牌方数据合作,完成站外数据量化。

从这个角度来看,小红书确实在推动“种草价值”的全链路升级。只是这个链路,并不完全掌握在它自己手里。

年初小红书公布的商业化三大方向中,仍有一个是将更多精力放在种草投放之中的优化、种草的投后度量以及客户生意线索的直接交付上。可见,小红书还要多很多精力来解决老问题。

尾声

今年8月,小红书将组建大商业板块的消息传出,柯南担任总负责人,和之恒共同组成领导班子。小红书的商业化广告、交易业务的组织设置将不会发生变化,仍将是一级部门[5]。

显然小红书希望打破“广告”与“交易”的隔阂,将“种草”流量更高效地导向电商转化。但商业化广告和交易业务的组织设置不变,“墙”仍然存在,而大商业板块的成立,可能是小红书的权衡之举。

小红书商业化、电商、社区三大体系各自为政,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内容和商业之间的流量拉扯,协同机制的缺席,都算是小红书致富路上的绊脚石。

问题还不止于此。希望电商能承接广告成为商业化支柱,但小红书的图文模式又限制了电商的加载率,抖音可以在10个视频里加载5个广告,小红书只能在一旁羡慕嫉妒恨。

短视频的信息承载密度高于图文,而且用户的忽视成本也低,发现广告划走就可以了。小红书被“骗”进去才知道是广告,想要退出还要再有一步操作。

换言之,小红书的图文广告加载太多,对社区体验是个巨大挑战。

B站营收股价和营收起飞那几年,Story Mode功不可没,券商老爷们逢人就夸,核心就是增加了广告加载率。小红书倒也可以尝试,但对于电商业务,在基建彻底成熟前,好像还没什么更好的办法能促进交易。

而且小红书电商当下,还要围绕“信任感”讲故事。“市集”的出现,就是小红书在电商业务上的最新解法。

一方面是醒目的首页入口解决了触达问题,既然图文没办法加载更多商品链接,那就干脆独立一个入口出来;

另一方面是强化“好物”标签,目的是增加用户对平台的信任感。

小红书始终希望能够掌控“交易终点”,既希望用户能在平台“做决策”,也希望在平台“完成决策”,但问题是小红书到底要做一个“内容生态平台”,还是要变成一个“商业交易平台”?

社区产品经典的不可能三角:流量、黏性、社区氛围,小红书兼顾得的了吗?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别把小红书估的太高了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