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最高荣誉,为什么是海康威视?

中国质量奖是指挥棒和风向标。

文|任晓渔

编|徐鑫

9月16日,在中国质量(南京)大会上,第五届中国质量奖揭晓。海康威视凭借“数智质量”质量管理模式获得第五届中国质量奖。

作为中国质量领域的最高奖项,中国质量奖含金量极高,它设立于2012年,旨在通过树立先进质量标杆,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创新成果,来不断提高我国质量水平。这一奖项本身就是指挥棒和风向标。

海康威视获奖,一方面意味着海康威视长期以来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和成果获得了认可,目前海康也是浙江首个获得该奖项的制造企业。

另外,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质量奖授予海康所蕴含的风向标意义。

业界观察,海康此次获奖的“数智质量”质量管理模式基于自有智能物联核心技术打造,可以视作在智能化发展新时代,制造企业创新性地运用智能物联感知核心技术,融合业界先进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方法,以质量变革创新的探索。

这种探索模式最终从众多参选单位中脱颖而出,表明海康的努力契合了当今中国制造的时代命题,同时被认为具有广泛的可复制价值和推广借鉴意义。

那么,海康威视的“数智质量”质量管理模式到底是什么,在当前制造业发展背景下它又具有怎样的复制推广价值和意义?

01

智能物联新时代,

质量管理呼唤数智升级

质量管理一向是制造领域的关键命题。优秀的质量管理,对企业来说是生存和利润的基石,对国家而言则是国际声誉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

过去十余年,中国制造业的质量管理受市场需求波动和宏观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面临了一系列新命题,质量管理也走到了新的历史节点。

你可能听过服装行业的“小单快反”。

品牌们不再按照单款至少500~1000件的生产制造模式,而是低至50件甚至30件的小订单,快速把产品推向市场。极小的订单在极短的生产周期里能快速响应市场热点,从而降低库存风险,提升销量转化效率。

“小单快反”,一方面呼应了服装行业里消费需求的变化。随着市场供给高度丰富,消费者们需求开始分层。整齐划一的大路货已经很难吸引消费者们的眼光,更个性化、更贴近独特的圈层审美的产品才有可能杀出重围。

不独服装行业这样,在制造业许多细分领域都在呈现出“订单碎片化、品种增多、单批变小”的趋势。比如汽配行业,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爆发,不同车型配件种类型号繁多,且每种配件的需求量也在变小。许多汽配企业也需要面对和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的规模化生产。

海康所在的安防和智能物联行业也是如此。这种“多品种、小批量、大规模定制”的制造模式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不要小看它,它给生产制造带来的考验是巨大的。海康自身就感受到了市场小而零散的订单导致产线切换频繁的挑战——电装SMT贴片产线平均每条每天就要换线18次,最高切换可以达到40多次。

如何在这种制造模式中确保质量和效益?新形势面前,传统的质量管理体系已经亮起了红灯。市场呼唤一套能敏捷响应碎片化需求,同时能交付高可用性、高可靠性、高可控性产品的质量管理体系。

此外,在宏观环境层面,过去十几年,中国制造也在步入新发展阶段,质量效益也被赋予了更重要的战略位置。

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跃居全球第一,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国后,国家战略层面显著加强了对制造业质量和效益问题的关注。速度和规模之外,如何突破质量效益瓶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质造”,成了中国制造业的核心命题之一。

内生需求和宏观战略演进的同时,质量管理领域迎面撞上了一个智能物联的新时代。

其实,工业革命以来,各类信息手段就被广泛地应用在提升管理水平上。比如电子表格、数据库到后来的质量管理系统(QMS)都曾极大地提高了质量数据的记录、存储和查询效率,质量管理的精细程度和反馈速度相比此前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升级。

但业界发现这些此前的信息化手段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国制造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仅以质量数据为例,生产现场普遍存在数据断点和丰富度不足的问题。

而要做到生产过程的实时质量感知、生产设备的状态监测,真正实现降本增效,单靠传统信息化手段并不够,必须要有物联感知、AI、大数据等智能物联技术的协同。

正是在自身的生产实践中深刻感受到了“多品种、小批量、大规模定制”的痛点,随着物联感知、AI等技术发展,物联网进入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崭新阶段,海康威视基于自身积累的深厚的AloT(智能物联)技术体系,沉淀出了一套“数智质量”质量管理模式。

02

海康威视靠什么

打造“数智质量”质量管理模式

海康威视“数智质量”质量管理模式,融合了业界先进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方法,又结合了自身业务特点。质量管理不再只在交付环节满足客户需求,而成为贯穿企业数字化运营全过程的系统工程。它也重塑了价值从创造到交付的流程,系统呈现了海康作为一家数智化企业的经营方法论与发展理念。

据介绍,目前这套全流程质量管理模式,不局限在生产制造环节,而是覆盖和聚焦数智研发、数智供应链、数智营销、数智服务等核心业务过程,形成了端到端全流程质量管理。

以数智供应链为例,多年来,海康威视“以己为田”,将自己的技术用于自己,在制造基地的各生产环节就应用了大量的自研技术和产品,支撑业务管理与改善,为制造业的进一步数字化、智能化奠定基础。

面对产品种类3万余种,日均订单近万个、定配置比例高达75%的生产难题与挑战,海康建设了APS、MPM、MES、WMS、SRM等数字化系统,并开发和集成了大量的自研智能算法,实现了需求预测、智能排程、智能合单、智能工艺生成、智能维修指引、异常智能分析等业务的智能化应用,构建了从订单到交付全过程的数字化连接和智能化应用,让订单交付更敏捷、更高效。

海康还基于AI开放平台,结合自研的智能相机,探索使用“视觉+AI”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智能检测,在来料、装配、测试、包装等不同环节,铺开诸多AI应用,以提升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一致性。

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快速发展,海康推出的观澜工业大模型也加速应用到工业一线。在海康桐庐生产基地,今年观澜工业大模型已规模化落地,进一步降低落地成本,加快部署速度,提升了智能效果。

海康威视桐庐制造基地。

以包装环节为例,配件较多的产品包装时往往容易错漏放配件。传统方式是专门设置前置环节,由人工提前将配件按组数好,分类放置,做好配件物料齐套管理。

有了观澜工业大模型之后,大模型自动检测包装时人员拿取相关配件的动作和位置,判断包装配件是否放置齐全。如果检测到拿取配件动作缺少,系统会实时提醒。它省去了配件物料齐套管理的工作,又能保障产品质量。

类似的防错漏场景还有很多,比如螺钉漏打、导热垫漏放、风扇装反、把手漏装、PE孔垫有无、丝印LOGO缺失等,都可以用观澜大模型来进行装配错漏检测。目前,大模型检测准确率稳定达99%以上,显著了降低质量风险与返修成本。

这些案例显示,数据与智能,正成为驱动卓越质量的核心引擎。其中,海康大量自研的感知设备又成了数据和智能的基础。基于大量的智能感知设备才有更完整的质量数据,将数据与AI大模型等技术深度融合,质量问题才能做到了早预判、早发现、早决策、早解决。

可以说,这一质量管理模式能成形,海康在物联感知领域雄厚的能力储备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二十多年前,海康从可见光感知技术起步,一路积累,逐渐拓展到X光感知、紫外感知、红外感知、毫米波感知领域。广泛的感知能力与多维感知融合应用,极大地拓展感知边界,让机器具备“眼耳鼻舌”等各种感知能力,能更好地采集、管理各类数据,助力实现物理世界的数字化。

而AI能力上,海康又有长期布局。2006年,海康组建智能算法团队,探索智能化技术,之后也率先将AI产品化落地。两年前推出海康观澜大模型,赋能行业场景。今年观澜工业大模型面世,专门针对工业AI落地“碎片化、高门槛、难复制”等痛点推出。

正是这些长期的投入下,海康探索出“数智质量”质量管理模式。

03

与时代同频,

具备可复制推广价值

这样一套运用自主研发技术,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又融合业界先进经验的质量管理方法论,到底它的可复制推广价值何在?

从海康体系内的应用效果看,它对企业的质量提升效果显著。据介绍,海康的质量管理体系成熟度从2020年的82.66%提升至2024年的86.75%,客户满意度从2020年的87.15%提升至2024年的91.61%,同时开箱不良持续降低。

这套质量管理模式还成为了海康创新的重要牵引。比如它显著优化了研发效率,在“多品种、小批量、大规模定制”制造模式的挑战面前,能让海康持续推出和迭代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具有高可用性、高可靠性、和高可控性的产品,极大支撑了海康从视频监控到安防,再到场景数字化战略的不断突破。

它也在海康的创新子业务体系内实现了复用和推广,推动了海康机器人、萤石网络、海康微影等主要创新业务在行业的领先发展。2024年,公司创新业务整体收入224.84亿元,同比增长21.19%。

同时,这套质量管理模式还在走出海康。针对不同行业的差异化质量管理需求,海康形成了物联感知技术与AI相结合的智能工业质检数字化产品解决方案以及围绕生产制造过程管理的场景数字化解决方案等能力,对外输出。

这些方案覆盖了质量管理的来料质量、制程质量、成品质量等环节,已对外输出到了电子电器、汽车、汽配零部件、机械装备、食品、制药、水泥建材等多个行业。

以融合光谱煤质快速分析仪为例,海康威视和国家能源集团联合研发这款新型设备,创新性地将近红外与X射线荧光光谱融合,并结合AI算法,为煤炭质量检测带来重大技术突破,也在20多家煤炭相关企业落地应用。

相较于传统至少8小时的检测周期,实现了实时的煤质信息精准、在线获取;同时,样品代表性指数级增强,单列车的检测煤量可达1吨以上,是传统1克煤样检测量的百万倍;全程实现自动无人干预,改变了传统采样、制样、化验的复杂流程。

还有海康睿影X光智能缺陷检测产品,它能基于X射线透视成像、大模型、图像处理等技术,构建从宏观(毫米级)到微观(纳米级),从2D成像到3D成像的高精透视检测能力,在工业生产中智能化检测异物、缺陷。

比如在喜多多集团泉州工厂,海康睿影X光缺陷检测系统引入后,能“透视”到罐体内部,解决金属罐侧壁、拉环、底部等对X光检测的干扰,提高检测精准度的同时,还能跟上1分钟650个的“快节奏”,助力高效地完成食品生产质检工作。

这类新解决方案的对外输出,也是在呼应来自中国制造业广袤现场的需求。

中国正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从跟随者到领跑者,质量和效益是重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因素。

这一背景下,广大制造企业势必将对质量管理提出新的要求。而海康的“数智质量”质量管理模式,因此也具备了某种普适性。

它的端到端全流程质量管理能力,能对关键质量活动数据做到实时采集、智能分析、精准预测与闭环管控,从而赋能决策与管理变革,塑造新的竞争优势,助推产业的数智化升级。

另外,从历史的发展历程看,每一次技术革命,几乎都在质量管理领域带来了重要的范式变迁。

如何基于这波新技术浪潮,主动呼应时代特征和行业需求,为广大制造企业提供新的解法,可能是每个技术服务商都在思考的命题。

而海康的“数智质量”质量管理模式,创新性地运用智能物联感知核心技术,融合业界先进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方法,是这家公司在智能物联新时代的探索。

海康利用新的技术解决了自身发展问题,同时与制造业的时代命题同频共振,最终也将为“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质造”贡献了一份来自智能物联领域的力量。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标签: 海康威视
中国质量最高荣誉,为什么是海康威视?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