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亚马逊和 Perplexity 围绕一款可以自动帮用户逛亚马逊、比价下单的浏览器智能体打起了官司——一边是电商巨头强调平台规则与用户隐私,一边是创业公司主张用户有权让“数字分身”替自己行动。
同一时间,OpenAI 推出的 ChatGPT Atlas 浏览器还在持续发酵:一个被塞进地址栏的智能体,可以自己读网页、查价比价甚至完成下单,被视作“第三次浏览器大战”的开端;而安全专家则在提醒,要警惕提示注入、对抗样本等新型风险。
在企业侧,越来越多厂商把 “Agentic AI” 写进产品发布会与技术路线图:从客服、运营,到研发、运维,“让系统自己去完成一连串任务” 正在变成标配的产品设想。
回头看过去一个月:Cursor 2.0 用 Composer 把“多 Agent 并行写代码”做进了 IDE 日常;OpenAI 用 Atlas 把 Agent 植入浏览器;DeepSeek 用更高效的 OCR 与压缩能力,把长文档工作流的成本一口气打下来。
如果说 10 月的三声“哔”还只是工具侧的爆发,那么到了 11 月,舞台布景已经搭好——真正决定走向的,是站在台上的那群创造者。一个人靠 AI 搭起工作室、做出第一款爆款 App,两三个人围绕多模态做出一条新业务线;老师、编剧、设计师、PM……开始用智能体重写自己的一天。
非凡产研将于11月21日在北京维景酒店举办AI创造者高峰论坛。该活动将聚焦在三大前沿议题:
一是创作者经济的AI革命。
3D / 多模态创作,从“作品”走向“流水线”:如何在坚持审美的前提下做工业化生产?
AI 短剧与影视:当镜头、分镜、特效可以由智能体协同完成,导演与编剧的边界会如何被重写?
音乐与音频:从 BGM、配音到智能音乐制作,个人创作者的“音频工厂”能开到什么程度?
二是一人公司的崛起。
Vibe Coding:不写代码,只用对话构建产品,真实可行的工作流到底长什么样?
智能体经济:Agent 如何让小团队交付“大公司级别”的方案与服务?
电商出海:从选品、投放到客服,有多少环节可以交给 AI,个体如何获得全球竞争力?
三是多模态应用的商业化。
AIGC 从图片到视频:当生成变得“稳定可控”,如何设计新的商业产品与收费方式?
AI 赋能 IP 与知识付费:创作者如何用 AI 放大自己的 IP,而不是被替代?
专业知识的 AI 杠杆化:律师、医生、咨询顾问、教育从业者,如何把多年经验沉淀为智能体资产?
报名链接:#小程序://AI圈子/t901kc1M2KU0jj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