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季度的拼多多不在电商话题中心,但它没有对既定战略方向做太大改动,只是等待风水轮流转到自己这一边。
2025 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拼多多本季度营收 1082.8 亿元,同比增长 9%;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 293.282 亿元,同比增长 17%;调整后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 313.817 亿元,同比增长14%。
在管理层多番铺垫过大环境及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后,拼多多 Q3 的整体收入增速如其指引。尤其分项来看,本季度在线营销服务及其他业务的收入为 533.5 亿元,同比仅增长 8%。相比之下,交易服务收入(主要由 Temu 贡献)为 549.3亿元,同比增长 10%,回升更为明显。
横向对比行业来看,拼多多也算当下互联网头部中对风口最“不敏感”的一家。不参与外卖大战,没有频繁提及对 AI 的关注,包括前两年直播电商如日中天之时,拼多多对站内内容的调整也相对克制。
求稳可以在更长周期里积累资本,确立一种效率优先的韧性竞争力。因此,在多个情况各异的市场中追求经营稳定性,也成为其长期主义叙事下最核心的任务。
01、补贴大战之外的“静默战场”
拼多多管理层在去年二季度那个知名的,“做空自己”的电话会中,已经对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规划有过明确表述:加大对生态系统的长周期投资,同时盈利能力会出现波动。
2025Q3 基本延续了这一主线。大致回顾一下时间线可以看到,在去年 Q2 紧接着的 2024Q3 拼多多密集落地了“百亿减免” “新质商家扶持计划”和“电商西进”三项举措,都对应了管理层提到的生态建设。进入 2025 Q1 又推出了“千亿扶持”,作为“百亿减免”的升级版,计划未来三年投入超 1000 亿元扶持商家。
所以平台基本是在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让这个 FOMO 情绪主导的市场逐渐接受这种细水长流,和面对风口时的“岿然不动”。
本季度财报电话会的相关表述仍然是类似的态度。长期投资将不可避免地影响营收和利润的可持续,不过分关注竞争对手动向,较部分同行可能有阶段性劣势,坚持生态投入。
与之对应的是,环境确实在变化。
今年中开始,多地关于家电以旧换新“国补”的领取和使用规则已有变化。比如四川地区每日 8:00-23:00 点限量领取,当日有效。规则上基本在往限额+分时段释放的方向调整。
当前国补仍在继续,10 月第四批国家补贴资金已全面下达,只不过 2026 年国补政策尚未有明确公告。从政策走势来看应该很难再复刻一次大规模广泛补贴。
市场普遍认为政策补贴强度下降或节奏放缓后,拼多多有机会把握这一转折点修复增长。毕竟由于平台模式差别,拼多多对政策红利的承接有限,为对齐折扣给到费用端的压力,也在此前的财报中有所体现。
但 Q3 拼多多主站的表现显然与预期有差距。一方面,Q3 正值外卖大战气氛最炽热的时段,参战平台集体把补贴强度推向全年顶点。比如 7 月初淘宝闪购宣布启动规模高达 500 亿元的补贴计划,美团的“0 元自取券”,多方有意在周末冲单,外卖单量峰值一度被拉到亿级。
在“高频打低频”的阳谋之下,同期拼多多受这类“营销事件”影响,用户难免有一定分流。官方数据显示,8 月淘宝闪购日订单峰值 1.2 亿单,带动手淘 DAU 同比增长 20%。同时据 QuestMobile 数据,淘宝 8 月、9 月的月活均接近 10 亿,创历史新高。9 月,淘宝与京东的月人均使用次数、月人均使用时长均两位数增长。
另一方面,前文提到的各类“生态补贴”从临时活动升级为常态政策,相当于平台用自身广告库存帮扶商家,这间接稀释了广告密度,自然也对货币化率有影响。
不过,鉴于国补力度退坡趋势渐明,以及外卖大战肉眼可见的逐渐偃旗息鼓,平台各自转向深耕即时零售的后续环节,拼多多所获得的“弯道加速”时间窗口大概率因此有一定后置。各平台回归基本面之日,是真正检验拼多多“生态价值”的竞争力之时。
02、跨境电商的性价比“大逃杀”
作为拼多多核心业务中最具想象力的支线,跨境电商本季度的表现较为突出,年初关税事件的冲击逐渐被消化,Temu 在新形势下的发展策略也更为明晰。
Sensor Tower 近期发布的《2025 年购物季电商应用市场洞察》显示,截至 2025 年 10 月,Temu 全球累计下载量突破 12 亿次,2025 年 8 月全球月活跃用户(MAU)规模达 5.3 亿。同时 2023 年至 2025 年间,Temu 已连续三年居全球购物应用下载榜首,并在北美、拉美、中东、非洲、日韩等多个地区蝉联同类应用榜单冠军。
这一数据背后有两个信息点,一是 Temu 的全球市场拓张卓有成效。同据 Sensor Tower,2025 Temu 的网站流量结构已从美国中心转向“多极化”,美国市场访问量从去年的 26% 下降至 今年的 16%,拉美及欧洲地区成为核心增量来源。(桌面网络是 Temu 的核心访问渠道)
从成熟地区向新兴市场扩张符合全球跨境的增长大趋势,也是环境收紧的前提下,多数中国跨境电商分散风险之选择。
其二,基于 Temu 在北美等重点市场良好的 C 端流量基础,三季度其日常经营基本回到正轨。
此前 Q2 的分析中也提到过,关税事件后 Temu 对托管模式做了很多调整,包括在美国市场迅速从“全托管”模式向“半托管”转换,降低关税对最终售价的影响。6 月以后全托管链接也逐渐恢复,供应体系变成全托管、半托管 Y1 和半托管 Y2 三种模式并存。
但此处需要稍微强调的是,Temu 所坚守的性价比心智在海外(尤其北美)仍具有稀缺性,只是实现低价的门槛肉眼可见在变高。
北美本地零售业态成熟(亚马逊、沃尔玛、本地折扣店等),但极致性价比+丰富品类的组合并不容易复制。过往长期占据低价心智的本地“一元店” SKU 相对固定且更新速度慢,它们虽有规模优势,但很难做到不断拓宽覆盖品类的同时快速上新。
而 Temu 的中国供应链、库存结构和选品灵活性放大了它在极致性价比定位上的操作空间,大量来自中国的中小工厂能够让多元的、细分需求的产品快速上架,且保持价格竞争力。
所以我们也看到,在关税人为给这一商业模式设下阻碍时,Temu 没有选择改弦更张,而是通过不断迂回守住性价比生态位。
困难当然也很直观。本土势力如亚马逊如今对低价心智的重视远胜从前。亚马逊去年上线的低价频道(根据不同国家/地区分别命名为“Haul”或“Bazaar”)很明显是为了应对来自跨境电商尤其 Temu 和 Shein 的竞争,目前正在持续扩大该服务的覆盖范围。
用多点布局分散风险的思路亦有阻碍。就在 11 月,欧盟财长会议达成决议,自 2026 年起取消价值低于 150 欧元(约合 175 美元)的包裹进口关税豁免政策,这比原计划提前了两年。新规还将对单件包裹征收额外的处理费,但具体金额尚未确定。
环境收紧更像是一轮大筛选,逼迫跨境电商进行战略升级,不过那些锻造出更强抗风险能力的企业,也有机会建立新的壁垒。
03、写在最后
一个电商行业的大方向是,外卖大战话题度空前,让市场关注的焦点又回到了货架模式上。这基于一种增长焦虑:传统电商天花板临近,过去被视为新通路的内容电商红利也逐渐耗尽,即时零售适时提供了一个新的“大赛道”。
但前文也提到三季度结束后,作为引流工具的外卖业务基本到了“功成身退”的时刻,再无休止的烧钱所能获得的流量边际收益非常有限。于是当主题从抢夺流量变成了承接、转化这种流量,再度厘清平台定位,就成了回归基本面竞争的第一要务。
货架电商“御三家”猫狗拼之中,淘天找到了“大消费”概念;京东在锚定供应链这一核心优势的基础上,重新梳理了服务场景,将外卖 App 独立并同步推出京东点评、“京东真榜”功能。
再看拼多多,成立十周年之际,管理层在财报电话会的总结仍是“普惠”“专注电商主业”,并再次提到了创始人黄铮 2018 年就提出过的“Costco+Disney”定位。前者代表高效供应链和极致性价比,后者指向轻松和娱乐的消费体验。
以拼多多的视角来看,这基于对未来情势的预判。再造如大型购物节一般的零售奇迹很难,细水长流和闷声发财更贴近现实,一切“蛰伏”和短期波动都为了一个远点目标——健康且可持续的商业模型。
这既考验企业的执行,也考验市场的耐心。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