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卷“有用”,快手露了一手

本周三,快手发布第三季度财报,总营收同比增长14.2%至356亿元。包含线上营销服务和以电商为主的其他服务在内的核心商业收入同比增长19.2%。

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是:尽管快手在今年持续加大 AI 相关投入,算力支出保持双位数增长,但整体盈利水平却没有被拖累。随着 AI 在推荐、投放、电商经营等关键链路中实现规模化落地,平台的经营效率被系统性拉升,足以抵消成本端的压力。得益于这种效率提升,快手第三季度经营利润同比增长 69.9% 至 53 亿元,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增长 26.3% 至 50 亿元,经调整净利率达到 14%。

杰富瑞在10月发布的最新研报中维持快手“买入”评级,并将目标价上调至106港元。其研报指出,快手正处在“全面拥抱AI”的关键阶段,其业务改善与产品创新都在受益于更深入、更系统的AI能力建设。

回头看快手的一系列AI动作,会发现快手在提高模型能力的同时,格外关注AI对业务全链路的渗透,也就是具体的“落地”应用。它不是把 AI 做成一个 “亮点”,而是把 AI 做成一个“底座”。

从全球行业趋势来看,这一方向也与当下AI发展的共识高度契合——即全球 AI 竞争正从“卷能力”转向“卷有用”——即谁能将AI真正嵌入到真实场景中,实现确定性的业务价值。

A

在全球AI进入新阶段的当下,行业竞争的重心正在发生一场方向性的迁移。

过去三年,大模型领域形成了一套共识:规模越大、参数越多,越能代表技术先进性。而今年以来,这一叙事正在迅速冷却。随着技术迭代趋于成熟,模型能力提升的边际效用变得愈发有限,继续堆算力、扩规模,已经难以带来成比例的体验突破。

斯坦福最新发布的报告《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dex Report 2025》显示:

● 去年榜首模型与第 10 名仍有 11.9% 的性能差距;

● 到 2025 年初,这一差距缩小到 5.4%;

● Top2 模型之间的差距从 4.9% 收敛到 0.7%。

换言之,领先依然存在,但边际拉开变得更难,也更贵。

正因如此,全球AI玩家的策略正在调整。

Gemini 3 Pro 强调推理与工具使用,OpenAI 聚焦任务式能力,Anthropic 将重点放在真实生产力场景。

行业正在达成一个新的共识:模型依然重要,但模型要真正进入场景,才构成竞争力的分水岭。

对于平台型企业而言,这一变化尤为关键。

与AI初创公司不同,它们拥有的是内容、消费、交易、经营构成的高度复杂生态。模型本身并不是终点,平台天然要思考如何让AI嵌入内容生产、投放决策、商家经营、用户体验。

从这个视角看快手,会发现快手的路径具有非常鲜明的实用特征:模型产品维度,可灵AI快速迭代的风格,与其快速投入市场接受用户检验并不断获取最新用户需求息息相关。业务纬度,快手是最早把AI大模型驱动的推荐系统全量上线到产品中的公司,也是首个把生成式强化学习出价技术大规模应用于线上广告系统的公司。这让快手更早一步尝试用大模型能力重写平台的运行逻辑,也已经逐渐看到了效果。

因此,与其说快手在“提升模型”,不如说它在重新打造一个由模型驱动的商业操作系统。让AI真正进入经营现场。相比堆技术参数,更强调“有用”—— 这也正是当前全球 AI 竞争的核心方向。

B

快手今年三季度的线上营销服务收入达到201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继续较上季度提升。其中,AI技术带来的增量贡献约在4%—5%之间。这意味着,平台的广告增长并非依赖外部环境改善,而是有更深层次的结构性提升正在发生。

细看快手的AI战略,可以看到快手的AI战略正从“局部提效”转变为“全链路重构”。

最关键的变化在于:AI不再是辅助性的外挂技能,而成为驱动平台“底层能力”跃迁的主引擎。

快手构建了一个以 OneRec(智能推荐)、OneSearch(生成式搜索)和 G4RL(生成式强化学习出价)为代表的AI应用模型层。

举个例子,OneRec以端到端方式重写了推荐系统,从系统这一端直接联结用户那一端。过去以标签、兴趣、行为拼起来的偏好,现在能被系统捕捉成更具象、更细粒度的个人化线索。让内容分发更精准,也让广告匹配更高效。

OneSearch则重塑了“主动找”的场景。当用户说“适合健身房穿的鞋”,系统能推的就是“需求本身”,而不是词条。生成式搜索让用户表达得更自然,也让商家商品更容易被正确理解和呈现。过去要靠关键词、靠运营经验,现在靠模型理解语义、捕捉需求。

至于生成式强化学习出价系统G4RL,则让AI能够实时学习广告主行为与市场反馈。

换句话说,它在不断回答一个问题:每一块钱的广告预算,应该花在哪里,才能让效果最大化?把投放链路变成一个持续自我学习的系统。

在平台级的AI全链路渗透下,依靠基础设施的优化,快手已显著提升“广告找人”与“货找人”的精准匹配能力。

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建筑稳先要有个好地基,快手用AI提升平台底层能力,就是为商家先打好地基、修好路。

如果说底层能力是“地基”,那么快手的经营工具体系,就是铺在地基上的“房间结构”。

以UAX(全自动投放产品)、全站推广工具、AIGC内容生产系统、智能开播助手和智能讲品引擎为代表,这一层强调可感知、可使用。也就是说,AI要真正进入商家的日常经营,而不是停留在平台后台。

在电商平台,向商家提供经营管理工具、平台消费趋势与选品建议并不新鲜,但AI会进一步发挥其效用。

具体来讲,在电商板块,内容生产匹配、商品推荐匹配,以及商家经营整体链路的提效是AI产品能力的主要发力点。用户从浏览内容和商品,到最终的消费决策之间有存在一条弹性链路,当内容和商品更加匹配用户需求,整体消费决策链路必然会更通透。

快手为商家提供了若干AI智能生产工具,就像一个工具箱,可以切实解决商家痛点。

例如,短视频和直播两个内容形态协同得越好,流量运营的效率就越高。快手商家大会披露过,当快手商家实现“短直联动”后,曝光可以提升80%,通过短视频引流进入直播间的成交GMV同比增长60%。

借助在AI领域的技术积累,快手为商家推出AI图生视频功能,可一键生成符合平台风格的短视频并完成发布,形成“直播+短视频”双场域流量覆盖。灵机平台在直播切片功能的基础上,还上线了智慧发布、AI创作等功能,深研文生视频、多模态识别等能力,有效提升了商家的内容质量和交易转化机会。

双十一大促期间,商家通过快手小店商家工作台累计发布了超过30万条挂车AI视频;其中1.55万商家选择发布挂车AI图生视频,共发布超26.1万AI图生视频,日均发布量比大促开始前30天提升超12%,日均GMV提升近30%。

此外,平台日均有超过8.2万商家使用灵机相关功能,年同比增长124%,日均生产视频内容超过150万,年同比增长110%;相关功能带来的日均GMV达5300万,年同比增长140.9%,单日GMV峰值突破6600万。

在交易链路的另一端,AI 也在缓解商家的隐性成本。以智能客服机器人为例,在大促高峰期,它接待了超过2729万通买家咨询,帮助商家解决了约40%的峰值压力。

在最忙的时候,AI扛住了近一半的客服需求,让商家把注意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环节——供给、价格和服务体验。

从底层能力到经营工具,再到大促中的系统性表现,这一系列变化指向同一个结论:对于快手来说,AI不是技术展示,也不是“参数竞赛”,而是在重塑电商生态的“操作系统”。

它既是路,也是工具,是平台能力提升的基础,也是商家经营提效的抓手。

C

快手三季度财报第一次让外界看到:

AI 不仅提升体验、降低成本,还能同时带来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的提升。

在当前全球 AI 讨论越来越倾向于“高投入、高成本、高不确定性”的背景下,这一点尤其重要。如今行业真正需要的是“能证明 AI 是一门能赚钱、能持续的生意”的公司。

从这个角度回看快手,其AI战略已进入正轨,并开始显现“飞轮效应”。

底层能力的强化、经营工具的普及与大规模可见的经营提效,使得AI不再是抽象的“技术提升”,而是切实改变创作者、商家和经营者的日常行为。而经营者效率的提升,又反过来推动内容供给、用户活跃和平台变现。

整个生态因此形成了一个不断自我强化的循环,推动快手借助AI进入更加稳健、更加可持续的增长轨道。

这种表现不仅是快手自身的利好信号,也为整个AI行业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样本:即AI的价值不在于单点突破,而在于能否深度融入业务,创造长期的结构性收益。

外部机构也在当下对快手AI路径表示认可。星展银行在11月的行业深度报告中看好“AI 驱动广告”这一投资主题,并明确指出,快手凭借短视频生态、较高的广告ROI提升空间与可持续的用户触达能力,成为中国互联网公司中最具AI变现潜力的代表之一。

报告进一步强调,通过 OneRec、智能投放与 AIGC 创意,快手大幅提升了广告匹配效率,而在行业整体CTR仍低于1%的背景下,平台仍有较大的长期提效空间。其当前估值(2026年约12倍P/E)与未来增长曲线相比,仍具备显著上行潜力。

快手内部的态度同样坚定。

在本次财报发布时,快手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程一笑表示:“展望未来,我们将持续推进AI战略在多元业务场景中的落地,以实现更高运营效率,为用户、创作者及合作伙伴提供卓越的使用体验,并为股东创造长期价值。”

他的表述清晰反映出管理层对AI的定位:这并不是短期锚点,而是长期的经营方法论,是未来快手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

从财务表现、生态变化到行业趋势,快手的角色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它早已不只是一个短视频平台,而是在借助人工智能重构自己的商业操作系统。

这套系统既提升平台自身的效率,也为生态伙伴创造新的增长方式,使得整个生态具备更强的可持续性与更高的效率边界。

在AI行业的喧嚣与疑问声中,快手用这一季的表现给出了一个稳健、有序且清晰的答案:AI只有真正被“用起来”,才能成为推动企业与行业走向下一阶段的力量。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AI卷“有用”,快手露了一手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