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开始卖「皮肤」

小米汽车正式迈入「定制时代」。

在9月25日的年度演讲上,雷军宣布小米汽车将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这次,小米YU7在首发推出的9款颜色的基础上,新增了5款定制配色(紫水晶、竞速红、暮光玫瑰、流金粉 哑光、嫩芽黄),同时,小米启动了「百色计划」,与全球顶级的车漆供应商BASF和PPG合作,计划三年内设计100款车漆。配合定制内饰、个性化部件、以及专属定制中心,小米正尝试把「豪车叙事」植入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赛道里。

目前,小米定制服务计划试运营一年,每月最多定制40台,仅支持YU7 Max、SU7 Ultra车型定制,可与现有配置组合搭配。

在传统意义上,定制是豪车的灵魂,它售卖的不是功能,而是身份与稀缺。而小米选择在30万-60万价格带尝试这一模式,其背后的雄心绝不止于「多几种颜色」,而是一次对行业叙事的再造。

摩根大通曾评价小米YU7是「中国电车版Labubu」。事实也确实如此,对很多车主来说,小米汽车最先打动人的,不是技术参数,而是长车头、大机盖、流线外形带来的豪车即视感,以及随之而来的情绪价值与回头率。人们看着它,想起的是保时捷。买一辆小米,仿佛买到了一系列豪车的平替版。

而定制化服务,能进一步把这种投射具象化:你可以像组装高端游戏主机一样,去选择专属于自己的「豪车版本」。

这背后一以贯之的,仍是小米经典的「超值获得感」逻辑。雷军擅长制造这种「价值错位感」:让用户觉得,他们用一款定价30-40万元的车,买到了价值60万元的外观气场和20万元级产品无可比拟的体验。

大概在雷军眼中,下订只是客户全生命周期的开端。通过不断叠加的个性化配件、内饰、车规级纸巾盒等周边商品,买车变成了「玩车」,用户牢牢被绑定在小米生态之内。就像潮玩爱好者每给Labubu买一件娃衣、每给小野买一座玻璃罩房子,他们与泡泡玛特的联系都更紧密一分。

反观特斯拉,为了生产效率,免费车漆的颜色都可能随时会改,定制化服务体验更多让位于规模和效率。

站在用户角度,即便小米定制服务的价格不算低,但对标豪车体系,再叠加稀缺性,消费者反而会觉得是占了便宜。一个细节可以印证:哪怕SU7 Ultra有大量现车可以选购,仍然有消费者愿意多花4.2万元、排队等几个月,就为了选购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

符号消费的驱动力,或许已经超越了功能需求。

但问题在于,小米汽车能玩转定制吗?「全世界就没有一个大众品牌能把定制服务做好,因为很麻烦,稍微哪一点搞得不好,这都是超高端用户,肯定从头到脚把你骂个死去活来。 」雷军也坦言,这项服务复杂而难干,过去只有豪车品牌才做得起,小米内部从三年前开始筹备,去年小米SU7发布前一度取消,今年正式公布之前,内部分歧依旧很大。最终,他选择「先干一年试试」。

对小米汽车来说,至少有三重挑战:第一,供应链的柔性化。车漆、内饰、定制部件的物料周期动辄数月,稍有延误就可能拖慢整车交付;第二,规模化与个性化的矛盾。小米的优势在规模化和成本控制,而定制恰恰要求柔性生产,不能大批量复制;第三,服务预期的管理。小米拥有庞大的客户基数和极高的市场关注度,期待高,批评更快,一旦出现体验差异,舆论的反噬效应会被成倍放大。

因此,这不仅是一次营销上的差异化尝试,更是对小米整个生产组织能力的挑战。倘若小米能够跑通定制化,把豪车的「独一无二」嫁接到大众市场,那么,它不仅在价格上做到了性价比,更在服务体验上实现了「下放」。

对小米而言,这是对传统汽车工业边界的一次试探;对行业而言,这可能开辟出一个新的消费区间:既不是豪车的替代品,也不是单纯的性价比选择,而是一种彰显个性化的平价定制;对消费者而言,花「小钱」,办「大事」。

不过当下过渡阶段,只能暂时委屈一下小米SU7车主了。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标签: 小米汽车
小米汽车开始卖「皮肤」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