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佘宗明
10月23日,阿里夸克神秘“C计划”首个落地项目曝光——它上线了夸克对话助手。
“潜谋秘事,已非一日”,通常是要整个大动作的前兆。
在“C计划”浮出水面前,坊间出现各种猜测:有人认为,代号C代表“Chat”,预示着夸克将推出全新对话形态;还有人揣测,C取自经典游戏《吃豆人》(Pac-Man),目标直指豆包。
如今面纱已揭,“国内首个将搜索能力与对话体验融为一体的AI产品”的模样已陈于眼前,随之而来的,是“夸克塞进了个豆包”之类的说法四起。
果真如此吗?
只能说:此言差矣。
我的用后感是:夸克不是塞进了个豆包,而是长成了大家期待DeepSeek长成的样子——与其说是夸克对话助手像阿里版豆包,不如说它更像中国版ChatGPT。
说夸克并非塞进了个豆包,是因为夸克对话助手跟豆包产品体验截然不同。
最直观的区别是,我用豆包(无论用来拍题还是写作)时,因为对话框上方会有多个功能按钮或菜单栏,我会习惯性地先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对应功能模块,再输入自己要求;用夸克对话助手执行同样任务时,我则会直接在“AI超级框”输入提示词。
不光是交互界面,呈现结果也大相径庭。
我问豆包和夸克对话助手“寒武纪跟摩尔线程,谁更有可能成为中国的英伟达,它们的估值(市值)哪个会更高?”,前者给出了约400字的概要性回答,后者则给了约1400字的详细分析,在开头给出“核心结论”后,还给出了体系化论证链条。
连试多次,我的整体感觉是,豆包在回答时更加简要,倾向于要点罗列;夸克对话助手的回答则经常会呈现出“定义-分论点-论据-结论”的强逻辑化结构。
除了呈现结果细致度有别,多轮对话效果也有明显差异。
我问豆包跟夸克对话助手“媒体人转型的难点是什么”,接着又追问“37岁媒体人可以转行做哪些职业,需要具备哪些素养?”豆包给出的转型选项相对“普适”,对所需素养也讲得较泛;夸克则能抓住“37岁”这点,从高匹配度转行方向、核心素养要求、转型策略三个维度展开了回答,还能提供可参考路径案例、具体技能要求等。
我的个人感受是,豆包在单轮对话响应上很快,夸克对话助手则在维持长对话中的语境一致性方面表现尤为出色。
02
在产品基因上,夸克对话助手也不同于豆包
说夸克对话助手不是另一个豆包,也是因为两者在产品基因上也大不一样。
我在平常用豆包时就发现,它很擅长应对“给我公号配张图,主题是××”等任务,但面对“帮我计算每月要还房贷”这类非创作类任务时,由于要调用第三方工具,它会相对慢些。
而夸克对话助手面临复杂任务时,表现更丝滑:我问它“接下来黄金走势会怎么样?帮我生成表格说明”,它会自动完成“调用搜索获取最新数据-启动数据分析模块处理数据-调用图表生成工具创建表格-整合结果输出”的全流程。
归根结底,二者价值向度有所区别。
我问豆包跟夸克对话助手“熬夜有哪些坏处?”豆包比较简洁笼统地谈到了“生理健康损害”“神经系统与认知问题”“其他隐性危害”,夸克对话助手则分为短期危害、长期危害、如何减少熬夜伤害三块作答,一并给出的还有生物学依据、医学原理与外部症状等。
这其实能折射出AI助手的价值次序优先级:豆包看重体验流畅度,夸克对话助手这样的则更注重信息严谨性。这也是产品定位的差异延伸:豆包是“创意协作伙伴”,重流畅性和创造性;夸克对话助手与ChatGPT是“信息决策助手”,以可靠性为本。
差别还体现在生态整合上。
豆包整合了AI绘画、录音转文字等工具,但它们与核心对话功能的联动性较弱。所以我会将通过录音转文字生成的内容,手动复制粘贴至文案写作模块进行优化。
夸克对话助手则实现了“搜索-处理-存储-应用”的全链路闭环。我通过“AI超级框”生成的文章,可直接在夸克网盘进行存储和编辑。
03
夸克,承接了人们对DeepSeek的期待
产品体验是“面子”,产品基因是“里子”,在这两点上,夸克对话助手跟豆包不能说不甚相似,只能说判若霄壤。
同为对话式AI产品,夸克对话助手不像豆包,像什么?
要我说,它像是人们想象中DeepSeek该有的模样——与之对标的,该是整体能力强大的ChatGPT。
今年1月,DeepSeek横空出世,当其长思维链推理变得对用户“可见”时,很多人都生出了“你还有多少惊喜是咱不知道的”的期待。
大众对DeepSeek最大的期望,就是它能像ChatGPT那样,功能场景丰富,回答精准可信,既要可用,更要好用。
现在看,这番期许就被夸克给承接了下来。
可以看到,夸克对话助手有着跟ChatGPT高度相似的产品形态。
这种相似,体现在操作上:用夸克对话助手跟用ChatGPT,都用不着根据需求找功能模块,它们都是将对话框作为交互入口,也都用不着介入功能切换,它们都会让AI自动完成“需求识别-资源调度-解决方案”的全链路处理。
这种相似,也体现在结果上:夸克对话助手和ChatGPT给出的答案,都会呈现出“问题拆解-逻辑建模-分步求解”的缜密逻辑,都很重视作为信息决策助手的内容严谨性。
这种相似,还反映在生态上:夸克对话助手通过统一的API接口和数据标准实现不同工具间的无缝流转,而非将那些功能简单拼接,这点跟 ChatGPT 整合 OpenAI 生态内的 DALL·E、Whisper等工具的逻辑如出一辙。
更深层次的相似,是在技术能力上。
ChatGPT能实现“能理解、会响应、懂偏好、可信赖” 的对话能力,成为当下最靠近“通用型助手”的AI产品,跟背靠OpenAI的先进大模型直接相关。
夸克在打造对话助手时,就采取了“模型+系统”双轮驱动策略,确保回答有源可查、可验证、可追问。
这里的“模型”,是采用新的阿里Qwen最新闭源模型,值得一说的是,此前在云栖大会上亮相的Qwen3-Max,性能就超过了 GPT-5 和 Claude Opus 4,跻身全球前三;“系统”,则是夸克自研的由实时检索、信源追溯、交叉验证组成的可信系统。
正是在强大技术架构支撑下,夸克对话助手有着ChatGPT那样的多重能力,包括广域需求覆盖能力(可带来全能型智能体验)和长对话处理能力(可实现20轮以上的深度交互)等。
04
结语
以“搜索+对话”的深度融合为骨架,以严谨逻辑体系和结构化输出为血肉……夸克对话助手的出现,让国人用上自己的ChatGPT式通用型智能助手成为了可能。
如果说ChatGPT代表了现有对话式AI助手的能力天花板,那夸克对话助手就是在解锁“类ChatGPT”的丰富易用体验,让你我离超好用的AI助手更近一步。
依托于阿里多元生态、自身搜索基因和自有专业知识库(自建了医疗、教育、法律、财经等多个垂直知识库),夸克对话助手还能跟搜索、网盘、文档等核心业务深度耦合,将通用能力跟专业领域能力结合,在很多方面(如拍照搜题功能,如医疗健康场景)呈现出ChatGPT不具备的能力来。
这无疑合乎大众期许:大家要的就是好用,好用才是硬道理。
某种程度上,若将对DeepSeek媲迹ChatGPT的期许视作人们对理想中的本土化AI助手的“念念不忘”,那——
不像阿里版豆包、更像中国版ChatGPT的夸克对话助手,便是这份期待迎来的“回响”。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