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想靠AI重构阿里

内容/刘海

近日有市场传言,阿里平头哥倚天芯片总负责人岱宗(职级P11)离任,现已入职专注于高性能CPU研发的创业公司“知合计算”。自研芯片的关键人物在阿里“回归初心、重新创业”口号中离场,并前往真正的创业公司这一变动,从侧面投射出了阿里当前组织调整和战略转型的不易。

让拥有超12万员工的超级航母,既能保持战略定力不被短期波动干扰,又能像初创公司般敏锐捕捉技术革命的红利窗口,是新一届领导班子的“绩效考核”。

“510阿里日”前夕,阿里巴巴CEO吴泳铭在内网论坛发帖直言,阿里的基因里没有“守成”,只有“创造”,呼吁阿里人在AI的技术革命中回归初心,以创业者的心态开启全新征程。

阿里日亲友见面会当天,阿里董事会主席蔡崇信也再度提到了AI对于融合阿里各项业务的驱动力,让AI重塑所有业务的入口,“未来三到五年,所有业务都应以AI为驱动,让我们增加更多的用户。“

两位最高领导的发言,隐约指向同一个核心:组织需要重新连上。

阿里打出的第一张牌,就是“打破藩篱”:打破中台与BU之间的界限、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边界。在内部,AI被拉升至集团核心战略地位,以基础设施的方式渗透进每一个业务流程;在外部,阿里与小红书推出“红猫计划”,首次打通内容种草与交易链接,试图借助外部流量完成增长闭环。

但问题远比愿景复杂,阿里能否真正打破中台与业务线的利益壁垒?“AI驱动”的组织文化是否只是口号?与小红书的合作是共赢的开始,还是另一种形式的流量依赖?

这一次,阿里要回答的不只是“要不要重构”,而是“怎样重构”。

Part.1

当电商巨人失速

阿里如何被组织困住?

站在2025年回望阿里巴巴的发展历程,它曾登顶巅峰,也曾经历市值在短短16个月内缩水三分之二的至暗时刻。每一次的转折背后,都隐含着中国电商格局的深刻变革,淘天的发展正是这一变革的缩影。

在拼多多崛起之前,淘宝长期稳坐C2C电商市场的王者宝座。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07年淘宝市场占有率高达83.6%。2020年“双十一”当天,阿里系的GMV定格在4982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彼时,几乎没有人会质疑它仍是电商之王。

但电商江湖从不太平。2015年,拼多多横空出世,这个曾被阿里忽视的对手,凭借社交裂变模式迅速开始蚕食了阿里的基本盘。到2017年,阿里在电商市场的份额已经下滑至70%。

进入短视频时代,淘天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抖音、快手等的直播平台的电商板块迅速崛起,持续挤压阿里的市场份额。截至2024年,中国电商市场格局已发生巨大变化,阿里淘天占比33%,京东17%,拼多多19%,抖音电商18%,其余13%则由视频号、小红书、唯品会等新兴平台瓜分。

阿里并非没有意识到挑战。2023年春,集团启动被称为“史上最大规模”的“1+6+N”组织变革,表面看是去中心化、自主化的业务激励机制,实则是在寻找第二曲线。它试图以拆分的方式释放子业务活力,让它们像创业公司一样快速试错、高速成长。但很快,改革暴露出“大厂病”的另一面。有阿里员工表示,这次组织架构可以看出阿里战略的摇摆,目标缺乏持续性和一致性,导致职责模糊、削弱了整体协同效应。

宣布分拆六大业务的这两年里,多数计划已被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和董事会主席蔡崇信取消或暂停,阿里需要的是整合而非割裂。

2024年9月,淘宝天猫集团、国际数字商业集团,1688、闲鱼等整合成为阿里电商事业群,任命蒋凡出任CEO。 “不能守成,只能再创业。”是吴泳铭给这轮回归整合的定调。他清楚,仅靠架构分拆并不能解决组织钝化的问题,阿里需要重新聚焦主战场,把资源、效率、增长,重新捆绑在一个方向上。

而这个方向,不再是旧时代的“电商平台”,而是能承载AI、数据、内容融合的“新零售系统”。

Part.2

从“拆墙”到共振

能否重新找回“阿里味儿”

“阿里过去几年围绕‘用户为先、AI驱动’的战略主线进行了业务方向的重组,未来集团将以饱和式投入的方式,聚焦于几大核心战役。”吴泳铭在内部信里直言,面对AI的技术革命,要像创业公司一样思考,从中创造机遇。

吴泳铭所说的“几场核心战役”中电商和AI是硬仗。

在核心电商业务增速放缓时,阿里重召蒋凡,是对电商主阵地再次押宝的“攻势打法”,蒋凡肩负着带领淘天重回到稳定增长区间的重担,强化内外部合作是蒋凡走出的第一步。

今年5月阿里全面恢复了内网互通权限,允许来自淘天、阿里云、钉钉、飞猪等BU员工重新在统一内网中交流。这是一次文化复原,也是一次组织动作。作为曾经“阿里味”的象征,内网曾提供身份认同和问题透明度,而其封闭在过去两年间象征了组织趋于分裂与求稳。

有人说,阿里的内网是阿里文化的重要体现。在一个庞大且业务多元化的组织中,内网为阿里员工提供了统一的空间,不同业务单元的员工可以在内网上互动、讨论,员工有了“阿里人”的统一身份认同感,而两年前内网的分割,一定程度让阿里“变味儿”了,从鼓励坦诚沟通变成封闭和求稳。

蒋凡主导的“再联通”,既是为淘天跨部门协作铺路,也是为后续AI驱动业务逻辑的流转降低沟通成本。

“AI给阿里带来的机会越来越明确,我们也再次拥有了塑造文化和价值观的契机。”有阿里内部人士表示,AI重塑了阿里的业务逻辑,让其有了重新出发的动力。

重启内网不仅是文化归拢,更是一种组织再协作的信号。过去两年,阿里在“1+6+N”模式下推行小前台、强中台、灵活小业务的架构拆解,虽提升了局部效率,但也让跨部门协作变得更为困难。在AI驱动、场景融合的商业新范式下,阿里急需恢复快速响应的能力,以在即将到来的多场战役中保持竞争力。打通内网、促进跨部门联动,便成为蒋凡推动电商业务整合、提高组织响应速度的关键一环。

而这场内部“拆墙”的落点,是即时零售的全面融合。

4月30日,淘天旗下即时零售业务“小时达”正式升级为“淘宝闪购”,并在淘宝App首页设立一级流量入口。

5月2日,本来预备在五一期间陆续开城的淘宝闪购提前宣布全量上线,将原“小时达”业务品牌即时零售,及饿了么的供给与即配能力进一步整合,让人货场关系在电商(远场)与外卖(近场)两个赛道之中统一了。

即时零售不是一个单点业务,而是一个平台生态战场,京东、美团、抖音纷纷在这一赛道“加注”。阿里要想在本地化零售和服务上站稳脚跟,势必要构建一整套“电商+本地服务”的统一战斗体系,这种体系不仅依赖组织协同,也依赖流量协同,而这正是阿里“外部拆墙”的发力点。

早在3月底2025天猫超级品牌私享会上,天猫总裁家洛直言天猫今年的重点是做增长,其中投入的一大重点就是站外流量,除了小红书,阿里还将继续加强与微博、B站等社交媒体合作,方便品牌和天猫进行全域运营,最终引导用户到天猫成交。

5月7日,阿里与小红书联合官宣深化合作,启动“红猫计划”,实现从种草到成交的链路打通。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品牌在小红书上的种草笔记点击率提升了20%,互动率增长了109%,足见其“前端内容+后端电商”模式已成为新的增长通道。阿里借助小红书获取年轻用户和内容种草能力,小红书则依赖阿里完备的商业化基础设施和品牌资源,形成一种互补合作。

不过,小红书作为强调“真实内容”的社区平台,对于商业化始终保持克制态度。即便在“红猫计划”中,其依然限制开放类目,并设定较高的品牌准入门槛。这显示出小红书对“开放程度”的谨慎权衡,确保社区信任不被削弱。因此,阿里虽然在流量侧获得增量入口,但品牌方在有限空间下能否真正实现从内容到转化的闭环,仍需打一个问号。

从内网的重新开放,到业务的打通融合,再到站外流量的协同引流,阿里正试图在组织和生态两个维度构建新的增长基础。然而,“阿里味儿”是否能真正回归,不仅取决于整合动作本身,更取决于是否能在文化、机制和创新节奏上找回曾经的战斗力。未来的淘天,不再只是一个电商公司,而可能成为一支混合AI、服务与内容的新零售部队。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拆掉内外所有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墙”。

Part.3

AI“重构”阿里

构建新一代平台

阿里为何要“重新创业”,又该如何重新创业?AI是绕不开的Key Message。

阿里将AI视作撬动第二增长曲线的核心支点。如马云所说,“AI会改变一切”,但这并不代表AI能决定一切。阿里要做的是将AI融入每一块业务、每一块环节,未来三到五年,所有业务都应以AI驱动。

2024年2月,阿里宣布三年内投入超3800亿元用于云和AI基础设施建设,这不仅超过过去十年总投入,还几乎相当于阿里两年半的净利润。

阿里的AI落地不是纸上谈兵,也不是烧钱赌概念,而是一次集团级别的结构性“重构”,用AI驱动所有业务模块的改造,从底层云算力,到中层模型框架,再到上层C端产品形态,全面启动系统升级。

在2024财年财报中,阿里云的AI相关业务已连续六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以此为基础,吴泳铭系统性地明确了AI时代的机会识别方式,要从“技术能力禀赋”出发,以“全域业务协同”为目标,推动AI产品化与商业化闭环。

眼下,阿里云、Qwen模型家族及其开源生态、再加上淘天和夸克等诸多ToC应用场景,让阿里至少是亚洲市场上最不可小觑的AI领域的玩家。这必然是阿里在当下判断自身AI机会的起点,也是未来三年乃至十年的机会。

淘宝作为集团最核心的消费入口,成为AI能力率先落地的实验场。

5月10日,淘宝在客户端领域上线了一款“桌面版”客户端。阿里重点强调,此次淘宝“桌面版”客户端的一大核心亮点便是A导购助手功能。该功能整合了Qwen3和DeepSeek,帮助用户更精准地挑选商品。

阿里巴巴希望借助AI之力重塑电商入口,构建AI驱动的“商品+服务+内容”三位一体商业基础设施,不断更迭“逛淘宝”的体验,希望在能留住老用户之时,也能吸引更多新用户。

除了电商业务之外,阿里集团内部重点布局的AI ToC产品还有夸克和通义。目前,夸克已在AI搜索领域跃居国内用户量最高的应用,逐步展现出作为“超级生产力工具”的雏形,其本身的定位也从最初的创新业务,逐步上升为集团的战略级产品。

阿里ToC版图中的第三个AI应用或许就是高德地图,阿里希望借助AI重塑本地生活服务场景,打造面向未来的智能生活方式。

从淘宝到夸克、高德,阿里正在将AI逐步嵌入所有ToC场景,打造“AI驱动下的新入口体系”。这些场景不再是独立产品,而是AI系统能力的具体延伸,是模型能力与用户需求之间的“界面”。通过持续打磨这些界面,阿里试图构建起新一代“平台操作系统”,以AI为核心,以体验为终点,以效率为底盘。

组织本身的AI化也是这场重构的命题之一。2025年初,阿里就已在多个BU内部设立“AI增量指标”,用AI带来的GMV增长、用户活跃变化作为关键KPI。这不仅是效率工具落地的信号,更是组织认知转型的标志,让业务人员学会“跟AI共创”、让管理者懂得“用AI做管理”。

Part.4

结尾

从组织到产品,从基础设施到终端体验,阿里AI战略的本质,是用“主动学习+系统能力+场景闭环”的方式,重新解构业务链条中的每一块短板。这不是一次简单的科技升级,而是要用AI重新定义“阿里是什么、能做什么、未来靠什么增长”。

这才是吴泳铭所说的“重新创业”的真正含义,不再是依赖曾经的平台规则与惯性路径,而是靠AI重构组织肌理与增长逻辑,建立适配新时代平台型公司的竞争法则。阿里正以AI为槌,敲开新一轮平台革命的大门。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标签: 阿里
阿里想靠AI重构阿里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