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调的大疆,抢最狠的市场

低调不是佛系,大疆在偷偷努力做全景相机。

文|王剑波

双11购物节的硝烟尚未散尽,两份权威报告的悬殊差距,让一向“隐身”于公众视野的大疆,再次被推到聚光灯下。

2025年三季度,全球全景相机市场份额,久谦的报告显示,影石占49%,大疆占43%。而在沙利文的报告中,影石占75%,而大疆仅占17.1%。

这场数据争议的后续回应,更勾勒出两家企业的鲜明反差。

影石第一时间召开业绩说明会质疑三方数据的权威性;而大疆则继承了一贯的低调风格,没有官方回复,只有内部人员在被媒体询问时,确认了久谦报告中对大疆产品销售数据统计的准确性。

但反差的表象下,双11战场的价格博弈却暴露了真实的攻守态势——大疆罕见启动“史上最大力度降价”,其中Mini4PRO航拍机(官方定价7388元)最高降1478元,Action4运动相机(官方定价2598元)实付甚至能低至1128元,品类和此前相比更多。

而面对闷声干大事的大疆,影石创始人刘靖康在微博上“表达歉意”,同时补贴100元无门槛代金券。

不同于影石在数据上高调造势,大疆像是另一个极端——在舆论上极其低调,但在市场价格战中却强势出击,这背后不仅是企业风格的差异,更藏着创始人汪滔二十年来的经营逻辑与大疆的统治密码。

01 高调VS低调,汪滔的“反常识”逻辑

两者的交锋始于今年7月。 

7月的最后一天,影石官宣公司将开展无人机布局的3天后,大疆发布首款全景相机产品Osmo360,进入影石核心市场——全景相机。作为应对,影石随后将旗下同类产品价格下调500元。 

至此,两家公司在部分消费级影像业务上展开正面竞争。 

不难看出,两家公司的产品发布与信息披露亦步亦趋,这场“天空争夺战”正在趋于白热化。 

11月11日,地瓜机器人发布消息称,由影石推出的影翎AntigravityA1,搭载了其全新一代旭日5智能计算芯片,并有望于2025年第四季度实现部分区域市场的试售。 

与此同时,据媒体爆料,大疆全景无人机已经研发完毕,确认推向市场。据相关市场传闻,该产品或被命名为DJIAVATA360,预计于今年12月正式发布。 

全景无人机领域的角逐尚处序幕阶段,而全景相机领域的战役已然打响,且更为胶着。 

2024年以前,影石凭借硬件专利、软件生态和UGC社区构建的“护城河”,长期垄断85%以上的市场份额,GoPro、理光等品牌只能在细分领域挣扎。 

而7月末大疆Osmo 360横空出世,三个月销售29万台、销售额8.6亿元。 

这种近乎“降维打击”的突围速度,让长期稳坐霸主宝座的影石,切实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 

这也是此次报告数据“打架”的导火索——“双王”争夺市场话语权。 

在久谦咨询报告上,2025年第三季度全球全景相机市场中,影石份额为49%,大疆为43%;而在另一家咨询公司沙利文发布的报告,则称影石占75%,大疆仅占17.1%。此外,沙利文的报告发布后经历两次下架,且目前不支持获取和下载。

数据争议爆发后,行业内的普遍共识是“统计口径差异导致结果不同”——久谦报告的数据基于电商市场商品交易总额(GMV),信息输入基础包括上市公司披露数据、主流电商平台的实际销售数据及大量社媒聆听。而沙利文报告则因“内部数据核查”两度下架,其具体数据来源和方法未完全公开。 

但影石与大疆的回应策略,早已超越数据本身的争议,成为品牌营销的角力。

影石的高调不难理解,作为2015年才入局无人机行业的后来者,其2023年全球市场份额仅15%,此次借数据争议发声,本质是借助大疆的“流量”实现品牌破圈。

但大疆的低调,却让不少人感到困惑:作为行业龙头,为何不主动澄清数据争议,反而选择“冷处理”?

答案藏在创始人汪滔的行事风格里。

与90后刘靖康稍显狂野的浪漫主义不同,大疆创始人汪滔的浪漫更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

公开资料显示,汪滔自2006年创立大疆以来,公开露面次数不超过10次,从未接受过媒体专访,甚至在大疆的上市传闻中,他也仅通过内部信回应“暂无上市计划”。

汪滔当年成立大疆,就是想“好好玩一把”。他认为,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才能把它真正做好。

这种想法,为大疆开辟了无人机赛道,长期以来,大疆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70%以上的份额。据《晚点LatePost》报道,2024年大疆营收突破500亿元,净利润率逼近40%,比苹果还高。

但大疆在品牌上的低调,并不影响它在市场竞争上的强势,一向不打折的大疆,这次拿出了罕见的“降价幅度”。

根据商业数据派的不完全梳理,大疆此次降价覆盖全品类机型,降价幅度在15%-30%之间,也是近几年促销机型较多的一次。

社交媒体上提及比较多的手持云台相机OsmoPocket3(以下简称“Pocket3”)(标准版)降价700元,Pocket3(全能套装版)降幅达900元、全景相机Osmo360(标准套装)降幅414多元。

而影石的防守策略则偏向防守。

影石创始人刘靖康针对大疆降价事件在社交平台发布声明,向用户“致歉”,并宣布向10月2日至8日期间购买大疆产品的消费者发放100元影石无门槛代金券‌。这一举动被质疑为“借势营销”,绑定头部企业博取流量。

为何一向“不打价格战”的大疆会突然在全景赛道发力?这与汪滔一以贯之的“技术逻辑”密切相关。

大疆在消费级影像领域已布局无人机航拍、运动相机、云台稳定器、口袋相机等多条产品线,唯独缺少全景影像这关键一环。此次推出Osmo 360,再加上传闻中年底将发布的全景无人机,能帮助大疆完成 “空中+地面+全景” 的全视角产品布局。

全景相机的研发对影像处理、拼接算法、镜头设计等技术要求极高,而大疆在这些领域“内功”已经很深。

此前在无人机、运动相机产品线中,大疆沉淀了高密小型化硬件堆叠、功耗控制、防抖算法等核心能力,这些技术可直接迁移到全景影像领域。

而依托统一的10-bit D - LogM色彩科学,Osmo 360可与大疆无人机、运动相机的素材无缝衔接,搭配其成熟的剪辑软件和配件体系,能为用户提供从拍摄到剪辑、分享的全流程解决方案,进一步强化大疆在影像生态上的竞争优势。

消费电子战略顾问李敏向商业数据派表示,大疆此次降价绝非临时反击,而是基于成本优势的战略布局——通过降价扩大新业务全景相机的用户基数,同时巩固航拍全景的核心优势,挤压中小品牌生存空间。

本身,影石此前长期主导全景相机市场,还在运动相机等领域持续发力,甚至推出全景无人机进军大疆优势领域,对大疆的市场地位构成了威胁。

在李敏看来,2025年恰好是影石经典机型One X3的用户换机周期,大量核心用户有升级设备的需求。大疆选择此时推出Osmo 360,直指影石产品弱光成像不足的痛点,再加上合理定价,能高效转化影石的存量用户。若错过这个时机,等影石完成下一代产品迭代,大疆后续进入市场的成本和难度会大幅增加。

02 低调的王者,大疆的成功密码与供应链统治力

数据争议和价格战的表象背后,更值得探究的是一个核心问题:为何始终低调的大疆,能在全球无人机市场保持近十年的统治地位?

答案藏在其“精准产品定位+技术绝对领先+供应链深度掌控”的三维核心逻辑中。

精准的产品定位,是大疆破局的第一步。

梳理大疆的发展历程,汪滔的经营逻辑始终围绕“技术迭代-场景拓展-成本控制”三个核心展开。

2006-2012 年,大疆聚焦专业级无人机市场,为影视行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通过“云台技术”建立技术壁垒;2013-2018年,汪滔果断切入消费级市场,以“精灵”系列实现规模化生产,将无人机价格从数万元拉至千元级,市场份额从10%飙升至70%。当年,这样的成绩也没让汪滔参加当年的美国CES展会,理由是“产品还不够完美”;

看到消费级无人机之后,大疆开始向农业、能源、安防等工业级市场延伸。大疆的相关责任人表示,这是用户看到消费无人机后,希望大疆能扩充无人机的应用场景。2013年左右,汪滔开始推进大疆在工业级无人机市场的拓展。

汪滔的低调,本质是“重研发轻营销”的战略选择。

虽未公开披露财报,但据《科创板日报》报道的市场消息,大疆2024年营收约达800亿元。更值得关注的是,大疆在2024至2030年的七年期间计划研发总投入约300亿元,这也意味着其年均研发投入需维持在50亿元以上。

这种研发投入的差距,也是大疆能hold住3个月销售额超过8亿元的“内功”。

而此次双11降价,正是汪滔“成本控制+市场维稳”的逻辑体现。

比如,大疆此次双11的大降价,也是基于技术自信与规模优势的行业赋能——800亿营收体量带来的供应链议价权、核心部件自研能力,使其具备可持续的降价空间。

大疆的技术有多牛呢?

相当于,大疆凭一己之力垄断了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还能把工业级航测、影像拍摄等领域的高端技术做到“性能顶尖+价格亲民”,甚至逼得海外同类产品降价。

比如,大疆这次的全景相机Osmo 360,直接用上1英寸全景影像系统,但能支持原生8K全景视频和1.2亿像素拍照,解决了传统全景相机画质差、拼接痕明显的问题。而且它的设备都统一了色彩科学,不同相机拍的素材后期剪辑能无缝衔接,不用反复调色。

公开资料显示,大疆全自研方式在、电机、电调等核心硬件上积累了4000多项专利。

不仅如此,大疆全栈自研+成本控制,即自己造核心部件,还能拉低行业价格。

比如,大疆从核心芯片、算法到整机都是全栈自研,比如禅思 L3 的激光雷达、无人机的飞控系统、影像传感器等关键部件,没有对外依赖。

这种自研能力不仅能保证技术领先,还能把成本压下来。之前海外高端航测激光雷达卖上百万,大疆禅思 L3 直接定价十万出头;消费级无人机更是让普通人能买得起,反观其他品牌同性能产品,价格往往高出一截。

如果说产品和技术是大疆的“矛”,那么供应链掌控力就是它的“盾”,也是其能发起价格战的核心底气。

汪滔早在2015年就意识到供应链的重要性,启动“垂直整合”战略:重点聚焦飞行控制系统、多旋翼飞行器等核心组件的自主研发,逐步构建从硬件到软件的完整技术链条。摆脱了对高通、德州仪器的依赖。

‌通过垂直整合策略,大疆目前对核心部件如飞行控制系统、云台、图像传输芯片等实现了较强的掌控力‌。同时,中国无人机零部件产业在电子控制类部件、动力系统部件等领域具有全球竞争力,这为大疆的国产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例如,其全景相机Osmo360采用专为全景影像设计的方形传感器,替代传统手机用矩形CMOS,历时两年推动供应链量产,提升25%传感器利用率。

有资料指出,类似纵横股份等工业无人机企业的国产化率已达90%,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疆所处的供应链环境。

去年9月-今年4月,中国对美出口的无人机核心部件单价上涨3.5倍,但出口额增长50%,也能侧面显示大疆可能通过技术升级抵消部分原材料涨价压力。

2024年12月,大疆就计划在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DU01-02地块建设总建筑面积18.8万平方米的总部基地,包括电机、电池、云台等关键组件,支撑其全球无人机业务的规模化生产与技术创新。

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上,大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手机供应商的历史交货数据、市场动态等多维度信息,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风险,准确率能达到80%。在成本控制上,大疆也注重产品的模块化设计,这种设计理念使得不同型号无人机的部分模块可以通用,也降低了研发和生产成本。

这种深度整合的供应链体系,不仅降低了成本,更提升了抗风险能力。

供应链的统治力,还体现在大疆对上下游的话语权上。

大疆占全球无人机市场70%的份额,商用市场超90%,美国市场份额达77%(业余市场)和89%(农业无人机),是当之无愧的无人机赛道“老大”。因此,大疆主导的无人机通信协议被国际采纳,技术普惠(如非洲疫苗运输、挪威冰川监测),进一步巩固了其全球影响力。

回到此次数据争议,影石的高调与大疆的低调,实则是两种经营逻辑的碰撞:前者试图通过产品创新+营销造势实现弯道超车,后者则依赖技术和供应链实力稳步前行。

从行业发展规律来看,消费电子行业的竞争最终还是技术和供应链的竞争,正如汪滔在内部信中所说:“喧嚣终会过去,只有产品和技术能留下。”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标签: 大疆
最低调的大疆,抢最狠的市场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