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板定位不符合清仓式分红 风口浪尖的小方制药能否开启小林制药神话?

模仿可以作为一个学习的过程,但创新才是成功的关键。

——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

引  言

小方制药和小林制药,两者一字之差。

但都处于舆论和声誉的风口浪尖。

小林制药是日本国货的代表,经过1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大型医药集团,2022年,年销售额超过85亿元人民币。更为重要的是,小林制药所践行的“小池大鱼”经营理念,被工商管理业界津津乐道。然而,这样一家日本百年企业,却在近期“翻车”,其生产的红曲原料保健品自3月份以来,导致数人死亡、数百人住院。此事件,严重冲击了小林制药作为日货代表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

小方制药是我国一家非处方药研发和生产企业,其旗下开塞露、炉甘石、氧化锌软膏为国内消费者所熟知。小方制药于2023年年初向上交所主板提交注册,于2023年年尾获得证监会批复,目前正在焦急等待上市发行。但是,《奕泽财经》观察到,投资者对其“大额分红”“科创属性不足”“与主板定位不符”“实控人为外籍”等提出质疑。加之今年以来IPO“严”字当头之下,小方制药上市之路更添劫数。

《奕泽财经》注意到,无论是自身定位,还是媒体报道,有一句slogan呼之欲出——小方制药要做中国的小林制药。

一字之差的两家企业,都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未来命运,将何去何从?

一、“画虎画皮难画骨”

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经营管理类书籍《小池大鱼》,作者为小林一雅。小林一雅是小林制药的前任社长,在其担任社长期间,成功推出了“安美露“波乐清”“暖宝宝”等热销产品。

在《小池大鱼》这本书中,小林一雅揭露了小林制药的生产和发展之道——在小池子里面做一条大鱼。

逻辑简单易懂,如果进入一个百亿规模的“大池子”,做到5%的市占率已经非常不易,销售额不过5亿元;但是如果进入一个10亿元的“小池子”,并且将市占率做到50%,同样可以获得5亿元销售额,不仅难度降低,而且可以长期处于领导地位。

通过这样的方式,小林制药的厕所芳香剂、洁厕宝、暖宝宝等在细分市场占有率极高,甚至成为细分市场的代名词。小林制药也被誉为“爆品王”“市占王”。

可以说,超高市占率是小林制药“小池大鱼”战略成功的检测指标。

有意模仿小林制药的小方制药,其产品市占率如何呢?

小方制药的《招股书》和回复文件显示,报告期内,位居收入贡献前三的产品为开塞露、炉甘石洗剂以及氧化锌软膏,氧化锌软膏2022年销售贡献超过3000万元,开塞露2022年销售额为2.3亿元。但是,位居收入贡献的前三产品,其市占率与小林制药产品相比,差距十分巨大。

以小方制药的核心产品开塞露、炉甘石洗剂为例,开塞露报告期内平均市占率在16%,炉甘石洗剂平均市占率在43%上下。而按照小林制药的策略,其产品理想市占率要达到60%-70%。

也就是说,“小池大鱼”那一套,小方制药“玩不转”,或者说,距离“玩转”“小池大鱼”,小方制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奕泽财经》看来,市占率是小方制药当前以及未来的“命门”。

对投资者而言,市占率是检验“小池大鱼”战略是否应用成功的标尺。

根据《奕泽财经》观察,虽然小方制药没有大张旗鼓表明“拷贝”小林制药的经营战略,但是,无论是产品定位、潜在市场、市场策略,乃至企业文化、管理思路等,小方制药都在“致敬”小林制药。而高市占率要求是小林制药的“王牌”,也是“小池大鱼”的内核,但是小方制药的主力产品,市占率并没有一马当前。于投资者而言,小方制药是否还能保持此前业绩,属实堪忧。

也因如此,“市占率”在小方制药《招股书》中被列为第一大风险提示。

对监管者而言,市占率是审视小方制药是否符合主板上市的核心指标。

注册制以来,主板定位于“大盘蓝筹”,重点支持业务模式成熟、经营业绩稳定、规模较大、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优质企业。判断企业是否具备行业代表性的核心指标就是市占率。但是,小方制药主力产品市占率明显偏低,如收入主要“干将”开塞露,其市占率仅有16%。而市占率较多的部分产品,如碘甘油、硼酸洗液市占率超过90%,但是其每年销售额仅有1500万元。并且,根据回复文件显示,小方制药核心产品开塞露其市占率近两年呈现下降趋势,而福元医药、马应龙等在细分领域加速追赶,领头羊小方制药与身后的竞争者,差距有所缩小。

对此,上交所也提出了疑问。无论是在上会之前还是上会现场,上交所均问及“产品市占率”的相关问题。

在《奕泽财经》看来,新的“国九条”提出,进一步提高主板IPO门槛,其目的在于夯实注册制下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界限。固然,小方制药IPO已经获批,但是在这样的政策督促下,小方制药是否符合“国九条”板块层次明晰的精神呢?其是否能够担当“大盘蓝筹”的角色呢?

更令人忧虑在于——小方制药公开的产品市占率数据,似乎不够可靠。

《招股书》和回复文件显示,小方制药公开的市占率数据主要来自米内网。《奕泽财经》注意到,米内网的国资股东背景为数字权威性做了背书。但是,《奕泽财经》也注意到,一方面,米内网存在“定制报告”等服务;另一方面,存在米内网提供的医疗数据与真实数据不符的情况。故此,小方制药引用米内网产品市占率数据,这一数据真实吗?是否存在误差?

对此,上交所亦要求小方制药以及保荐机构国信证券进一步核查。而在核查回复文件之中,国信证券似乎又犯了近期的舆论“大忌”,其表示“中国医药、上海医药、华润三九”等一众医药国企也引用了米内网数据。“联纲光电硬刚证监会事件”尚未退去,小方制药“后来追上”。

综上,在《奕泽财经》看来,经营策略与小林制药酷似的小方制药,未能学到“小池大鱼”的精髓,这波及其经营的可持续性;而其市占率的较低和不稳,又恐难符合对定位愈加严格的主板要求。

无论是发行上市的近期目标,还是做中国小林制药的长远目标,小方制药实现起来,均是千难万险。

二、科创分红恐在劫难逃

2024年4月12日晚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称之为“新国九条”),该意见共9个部分,是继2004年、2014年两个“国九条”之后,又时隔10年国务院再次出台资本市场指导性文件。“国九条”进一步提高了注册之下IPO的门槛。

在《奕泽财经》看来,小方制药无疑是幸运的,在“新国九条”发布之前拿到了证监会的批文。

如果按照“新国九条”的精神以及要求,小方制药登陆主板,恐怕只能望洋兴叹。

“新国九条”对主板发行上市企业,在科创属性以及分红上,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根据《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修改了科创板上市企业研发投入以及发明专利的要求,相关要求进一步提高。虽然小方制药申请的主板并无科创属性要求,但是,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主板企业,研发创新能力要求是不言而喻的。而小方制药研发投入相关指标,与主板要求相差甚远。

研发投入上,报告期内,小方制药研发费用分别为1141万元、1419万元、1358万元,占营业收入分别为3.1%、3.5%以及2.9%;在研发成果上,报告期内,小方制药发明专利数量为0,公司所拥有的50多项专利均为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这一研发水平与可比公司相比,也是差了一大截。可比公司之中的福元医药,发明专利87项,研发投入累计2.3亿元,而小方制药的研发支出仅仅是其零头。

“新国九条”中明确表示“将上市前突击‘清仓式’分红等情形纳入发行上市负面清单”、“明确上市时要披露分红政策”。但是,小方制药则是提前给“新国九条”“甩了一个耳光”。

《奕泽财经》注意到,2019年至2022年期间,小方制药净利润分别为1.42亿元、1.60亿元、1.26亿元、1.75亿元,累计6.03亿元。而这四年,小方制药累计分红5.60亿元,占到了净利润的92%。

可以看出,小方制药是“赤裸裸”上市前突击“清仓式”分红典型。不过,按照“过审旧办法、新审新办法”,小方制药可谓是“先一步出逃”。但是,按照“新国九条”的要求,小方制药发行上市需要披露分红政策,不知道对这一题,小方制药又该如何作答?

前脚清仓分红,后脚大额募资,这是注册制下众多企业的基本操作,也是多家企业IPO折戟的直接原因。

《招股书》显示,小方制药此次募资共计8.32亿元,投向外用药生产基地、新产品开发以及营销体系建设三大项目。其中,并无补流项目。在《奕泽财经》看来,这也是忌惮落入“从资本市场吸血”的口实。

不过,《奕泽财经》也注意到,小方制药的多个募资项目似乎存在“虚假”之嫌疑。

例如,小方制药募资项目外用药生产基地耗资6.6亿元,其中,拟购买生产设备-开塞露自动装盒机5台,平均单价150万元,设备总价750万元,但是《招股书》显示,小方制药现有“装盒机”类机器设备固定资产中,包括一台“自动装盒机及联线”、一台“开塞露HCZ-160型多功能装盒机”、一台“多功能自动装盒机”、一台“自动装盒机”,原值分别为46.11万元、39.82万元、13.42万元、14.36万元,四台设备原值大幅低于新采购设备。

还例如,小方制药将用募资资金之中的1.13亿元,用于营销体系建设。但是,其中的1.1亿元用于人员薪酬和品牌推广,即用来“发工资”和“打广告”,而营销体系之中的数据中心建设,仅需要360万元。由此而引发的质疑是:其一,小方制药营销体系建设的必要性?通常情况下,作为营销体系核心的渠道、数据中心,小方制药似乎并不愿意拿出“真金白银”?抑或是小方制药本来就拥有营销体系?其二,小方制药是否在借助营销体系建设来补充流动资金?只是换了个“名头”和“马甲”?

关于分红,《奕泽财经》需要补充的一点是——作为小方制药的刻意模仿对象小林制药,自从1999年在大阪证券交易所上市以来,已经取得了25年连续盈利的佳绩,并且25年来,持续为广大的股票投资人分红。这与小方制药上市之前“清仓式”分红,形成了鲜明对比。

“学了皮毛,扔掉本质”,一字之差,高下立判。

三、两种不同的经营哲学

小方制药“拷贝”小林制药,并非媒体胡诌,有真凭实据。

从产品功能上看,小方制药所开发的产品均定位于医药细分市场,避免与大型企业的正面竞争和冲突。这与小林制药秉持的“小池大鱼”策略,如出一辙。

从企业文化上看,小方制药也推行“简单明白”“易懂直接”的经营文化和企业文化。《奕泽财经》对比了小方制药和小林制药的官网设计,设计风格和语言,很是相似。

但是,在《奕泽财经》看来,两家企业遵循的却是完全不同的一套经营哲学。

小林制药所奉行的“小池大鱼”战略,企业经营和产品开发的出发点在于“提供小而美”。例如,小林一雅为了让日本马桶更为干净、厕所没有臭味,推出的蓝色洁厕宝波乐清、厕所除臭剂爽花蕾,成为相关细分市场的代名词。“先美后财”,是“小池大鱼”策略的初心和核心。而要不断开发新的细分市场和新产品,需要一个宽松、快乐、扁平的运营理念配套。故此,小林制药以高薪、组织活力、持续分红激活创新以及信任。

据悉,仅在2023财年,小林制药的员工共提交了38700个创意,而小林制药的平均薪资为700多万日元,折合32万元人民币,高于日本行业平均水平。

但是,“模仿者”小方制药,似乎恰恰与之相反。

小林制药是“先美后财”,小方制药则是“先财后美”,赚钱的欲望先于满足用户细小需求的欲望。

《奕泽财经》注意到,小方制药是一家标准的家族控制企业,方之光和鲁爱萍夫妇及其儿子儿媳合计控股86.94%。在4年期间,93%净利润被分配。而分配的资金,主要用于投资。例如,方之光账户分红和股权转让累计多达7亿元,主要流向了债权、股票以及基金。为了购买理财产品,实控人之一的鲁爱萍甚至向公司拆解了240万元。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林制药的薪资水平并不高,员工年平均薪酬为11万元,远低于华润三九的17万元和福元医药的近14万元。

“小池大鱼”战略核心在于激发员工创造和创新活力,所以小林制药薪酬水准高于行业均值。但是小方制药却低于行业均值,这如何能够激活组织活力以及员工创新性?如何能够拷贝“小池大鱼”?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小方制药在报告期内拥有较多的劳务外包人员,分别为51人、67人、76 人和67人,占期末员工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12%、13.6%、13.7%和12.2%。劳务外包是企业节省人力成本的“妙招”。然而,一家立足创新的企业,一直想要压缩人力开支,创新创意从何谈起?

《奕泽财经》认为,小林制药“小池达鱼”成功的关键有赖于“细分市场”“创意不断”以及“组织活性”,发现小而美的需求、提供小而美的创意、营造小而美的组织环境,成就了一家大型医药企业和管理学经典案例。

反观小方制药,在医药细分领域的地位不稳固、研发投入和创意激发跟不上、家族企业导致的组织活性堪忧,与“小池大鱼”战略核心,完全是背道而驰。

俨然,这是两种不同的企业经营哲学。

上市之后,25年连续盈利,25年持续分红。这是小林制药。

站在上市起点的小方制药,意图模仿和拷贝“小池大鱼”的小方制药,对此,不知作何感想?

结  语

在《奕泽财经》看来,小方制药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主要源于较早的进入市场以及有赖于庞大的国内需求,而非某一种先进的经营理念。现在,小方制药要将其成功和未来寄托于“小池大鱼”的经营理念和哲学,这是趋炎附势和本末倒置。其对小林制药的模仿也好,学习也罢,仅获得了皮毛,尚未触及内核。

所以,提醒投资人的是——彼岸的神话不可复制,何况意图复制的还是一个轻浮的学生。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     京ICP证151088号
京网文【2018】236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