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青风
编辑丨六子
“那天,我亲眼看到马斯克拎了两箱牛奶,进了懂车帝总部。”——网友的戏谑神评,道尽了这场由懂车帝组织的智能驾驶测试引发的巨大争议漩涡。
一场声势浩大的智能驾驶测试,以惨烈的“撞车”画面,极低的通过率,以及特斯拉和国产车成绩的强烈对比,震惊了业界。
当马斯克亲自转发测试成绩,洋洋得意之时,国内车企则无人认领,华为鸿蒙智行系集体“不予置评”,其他主流品牌集体噤声。
网友们的评论两极分化严重。一方高呼,这次测试终于撕下了众多车企智能驾驶宣传的“遮羞布”;另一方则质疑懂车帝“充值帝”的公正性,指责测试存在“人为干预”。
那么,这次测试到底是谁扒下了谁的“底裤”?
01
「触目惊心与惨不忍睹」
懂车帝为这次测试下了极大功夫。专门封闭一段高速路达九天,找来36款主流车型,包括问界、蔚来、理想、小鹏、特斯拉、比亚迪等知名品牌,进行15个极端场景的实地测试。
测试涵盖高速和城区两大场景,城区道路包含“开进大转盘”“转盘内汇入”“故障车躲避”等9个场景,高速公路包含“高速惊现事故车”“施工路遇卡车”“消失的前车”等6个场景。
实测的视频画面“触目惊心”,高速冲撞不断上演,道具车辆的碎片漫天飞舞。而测试成绩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高速入口白天遇到野蛮加塞”项目通过率只有19%;“高速白天遇到临时施工”项目通过率仅22%;“高速夜间遇到事故车”通过率29%;“城区小学生过马路”通过率58%……
每一次项目的失败,在实际驾驶中都可能意味着一场严重的交通事故,而智能驾驶系统在关键时刻并未成为安全的守护者。
整体而言,15个场景的平均通过率仅35.74%。高速场景更低,36款车累计测试了183次,平均通过率只有24%。城市道路情况稍好些,26款车测试了233次,平均通过率约44.2%。
测试也成为了众多车企智驾系统的“照妖镜”。在参与6项高速测试的36款车型中,特斯拉可谓一枝独秀,Model 3和Model X以5项通过的成绩,位列前两名,无疑是最大赢家。
而其他品牌的车型最高也只通过3项测试,比如魏牌蓝山、小鹏G6等;问界M7、阿维塔07只通过2项;小米SU7及Ultra版、问界M8、理想L6、蔚来ES6等热销车型只通过1项;极氪001及7X、汉L EV、零跑C10、乐道L60等更是连1项都没有通过,交了零蛋答卷。
更让国产品牌汗颜的是,特斯拉Model 3并未使用昂贵的激光雷达,仅采用摄像头等纯视觉方案,就吊打了问界等堆料更足、售价更贵的车型。
02
「轩然大波与集体沉默」
懂车帝测试视频发布后,就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但汽车行业的态度却十分微妙。
“爱现”的只有马斯克。“由于法律禁止数据出境,特斯拉在没有本地训练数据的情况下,在中国取得了最高成绩。特斯拉正在添加来自我们的世界模拟器和测试轨道的训练数据,以实现 6/6(也就是全通过)。”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发帖表示。
国产品牌则几乎集体沉默。小米、比亚迪、理想、小鹏、蔚来、极氪、零跑等完全未做回应。只有华为系的鸿蒙智行、问界、智界在其官方微博,发出了充满外交辞令风格的回应,统一口径,同步发文,“已看到某平台所谓‘测试’,不予置评。”
鸿蒙智行还随贴附上了“2025上半年辅助驾驶报告”,强调旗下品牌辅助驾驶总里程达16.7亿公里,高速辅助驾驶里程11.9亿公里,用户活跃度94.8%,累计避险200万次……试图用自己的统计数据,来对冲懂车帝的实测“打脸”。
行业看似波澜不惊的水平面之下,网友们的评论区则是另一番景象:针锋相对,暗潮汹涌。
大量评论攻击懂车帝“收费、充值”,影响中立性和缺乏公信力。此外,还有众多评论指出一些细节问题,为问界车型鸣鼓喊冤。
争议最集中的一点是,评论指责懂车帝人为干扰问界M8、M9的智驾决策:测试员在智驾系统尝试变道避险时反向打方向盘,导致系统退出智驾模式,继而产生碰撞事故。
对此,懂车帝澄清表示,驾驶员并未人为干预方向盘打断车辆向左变道。相反,是车辆的AEB(自动紧急制动)功能触发后,导致车辆的NCA(Navigate on Autopilot,自动辅助导航驾驶)功能因AEB的持续介入而被抑制。NCA功能被抑制后,车辆无法执行绕行动作。
如果澄清内容属实,这反而更深刻地揭示了智驾系统的脆弱性——安全机制之间相互掣肘。不管是AEB还是NCA,任一功能成功执行,都可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03
「智能祛魅与安全底线」
厂商们的沉默与质疑,不难理解,因为这个智驾的实测结果与当初他们发布会时所宣称的大相径庭。
这两年,智能驾驶已成为车企宣传的核心卖点。走进任何一家车企发布会,智能驾驶都不会缺席。“遥遥领先,端到端,车位到车位,0接管,L2.999,无限接近L3,解放双手,全民智驾……”这些天花乱坠的宣传词汇和炫酷的广告视频,给消费者们带来极限诱惑,也构筑了他们对智能驾驶不切实际的幻想。
而懂车帝的实测视频,与打脸无异。那些车企宣传中能轻松应对复杂路况的智驾系统,在真实场景下频繁“撞车”,离真正的安全可靠还差十万八千里。测试反映出当前的智驾系统还普遍存在严重的技术和逻辑缺陷。
其一,感知系统失效是众多事故的主因,对静止物体识别这一基础能力竟成为行业通病。测试场上,一辆又一辆的智驾车辆对停止在道路中的故障车和大卡车视若无睹,径直撞去。连“看见”都做不到,何谈智能?
其二,决策逻辑过于激进。多款车型在测试中违背“让速不让道”的安全准则,强行变道,不仅自身未完全避障,更威胁邻道安全。
在“高速夜间施工路遇卡车”项目中,特斯拉的车辆选择“保守”刹停;而问界M9则激进地尝试在卡车和锥桶之间穿行,虽然宽度足够,但最终还是与卡车左后部发生了碰撞。
而让网民惊掉下巴的是,在这个通过率不足50%的测试项目中,售价低一倍不止的低端车型比亚迪秦L,竟然“神奇”地刹停通过了!这不仅是对“堆料=安全”逻辑的认知纠偏,更是对激进策略的辛辣讽刺。
其三,更深层的问题在于AI决策的“黑箱”特性。“遇到同样问题,AI的处理策略并不完全一致。”这意味着用户驾驶的是一辆“薛定谔的智能车”——这次能避开障碍,下次可能迎头撞上。
智能驾驶或可以自动地行驶上百公里,但只要在一个关键时刻失效一次,就可能导致车毁人亡。有网友在看完测试视频后心有余悸,“我改变了对智能驾驶的想法,不需要它有多智能,只希望在我反应不及时,它能帮我安全避开风险。”
04
「写在最后」
测试引发的喧嚣中,管理部门的声音显得格外清晰而有力。
在7月23日国新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局长王强表示,目前我国市场上销售的汽车搭载的“智驾”系统都不具备“自动驾驶”功能。这些“智驾”系统都还暂时停留在辅助驾驶阶段,也就是说是由系统辅助驾驶人来去执行一些动态驾驶的任务,车辆还是需要人来操控,驾驶人才是最终的责任主体。
“如果驾驶人在驾驶车辆的时候‘脱手脱眼’,也就是我们说的双手脱把,两眼不是观察前方,而是低头看手机,甚至是睡觉打盹,不仅存在严重的交通安全风险,一旦出事,还可能面临着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和刑事追责三重法律风险。”王强说。
其实在今年4月份,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就曾发出关于规范驾驶辅助宣传与应用的倡议书,呼吁企业规范营销宣传行为。企业应严格依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GB/T 40429—2021),杜绝虚假宣传与过度营销,避免使用模糊或误导性表述,确保功能命名科学严谨,防止驾驶员误用、滥用风险。对已发布的失实信息应及时澄清并整改,主动承担企业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
虽然懂车帝在过往的冬测、夏测等各种测试中,总会伴随“充值”质疑,但此次智能驾驶测试的价值在于:撕下了过度宣传的华丽外衣,让智能驾驶回归“辅助”本质;用残酷的实测场景,对公众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智能驾驶安全科普。
从追逐智能化的“炫技”,到筑牢安全的底线——这不仅是消费者认知的理性回归,更是车企不可逾越的红线责任。
安全,永远比“智能”的标签更重要。智能驾驶祛魅,懂车帝何错之有?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