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预约规则”,在今年618的电商大战中悄然退场,这变化真的突如其来吗?

这一改变,是否意味着电商行业正逐渐摒弃繁琐,回归简单直接的交易本质?

 

撰文/ 清欢

消费者长期诟病的预售模式,终于在今年被提前废除。

今年五一假期之后,淘天集团大促项目组在商家大会上的一项重大宣布,让人们看到了电商行业的新风向。2024年618大促的规则调整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预售制度的取消。

过去,消费者常常需要提前支付定金,等待漫长的预售期结束后才能支付尾款收货。这一流程不仅繁琐,而且容易让消费者在等待中失去耐心。如今,淘天集团决定改变这一切,将售卖时间定在了5月20日晚八点,直接开卖,全程价格保护。

这样的改变,是否真的能满足消费者的期待?又或者,这只是一次商业策略的微调?毕竟,电商平台的竞争日趋激烈,任何能够提升用户体验的举措,都可能成为制胜的关键。取消预售,或许正是电商平台在追求极致用户体验道路上的又一尝试。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思考,预售制度的存在,是否也有其合理性?它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商家进行库存管理,同时也给予了消费者一定的优惠?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在电商平台不断革新的同时,进行深入地探讨。但无论如何,今年618,电商行业已经迈出了服务升级的重要一步。

近年来,“预售制”饱受诟病,消费者对于动辄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预售期早已厌烦。然而,今年的“618大促”前夕,主流电商平台却齐刷刷地取消了这一机制。这是为何?

5月8日,京东宣布,今年618将于5月31日晚8点直接现货开卖,消费者无需熬夜抢购,不用蹲点付尾款,更无需拉长战线。这一举措让购物回归简单快乐,为消费者带来了“又好又便宜”的消费体验。事实上,京东在去年11.11就已尝试“现货开卖”,引领行业新风尚。如今,“晚8点”“现货开卖”成为大促的标配,这究竟是电商平台的自我革新,还是消费者需求的必然结果呢?

不仅京东如此,淘天集团也在5月6日对外公布了天猫“618”的三大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官方预售取消,5月20日晚8点直接现货开卖”。与此同时,快手电商也紧随其后,取消预售玩法,5月20日起正式“现货开售”。这一系列动作是否意味着预售制已逐渐失去市场?

要知道,从天猫首创预售制至今已有12年。当时,这套营销模式成为其GMV快速增长的利器,此后被众多电商平台效仿。然而,近年来预售制的问题逐渐暴露。从“规则复杂,预售很麻烦”到“等待时间长,体验感极差”,消费者的吐槽声不绝于耳。有业内人士指出,将促销节点拉长的做法让平台和商家投入过多资源,而边际效果却越来越小。在低价竞争常态化和消费者更加理性的背景下,预售制的取消或许是不可避免的。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现货开卖、取消预售外,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还继续打起“低价战”。京东方面表示,今年618平台流量会继续向低价商品倾斜,并推出百亿补贴日、9.9包邮日、超级直播日等主题活动。而淘宝则启动了“百亿秒杀节”,在全网低价基础上再打7折。随着电商格局的变化今年“618”的市场争夺将更加激烈。

在业内人士看来,今年618各家电商平台的策略都会以提升用户购物体验为目标。从预售到现货的转变也反映出电商平台对市场变化的适应和应对能力。那么电商平台未来的发展方向又会如何呢?产业观察家梁振鹏表示,电商平台可能会朝着提升用户体验、增强供应链管理能力等方向发展。同时电商平台也需要注意市场变化、消费者习惯的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策略等问题。

随着抖音、快手等平台的崛起电商界的大佬们也开始加强内容板块的建设。去年5月淘宝天猫618就划出了好看好逛的短视频和直播这一重点。而京东也在双11期间展示了“京东采销直播间”的魅力。今年湖南卫视芒果跨年晚会期间京东采销直播间观看人次过亿订单量近40万。这一切都显示出内容电商的巨大潜力。

此外,不怎么做大促节日的拼多多,去年全年营收为2476亿元,同比增长90%。大家越来越意识到要向拼多多一样在多实惠和好服务两方面继续加大投入,将大促变为日常。去年是拼多多积极拥抱高质量发展的开局之年,更是收获之年。围绕该战略展开的日常助商惠民系列举措不断获得用户及商家的正向反馈与广泛支持。在整体消费稳步回升的大背景下,平台四季度全域消费表现持续向好,日常消费升级需求推动国货潮品、优质农货供销两旺。

为了迎接接下来的618大促淘天和京东都在内容方面作出了重大动作。淘宝直播和逛逛团队的合并以及直播、短视频、图文的打通都为打造全链路的内容电商生态奠定了基础。而京东则宣布投入10亿元现金和10亿元流量,吸引更多原创作者和优质内容机构的入驻,加码短视频布局。这些举措无疑为接下来的618大促做了充分的预热。

用户等待打折商品的漫长过程,最长可达10天,这样的等待真的值得吗?面对用户的抱怨,电商平台是否应该进行反思?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投诉分析明确指出了预售模式的诸多问题:尾款涨价、预售商品不保价、赠品不兑现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在这样的背景下,淘天集团决定取消预售模式,并提供全程价保,这是否能真正解决用户的问题,提升用户体验呢?取消预售,商家的库存和备货压力会随之增加,同时也会对商家的营销节奏产生影响。

淘天和京东两大电商巨头,为了争抢用户和市场,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体验。他们先是支持仅退款对齐,这一举措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而如今,他们在618大促这一关键节点上取消预售制,这无疑是电商行业的一大变革。

淘宝方面表示,取消预售是顺应时代变化,以用户为中心,让消费回归本质。而京东也表示,将现货开卖时间定为晚8点,旨在为消费者带来更简单的交易体验。这两大电商平台的举措,无疑都在向消费者传递一个信息:他们真正关心消费者的需求,致力于提升用户体验。

然而,预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它有助于电商平台和消费者双方更好地准备和规划。一些电商平台通过预售获取消费者的详细购买数据,从而改进未来的产品和服务。预售模式也曾为电商平台带来了诸多好处,如提高销售额、优化库存管理等。

但近年来,消费者对预售制度的投诉声音越来越多。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预售”二字,相关信息超过8万条。消费者反映预售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如预售时间过长、不按时发货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甚至让部分消费者对电商平台失去了信任。

面对消费者的投诉和不满,电商平台是否应该继续坚持预售模式?取消预售制度,是否真的有利于提升平台的口碑和用户体验?从淘天和京东的举措来看,他们显然已经认识到了预售模式的问题,并决定进行改革。

马云在阿里内部沟通会上的发言,也表明了淘宝天猫未来的发展方向:回归淘宝、回归用户、回归互联网。这一战略方向与取消预售制度的举措不谋而合。阿里巴巴新任CEO吴泳铭也非常重视用户,专注于产品、交互和用户体验。这些举措和战略方向都表明,电商平台正在积极应对消费者的需求和投诉,努力提升用户体验。

最后,我们不禁要问:取消预售制度后,电商平台将如何应对商家的库存和备货压力?如何保障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其实,预售制曾被视为电商平台的一大创新。它帮助商家提前备货,减轻物流压力,同时也给予消费者一定的优惠。

取消预售并非一蹴而就。对于电商平台而言,预售制曾是其绑定消费者、提前拉动GMV增长的重要手段。如今,随着电商竞争格局的改变和消费者网购需求的变化,平台需要权衡利弊,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取消预售对电商平台和商家而言,无疑是一次挑战。它们需要重新调整销售策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但同时,这也是一个机遇。通过简化促销方式,电商平台可以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提升销售额。

就像拼多多团队在与平台用户的接触中发现,消费升级的需求不仅广泛存在,且越发旺盛,但同时,消费者也关注如何用更经济、更便捷的方式获得更高的生活品质。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电商大促正在从追求短期销售高峰转向长期可持续发展。电商平台需要更加注重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产品。

那么,取消预售制后,电商平台将如何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呢?

首先,电商平台需要更加精准地预测销售量,以避免库存积压。在没有预售数据作为参考的情况下,平台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来预测市场需求,如分析历史销售数据、关注消费者购物习惯的变化等。

其次,平台需要提供更快捷的物流服务。取消预售制后,消费者对发货速度的要求将更高。因此,电商平台需要与物流公司紧密合作,确保商品能够在最短时间内送达消费者手中。

此外,电商平台还需要提供更灵活的支付方式。在现货销售模式下,消费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便捷的支付方式。因此,平台需要支持多种支付方式,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同时,为了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电商平台还应该加强售后服务。在取消预售制后,消费者对售后服务的期望将更高。平台需要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及时解决消费者的投诉和问题。

【结语】

回顾电商大促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预售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转变,预售制已经逐渐失去了往日的优势。

今年的“618大促”无疑将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开始效仿拼多多的性价比商品。取消预售制,转向现货开卖,打响了“低价战”。

总之,取消预售制对电商平台而言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平台需要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不断创新和改进,以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和满意度。

“618”大促将呈现出怎样的新面貌?我们期待电商平台能够带来更多的创新和惊喜。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标签: 618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     京ICP证151088号
京网文【2018】236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