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贾志飞
出品丨大V商业
在新消费产品中,颜色设计的重要性正不断提升,消费者甚至愿意为自己偏爱的颜色额外付费。
这一趋势不仅出现在汽车、手机等品类,在小家电市场同样十分显著。
有一家以“马卡龙色调”为核心卖点的小家电企业,过去几年间取得了亮眼的销售成绩。尤其是在国内小家电行业普遍陷入同质化竞争与品类内卷的背景下,北鼎凭借轻快明亮的色彩体系,成功赢得了年轻消费者的喜爱。
更为关键的是,北鼎的产品售价并不低。为什么年轻人依旧愿意为颜色买单?在消费环境不断变化的当下,这一现象无疑值得深入研究。
▌1、北鼎被疯狂种草
年轻化,已经成为当下消费市场绕不开的命题。为了赢得年轻人,许多消费品牌不惜投入巨资:请年轻人喜爱的明星代言,调整产品配方,甚至重塑营销语言。
对老牌企业而言,这个过程尤其具有挑战性。年轻化往往意味着打破原有渠道优势,甚至要重新塑造消费者的认知,从设计到产品再到沟通方式,都必须做出改变。
在这一点上,小家电企业北鼎提供了一个值得参考的样本。
北鼎最突出的年轻化举措,正体现在“颜色”上。
不同于传统小家电常见的黑、白、银、灰等沉闷色调,北鼎大量采用浅粉、浅绿、浅蓝、米白等马卡龙色系。
高颜值的外观,让北鼎在新消费市场中脱颖而出。
正因如此,北鼎的小家电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频频被消费者“种草”,收获了无数“自来水”推荐。
“好看即正义”的理念,也通过这些轻快明亮的颜色得到了最直观的体现。
相比传统家电常见的黑白色系,北鼎明亮轻快的颜色设计,为消费者带来了轻松愉悦的情绪价值。反观传统黑白调,虽然传递出专业与沉稳的气质,却难免显得冰冷、压抑。
然而,高颜值与高品质往往也意味着不低的价格。北鼎的产品正是如此:一口珐琅锅售价超过千元,电热水壶定价在600元以上,而部分电烤箱更是高达4000—5000元。
“高颜值、高品质、高价格”逐渐构成了北鼎的产品策略。通过在外观和质量上不断“卷”,北鼎选择了差异化的高端路线。
这一策略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今年上半年,北鼎实现营收4.32亿元,同比增长34.05%;营业利润0.65亿元,同比增长高达89.6%。无论是营收还是利润增速,都位居小家电行业的前列。
我们注意到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当下许多品牌都在强调“年轻化”,但真正受到年轻人青睐的品牌,却往往不会刻意去喊“年轻化”的口号。
以泡泡玛特、北鼎为例,这些品牌的产品本身就自带年轻化的特质,不需要额外包装来证明。
相反,那些试图讲述“年轻人故事”的品牌,更应该先审视一下:自家产品的元素,是否真的符合年轻人的审美与需求。
▌2、新消费里的“色彩”设计
颜色对消费品的影响至关重要,也一直是品牌在定位与设计中绕不开的一门功课。
Adobe 的一项研究显示,16%的消费者在接触品牌时首先注意到的是配色方案;而有一半的消费者承认,他们选择某个品牌的唯一标准就是颜色。
更有趣的是,这项调查始终呈现出一个不变规律——蓝色是最受信赖的品牌颜色。具体来看,蓝色最容易引发冲动购买(31%),其次是黑色(28%)、金色(27%)、红色(26%)和银色(26%)。
长期以来,许多品牌正是通过“颜色占位”在消费者心智中形成差异化认知。
不同颜色在各消费领域承担着不同的心理暗示:蓝色传递可靠信号,黑色代表高端与正式,白色则意味着干净与纯粹。例如,金融领域常用黑金、黑钻来体现等级;而强调安全与稳定的软件产品,则往往选择蓝色标志。
在颜色使用上还有一个微妙的规律:颜色越深,人们越容易联想到功效;色彩饱和度越高,消费者对产品功效的信任感就越强。
这种影响不仅局限于产品外观,还延伸至包装设计和广告背景,既影响购买前的第一印象,也影响使用后的整体评价。
比如,清洁类或维生素等保健产品,通常采用高饱和度色彩来强化“强效”感知;而敏感护肤品或温和洗涤剂,则更适合采用低饱和度色彩,以传递柔和、无刺激的体验。
与此同时,在区分产品线时保持品牌的视觉一致性同样关键。一个常见做法是统一基色,但通过调节饱和度实现差异化。
例如某清洁品牌,会在全系列中统一使用蓝色,高饱和度蓝色用于强效清洁剂,低饱和度蓝色则用于温和清洁剂。
颜色设计还能成为错位竞争的有力工具。
小马宋在总结元气森林的早期竞争策略时提到,其白色瓶身包装就发挥了这一作用。在冰柜里,与可口可乐等深色瓶身饮料并排时,白色瓶身格外醒目。因为在当时的饮料市场,几乎没有品牌采用白色作为主色调,这让元气森林在货架上占据了一个独特的色彩空白。
▌3、市场变了,颜色体系如何改变?
随着新消费的崛起,传统的颜色定位正在逐渐失效。
比如我们前面提到,蓝色通常代表安全与信任,清洁类产品也确实沿用了这一配色逻辑,比如某家清品牌采用蓝色作为基调,并在更高端的浓缩洗衣液中采用更深的蓝色来传递“强效”。
然而,越来越多的新兴品牌却打破了这一规律,转而选择浅色甚至白色体系。
例如,家清新品牌“蔬果园”采用白色瓶身,立白的香氛洗衣液则使用浅粉色作为主色调。这种颜色上的转变,实质上反映了消费者理念的变化。
如今,消费者的需求已经从单纯的“洗得干净”,进阶到对环保、无添加、健康友好的更高层次诉求。
正如上面我们提到的,当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温和型”产品时,高饱和度色彩反而会削弱其信任感,降低购买意愿。在这种情况下,低饱和度、柔和过渡的颜色更容易传递安全、友好与舒适。
另一个推动变化的因素,是零售环境的转型。
从线下货架到线上电商,消费品的竞争逻辑已经从“与对手拼视觉”转向“与自己拼审美”。
过去,为了在超市货架上更显眼,品牌会使用鲜明的红白、红黑或荧光色来制造对比度,强化冲击力。而新消费品牌即便使用撞色,也更偏好低饱和度的浅色搭配与柔和过渡,以凸显生活方式感与审美气质。
在这种背景下,保持一致的配色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有助于品牌留住顾客。
但对于传统品牌而言,想要通过颜色体系实现“年轻化”却充满挑战。过去的色彩已经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了深刻印象,贸然更改不仅风险极高,还可能伤害原有的品牌忠诚度。
调研显示,约三分之一的消费者更倾向于忠于配色不变的品牌;而一旦品牌改变颜色体系,就有12%的消费者选择不再购买,18%的消费者甚至会产生情感上的疏离。
一个可以借鉴的方案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多年经典的颜色体系不改变的基础下,对部分元素改变(比如瓶盖颜色)、联名和限定款(比如节日款、联名款)等产品的推出,来实现产品的年轻化,同时可以测试不同颜色的市场反映。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