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安畅
出品丨大V商业
一家按照国内市场冲锋衣的销售件数来计算,比始祖鸟还要多的品牌要IPO了,那就是伯希和。
近日,伯希和更新了招股书。数据显示,这家号称中国版始祖鸟的冲锋衣品牌,在过去三年时间里营收连续翻倍增长。
冲锋衣作为户外品牌的核心单品,在过去3年时间里爆发式增长,伯希和就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但是翻看伯希和这家公司招股书,发现其在营销和研发上的特征,不得不让人想起了曾经的防晒新消费品牌蕉下。
同样是小红书上起家的品牌,伯希和的营销投入要比研发远远高。另外,伯希和的很多所谓的研发,从招股书上看,其实只是外观的专利,在核心的面料等技术上并没有成绩。
伯希和这家“中国的始祖鸟”,其招股书里给我们揭示了中国市场冲锋衣怎样的真相。
▌1、卖得比始祖鸟还要多
冲锋衣的走红以及近两年白牌平替等概念的兴起,让伯希和这家曾经以代工为核心业务的公司,走到了消费时代的风口。
按照销量来计算,其实伯希和卖的比始祖鸟还要多。
这是伯希和招股书里一份中国市场冲锋衣的份额数据。不难看出来,品牌C就是始祖鸟。2024年,中国市场十大高性能户外服饰品牌的排名中,始祖鸟市场份额排到第三,伯希和排到第七。
按照亚玛芬体育大中华地区的销售推算,以及伯希和销售额的验证,可以算出来始祖鸟冲锋衣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差不多在25亿元左右。
但是相比于始祖鸟每件5000到8000元的售价,伯希和的产品只有400到1000元。
这意味着,始祖鸟的售价是伯希和的5到20倍,但是销售额只有伯希和的2.5倍,平价的伯希和销量要比始祖鸟高不少。
▌2、蕉下的影子
但就是这样一个销量排名领先的国产品牌,其发展的风格却充满了蕉下的影子。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按2024年零售额计算,伯希和是中国内地第三大国产高性能户外服饰品牌。
过去三年,伯希和的销量实现了连续的翻倍增长。财报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其零售额复合年增长率(CAGR)高达127.4%。
具体来看,其营收从2022年的3.78亿元暴涨至2024年的17.66亿元,三年翻了4.6倍;净利润更是从2431万元激增至2.83亿元 。这种增长曲线在消费降级的大环境下堪称奇迹。
伯希和的产品属于高毛利。2024年毛利率达到59.6%,2025年上半年更是冲到了64.2%。
另外,伯希和也是重营销轻研发的消费品企业。
2024年,公司的销售及分销开支高达5.87亿元,占总收入的33.2% 。也就是说,你买一件1000元的冲锋衣,有330元是付给了广告费和平台。
伯希和招股书中提到,伯希和品牌相关视频与抖音已累计超过30亿浏览量,而与小红书的品牌相关讨论量已超过2亿。
2024年,伯希和的研发开支仅为3150万元,占总收入的比例仅为1.8%。这意味着,每花1块钱搞研发,就要花18块钱打广告和做营销。
另外,蕉下的研发最后被发现,许多都是产品外形的相关专利。
伯希和也不例外。
截至2025年6月30日,伯希和的设计与研发团队仅有49人,占员工总数的4.8%。而招股书中也可以看到,多项专利均为功能集成和外形设计。

(伯希和专利情况,图自伯希和招股书)
伯希和在招股书中明确提到,其采用的多项面料均是从顶级供应商采购,包括Toray东丽、Polartec等。

(伯希和原料主要采购自全球顶尖材料商,图自伯希和招股书)
所以不难理解,伯希和的成功逻辑本质上是一种高级的“平替”策略。它通过引入国际知名面料背书,打破了白牌与品牌的界限,实现了对低端市场的升级替代。
然而,蕉下的故事后来并不顺遂。当流量红利退去,消费者发现所谓的“黑科技”不过是营销话术,品牌光环迅速黯淡,IPO之路也一波三折。
▌3、冲锋衣市场的真相
伯希和的前身是北京险峰服装,创始人刘振和妻子花敬玲在过去的近20年时间里,从服贸代工到创办伯希和品牌,经历了中国服装产业的各个风口,包括当下热门的柔性供应链、小单快返和销售体系的DTC。
可以说,伯希和几乎集合了当下所有服装产品的热门概念。
伯希和的定位其实就借助了始祖鸟入在中国市场爆发后的“平替”潮流。相比于始祖鸟5-8000的高价市场,伯希和通过数百元的定位抢占市场。
同时,可以看到,冲锋衣市场其实是户外时尚的一环。从小红书传播开来的冲锋衣,户外只是时尚的“外衣”。
伯希和旗下的冲锋衣分为4个系列,分别是巅峰系列、专业性能系列、山系列和经典系列。
其分别对应的是专业户外到休闲的不同段位,从伯希和的销量可以看出来,最大的占比来自于经典系列,也就是更偏向于舒适和便利的时尚风格,但是缺乏了应对户外极端天气的保护。
相比之下,伯希和巅峰系列的销量在今年上半年只有56000元,折合成销量的话,可能只有几十件。

(伯希和不同系列销售情况,巅峰系列极低,图自伯希和招股书)
伯希和遇到了和蕉下类似的营收结构问题,高度依赖“冲锋衣”这一单品。2024年,仅“冲锋衣裤”这一项就贡献了超过10亿元的收入,占总营收的56.7%。如果算上羽绒服(9.2%)和软壳衣(6.7%),外套类产品几乎占据了七成以上的江山。
伯希和也在努力摆脱“单品依赖”,2019年伯希和收购了EXCELSIOR品牌试图切入鞋类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伯希和还在招股书中披露了退货数据。
数据显示伯希和于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期间,实际产品退货价值分别为人民币1.409亿元、3.249亿元、8.314亿元及6.083亿元,退货率(即退货价值占同期收入与退货价值总和的百分比)分别为27.1%、26.4%、32.0%及39.9%。
弗若斯特沙利文提到,该退货率仍低于中国服装线上零售行业40%至50%的平均水平 。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