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智元机器人:具身智能机器人会是下一代智能终端,期待它们在外太空工作

文/周雄飞

智能汽车之后,下一代的智能终端会是什么?

在前些天举办的智元机器人首届合作伙伴大会,智元机器人董事长兼CEO邓泰华说出了他的看法:“人工智能正加速朝着AGI(通用人工智能)迈进,具身智能机器人最终成为继手机和(智能)汽车之后的‘下一代海量智能终端’。”

智元他们会有这样的观点,并不是空穴来风。今年4月,《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正式发布,该报告指出人形机器人作为“以人为中心”的通用载体,将是未来智能终端的核心入口。

并且,随着成本下探与生态完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有望复制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成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

要真正成为下一代智能终端前,具身智能机器人需要迈过一道门槛——大规模量产商用。在邓泰华看来,2025年具身智能机器人将迎来商用发展的拐点。

但不可否认,目前的具身智能机器人还是不太聪明。

“具身智能技术刚进入落地初期,目前还不能完全替代人类,现在能替代0.6—0.7个人的工作量就不错了,还不能完全像人一样”。智元机器人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这样对飞说智行表示。

为了进一步解释这个观点,王闯举了一个案例:人形机器人目前仍以遥控操作为主,不能完全放任不管,我们的目标是让人形机器人成为‘无限的生产力’。这样的案例,飞说智行此前在北京举办的2025 WRC上也真实看到。

要让具身智能机器人成为“无限的生产力”,在王闯看来首先需要让机器人具备完全自主移动能力。为此,智元在最近让他们的机器人完成了一次24小时直播的“City walk”。

“人形机器人经历了从白天强光到黑夜逆光的完整循环,期间传感器出现各类问题,只有彻底解决这类问题,人形机器人才能在不同光线变化的环境下稳定工作。”王闯这样说道。

除此之外,具身智能的算法训练和迭代,和自动驾驶十分类似,但相比于自动驾驶的运动更加多维,因此就会需要更大量的高质量数据作为支撑。由此,可以看到目前很多机器人已经“进厂打工”,或者在一些线下门店充当服务员和接待员的角色。

在智元机器人首届合作伙伴大会,我在他们的展览区也看到了很多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比如他们的远征A2就成为了讲解员,灵犀X2则成为了表演节目、烘托气氛的“显眼包”,以及变成工业操作员的精灵G1等8大场景。

具身智能机器人能在这些场景落地,在飞说智行看来是基于智元与软通动力、灵西科技、大丰和富临精工等行业上下游企业的合作生态共建。

那么,在生态建设方面,智元他们未来还有哪些计划?具身智能机器人何时能替代人力从事工作?会不会抛弃激光雷达和使用端到端算法?

在本次智元机器人首届合作伙伴大会,包括飞说智行在内的媒体们受邀与智元机器人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以及智元的合作伙伴企业们,针对以上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度的对话,以下为对话内容,略有删减和修改:

Q:前段时间远征A2完成了24小时高温行走,这背后在技术层面取得了哪些突破?

王闯:技术层面是有几点突破。首先这次直播24小时覆盖了从白天到黑夜再到白天一个完整的循环,它有强光环境、逆光环境,好多时候传感器会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必须把这些问题都解决的比较好,机器人才能在各种不同光线环境变化下稳定的工作,所以自主移动带导航避障是第一点比较有突破的。

那天直播活动,室外最高温度达到了37℃,地面到61℃,这么高的温度下很多摄影师和工作人员都受不了,但机器人全程24小时自己独立完成的,除了换电池之外它没有任何休息,这样的极端条件下也突破了机器人的适应能力。

第三,让机器人连续走24小时,并且直播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情况都会出现,但可以看到机器人运行的比较好;最后,机器人在走的过程中,还会有很多讲解的任务,也完成的比较好。

Q:对于具身智能机器人,有哪些具有价值或者有生产力的场景吗?

王闯:举个例子,我们把兵马俑“复活”了,就像很多人看完《秦俑魂》后,就觉得兵马俑复活了,中国有非常多好的IP,我们希望把这些好的IP逐渐搬上舞台,人和机器人互相融合,它是种非常创新的形式。

还有像前段时间的机器人运动会,由于很多机器人会摔倒,由此很多人把它当段子看,但你也要看到它能力的快速发展。机器人的技术或者具身智能的技术像一辆高速驶来的火车,当它离你很远的时候你觉得它很慢很慢看不到它的影子,当它从你面前疾驰而过的时候你永远也追不上它了。

我最期待的是,在一个没有氧气、没有吃的、喝的的外太空,机器人在那工作,因为机器人不需要给它搞套生命维持系统。等建好符合人类居住的环境,人在上去。

还有像一些煤矿矿井下,还有生物、化学对人体有害的,我觉得那些地方就应该让机器人工作,人远程监控机器人或者远程操作这是比较合理的,你把人放在很危险的、难受的环境很容易出危险,对人也很不好。

Q:现在行业中有个观点认为,硬件不是目前的挑战,软件、具身智能算法才是最大的挑战,怎么看待这个观点?

王闯:我不同意说硬件不是瓶颈。因为如果把目标定成机器人要像人一样有人的能力,那机器人跟人硬件瓶颈差距太大了,比如人有全身的触觉,这是特别有用又非常难的,现在机器人连手上的触觉都没有做的非常好,像我们刚刚发布的刚刚才开始用起来,还没有到大规模应用的程度。

再加上刚才说的,要让机器人去外太空工作,那里环境的温度动不动零下一两百度,现在的硬件肯定是很大的瓶颈。所以要做具身智能,最好是具备软硬的全栈能力。

Q:目前对于机器人行业,硬件标准到了一个收敛的时候吗?接下来它会收敛的话会在什么时候?如果不收敛的话会以什么样的速度,比如每年会有硬件的迭代升级吗?

王闯:我认为现在人形机器人远没有到收敛的程度,还差很远,大家可以看到末端操作是用灵巧手还是用夹爪,现在大家各种都有。还有灵巧手上的自由度要不要越多越好,以及手上的触觉是不是必须得有操作才能比较好。

还有整个机器人的传感器配置我们看到百花齐放,纯视觉的也有、深度相机、激光雷达的都有,所以硬件在未来一两年内我没有看到能够完全收敛的态势。对做研发的人来说现在是百花齐放,不同的公司在探索不同的路径,总有些最后会证明是最好的。

Q:对于机器人来说,目前还有的是激光雷达做感知硬件,未来会不会抛弃这个路线使用纯视觉方案?以及机器人未来会不会也采用自动驾驶上的端到端算法架构?

王闯:可以想象一个东西,有的汽车装的安全气囊更多,有的汽车少一点,为什么有的装更多,可能一辈子都不一定用的到,但它是一个冗余的安全器件,我觉得激光雷达就是这样一个冗余的安全器件。再加上现在国内的激光雷达越做越便宜,它在机器人里并不算很贵的零部件。

视觉这个东西放在车上,就是尽可能不与周围的东西发生碰撞,所以距离的误差大一点也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但对于机器人来说,与人就是近距离接触,需要与人互动做更多的动作,因此就需要让机器人的感知能力越来越好,由此激光雷达和视觉的融合感知会更好。

对于机器人来说,需要面对的情况太复杂了,在机器人这个领域,它刚刚开始蓬勃发展一两年,这个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我们倾向于多段式的,并且中间要加些规则去约束,让它在特定场景下表现的非常好。

Q:本次大会邀请了很多合作伙伴,智元在选择合作伙伴的时候比较看重哪些因素?未来如何深化协同,智元会和一些公司合作成立机器人的企业,背后是如何考量的?

王闯:这会分几个方面来看,第一个方面我们会跟有产业背景的伙伴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刚才提到的像大丰这样的合作伙伴就非常好,它有很多比较大的新建的公园、游乐场,可以把机器人融入进去。

另外一种合作伙伴像软通动力,在技术服务方面有优势,现在他们基于我们的远征A2开发了一些政务服务场景的,开发的效果在垂域里比主线版本还好,能显著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这种合作伙伴也是我们非常看重的。

像灵西科技能做很多我们现在做不了的或者没有足够人力做的,可能在某些领域结合他们自己视觉这些方面的优势做的比我们更好,这也是我们比较看重的。

富临精工既是我们的客户也是我们的伙伴,我们共同投资了一家公司,富临精工的特点它本身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属于行业头部,他有很多应用场景,我们跟他合作这些场景可以在测试阶段对我们开放,以便更好的训练机器人。

Q:智元在出海方面有哪些明确的规划?

王闯:我们今年出海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以科研教育为主,科研教育跟北美的合作比较多,前面也发布了跟英伟达、Skill AI的一些合作,这主要在数据驱动方面,国外学术界的资源还是比较好的,这块也能够促进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

第二是以商业为主,商业我们目前有几个重点想做的区域:东南亚、日韩、中东,现在进展比较好的东南亚会更快一点,今天来签约的伙伴有个是马来西亚的i-city,它之前是做主题乐园的,现在希望拿出一个比较大的厅做各种各样机器人的体验还有互动游戏。

我们觉得机器人今年比较大的机会在展厅的讲解接待,还有文娱表演,我们会倾向于选择本来就有产业基础的合作伙伴。

Q:现在智元已经在探索家庭的轻作业,觉得它正式进入家庭的场景还有多久?刚刚也设想了它在宇宙中的理想状态,在家庭场景下机器人的理想状态是怎样的?

王闯:家庭的理想状态就是照顾爸妈,希望有个我的分身说话也比较像我,有很多我的记忆在家里照顾爸妈,这是每个有爸妈的人都需要的,现在大部分人都不能每天陪爸妈,他们不会用家里各种电器,去哪里不知道路,都没办法在身边帮忙。

机器人进入家庭肯定会稍晚一点,但不妨碍刚开始先做一些探索,比如一些机器狗到家里做些小孩的玩具,我们自己小区里我就看到有些家庭买了机器狗,1万多,买了机器狗后马上成了这个小区的焦点,大家都很喜欢跟它一起玩。

另外养老院是个准家庭场景,不是真实的家庭,但它类似家庭,有很多老年人在里面生活,在养老院里做陪护也是非常好的场景,所以我们灵犀X2和远征A2这两个产品都可以在养老院今年用起来。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对话智元机器人:具身智能机器人会是下一代智能终端,期待它们在外太空工作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